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观社论 | 常态化核酸是为了“不折腾”

社论2022-05-13 23:09

经济观察报 社论 最近,深圳、武汉、杭州和北京等城市相继推出防疫政策,即进入公共场所须持有效期之内核酸阴性报告。这是一个将重塑我们生活的疫情防控新阶段。如果说以前没绿码寸步难行,以后则是不做核酸寸步难行。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内,会有更多的城市加入这一行列。

在动态清零的要求下,在数个城市与奥密克戎短兵相接之后,这是不得已为之的政策选择。由于奥密克戎的高传染性,像以往那样发现病例后再对相关风险人员进行核酸排查,有可能贻误早发现、早干预的时机。当感染人数暴增,若不升级管控措施,很可能因感染者绝对数量大,需要医疗救治的重症数量也大,目前的医疗资源软硬件都不足以应对;但是升级管控措施,又难免带来经济损失和次生灾害。从这个意义上说,常态化核酸尽管不是“最优解”,但如果因此避免长时间、大面积的封控,让大部分民众得以正常生活,或许也不失为一种代价相对小的方式。

既然如此,实施常态化核酸就要考虑如何不给民众带来新的困扰,避免层层加码,让人们的正常生活频繁地被中断。

说白了,要让常态化核酸不折腾,首先要保障其便利性,便利的才是可持续的,才是无负担的。现在,很多城市都在打造“1530”核酸服务圈,即做核酸步行不超过15分钟,排队不超过30分钟。应该说,这是一个底线要求。如果按48小时核酸有效的要求,至少隔天就要做一次核酸,“1530”已是人们能承受的上限,尤其是在日常节奏很快的大城市。减少排队等候时间也能减少扎堆,从而减少因聚集而传播病毒的可能,提高核酸检测的安全性。深圳的经验可以借鉴——深圳推出的 “核酸点一键查”小程序,除了标注采样点位置之外,还有采样点状态的提示,分畅通、忙碌、拥堵、休息四个等级。当然,核酸检测出具结果所需时长也要保障,稳定的预期能让人们根据出行需求安排核酸时间,不因结果迟出耽误行程。

同时,核酸检验的准确性及复核流程的规范也必须再三强调。作为新冠病毒检测的金标准,核酸的假阴性和假阳性都将对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果说假阴性让病毒漏网,那假阳性则是让与之关联的一大群人的正常生活被中断,甚至因错误隔离增加被感染的风险。除了强调采样环节、实验室检验环节必须规范操作之外,初筛阳性必须经复核才启动转运,应成为一条不可破的底线原则。只有流程严谨规范,才能消除民众的顾虑,让防疫措施的落实更加顺利。

启动常态化核酸之后,很多城市规定须持有效期内的核酸阴性报告才可就医,此前只有住院才如此要求。有关部门已三番五次重申,对于急危重症患者,不得以无核酸检测结果或检测结果超时限为由推诿、拒绝。但是,患者情况何为紧急何为危重?有些患者或许初入院时看起来不那么紧急,但很快急转直下,医生有多大的裁量权?如果医院确因救死扶伤,而不是流程操作不规范而导致疫情传播,能否责任豁免?无论如何,病有所医是人们安全感的底线,必须实打实地守住。

持续地、滚动地做核酸,有利于更快更早发现疫情,也为更快更有效地处置创造了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在应对疫情时不妨更从容,要避免“一阳封一城”的层层加码的防疫政策,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居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这正是人们付出时间成本、工作人员付出人力成本、政府付出财政成本实施常态核酸检测的意义所在。

我们还应理解,常态化核酸只是阶段化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不是一劳永逸的。即使不考虑这背后大规模的财政付出,防疫政策和手段的优化步伐也不能停止。我们要抓住时间窗口夯实自身。比如说,持续推动疫苗的有效和充分接种;积极扩充医疗软硬件资源,提高其冗余度;做好着重于老年人、基础疾病患者等风险人群以及非新冠紧急患者的医疗预案等等。长期而言,这是战胜疫情的根本之策。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