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丰/文 网上流传一份华东政法大学的毕业生就业率,包括了学校各个院系的数据。各个专业的表现不同,硕士和本科也没区分,但是拉平了算,不到20%。这和几天前流传的智联招聘的大学生就业报告差不多,今年大学生到4月份的签约率,男生20%,女生10%多一点。
华东政法大学出来回应,说这个数据是假的,不准确。至于真实的就业率,不方便透露。有朋友打趣说,也许真实就业率更低呢——希望他说的不是真的。实际上,今年“就业难”的一个证据就是,我们很难获得真实的数据。
详细的数据要依靠充分的调查,上海的大学生从3月开始就处在封控中,很多学生甚至不能下楼;北京高校从5月开始不允许出校门,会影响到用人单位实习。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签约实际上处在悬而未决的状态。
理想汽车今年进行了校招,但是不久前暴出“毁约”的消息。尽管积极赔偿,仍然让那些学生失望,人们感叹“理想毁约毁了理想”,还是很有道理的。相对于几千块钱的违约金,一个进入职场的机会可能更重要。
疫情影响经济,很多企业都像理想汽车那样陷入一定程度的困难。国家统计局公布的4月份“年轻人失业率”达到18.2%,创下有统计记录以来的新高。这个数据针对的是“16-24”的人群,有一部分就是大学毕业刚毕业一两年,他们的失业对学弟学妹也造成挤压。
2020年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有些大学生就业困难,国家适时扩大了研究生招生规模。有很多2年制的硕士,今年又毕业了,他们再次面对就业难,而且比两年前更难。最近有不少硕士报考辅警、城管的新闻,直观反映出硕士群体在就业市场的处境。
前两天上海出台了支持毕业生创业的办法。在社交媒体上,年轻人对此的反应并不热烈,一个显而易见的疑问是,现在出校门都困难,又如何创业呢?如果真的创业了,又遇到封控怎么办?借下的钱,终究要还,哪怕利息很低,还不如就这样等等看。
幸运的是,大多数普通中国家庭现在还不存在基本生活保障的难题,即便孩子暂时不工作,还不至于没饭吃。可以预见,这两年有相当多的大学生是“灵活就业”者,有些短暂工作又失业,有些是“伪创业”,做公众号和视频直播,但是收入非常微薄。依靠家庭,是很多年轻人的选择。
人们期待政府能够出台更多措施刺激就业,现在还看不到有效的办法。政府可用的工具不多,无非是对个体创业进行税收方面的减免。唯一正确而重要的路径,是有一个活跃的就业市场。经济繁荣,社会有活力,就会有更多用人需求,而在疫情彻底消失之前,暂时还看不到这种可能性。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何那么多本科、硕士乃至博士,去考城管、辅警这样的岗位。人们当然能够理解各种岗位的平等,也能理解做什么工作是个人自由,但是这种现象仍然让人担忧,因为它反映出就业市场的乏力。如果有更多选择,有多少硕士、博士愿意放弃自己的专业呢。
就业市场的活力,是经济和社会繁荣的结果,我们无法期待天上掉下几百万就业机会。目前可着力的一个重点,可能在学校而不是企业。几乎所有大学,都进行了过度防疫,比所在城市的封控更严格。学生长时间无法出校门,当然就远离了“就业”。更重要的是,这种“隔离”可能还让大学生们远离了社会,也缺乏足够的校园公共生活。一个四年制本科生,有两年多时间处在不同程度的“隔离”中,这种被动状态,正在造成一种惰性效应。
大学无法要求社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但是至少可以多为学生创造亲近社会的机会。在所在城市没有疫情的时候,允许学生走出校门,也允许企业进入校园。大学需要一种有希望感的校园文化,这对提升学生的就业欲望和创造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李克强总理在云南大学考察时,专门谈到大学生毕业问题,希望社会能够创造更多岗位。网上的画面让人感动,学生们都没戴口罩,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真正动人的是这种希望。
(作者系专栏作家)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