我在省会城市,毕业两年了,已经谈了两个男朋友,但是都没有一个很好的结局。第1个男朋友在我们毕业的时候就两地了。有很多人在大学谈恋爱,好像就是奔着体验去的,我的男朋友并没有在那个时候规划我们两个毕了业之后的未来,所以当我毕业之后留在本地的时候,他也就回到了他的家乡,我当时觉得回到三四线的城市其实不如在省会发展,我也跟他说过希望他留在本地,可是呢,他回去会有一个稳定的公务员工作,他也就义无反顾的就回去了,我们的结局就是分手。第2个男朋友是我在健身房认识的,颜值啊家庭啊都还可以,和我同龄,但是他也觉得自己年龄不太大,还不太想考虑婚姻。我谈恋爱是奔着结婚去的,所以当我知道他有这个想法的时候,我就分手了。我父母和我的朋友都觉得我在谈恋爱的时候看人不太行,就是他们觉得我的两个男朋友都不太成熟。其实我的两个男朋友都比我略大一点点,平时也对我照顾的挺好,我就不明白家长他们说的那种成熟的人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应该怎么跟男孩子沟通,才能了解他们是怎样的打算呢?反正那种看起来老成持重,一老笨把的那种男孩子我不喜欢。
———寻找温暖的油画笔
毕业两年,谈了两个男朋友,积累了真正走入恋爱关系的体验。你有自己的主见,即使男朋友提出要回家乡,你也坚持留在省城发展。你既有跟人建立初步关系的能力,也不乏对婚姻恋爱家庭的热情。这是你闪闪发光的地方。
现在你的困惑是希望在恋爱阶段尽早知道另一半的打算,知道对方谈恋爱是不是奔着婚姻去的。
“谈恋爱是不是奔着婚姻去的”,这是一个伪命题。对方有时候不是不奔着婚姻,只是不能确信与你共奔婚姻。
有时候种种理由,比如,毕业之后不能留在你说的城市,太小不想结婚,你太优秀我配不上你,都是一种委婉的拒绝,都是对和另一人共同步入婚姻的不认可不确信。
婚姻的承诺是一个很庄重很严肃的承诺,没有十足的把握,或者发自心底的“我愿意”,谁敢跟另一人签订一个为期五六十年,全面捆绑式的人生契约呢。
旧时代的婚姻是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条件相当就可以在不熟悉的情况下走入婚姻,组建家庭。但是现代婚姻,文化认可的是以感情为基础,是感情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因为互相喜欢,所以才希望长长久久地在一起。
所以与其探索如何与另一半沟通,怎么了解他们的打算,不如更多的去学习如何与另一半更好地培养深度的关系,或者说如何进入可以互相托付的亲密关系。
情感问题专家莉尔.朗兹写的《如何让你爱的人爱上你》一书,提供了一些很有效的方法,比如寻找共同性,比如相似的个性互补的需求,比如互相的自尊按摩,让对方在彼此的眼睛里语言里找到自尊心价值感。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永远保持对自己稳定的爱和信任,永远不放弃成为更好的自己。因为有的时候,婚姻是一场豪赌,即使看起来美好的开头,也一定经由互相磨砺的过程,才能抵达醇厚深沉的成熟期,也有可能磨合直接通向了一段感情的终结。会爱自己是会爱别人的基础,也是远离不爱的底气。
韩明丽 文/摄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