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个体还是企业的发展,创新都是十分必要的环节。我们如何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如何激发创新能力?东方高圣、中以海德创始人陈明键先生在《创新,从提问开始》中,深度总结自己在以色列的游学经历,为我们带来关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层面的深度思考与总结。
5月10日,陈明键与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企业家王石,及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严飞,结合陈明键新作《创新,从提问开始》,以“面向未来的教育与创新”为题,共同展开一场深度对谈,探讨教育界、企业界与所有家庭共同关注的核心议题。
以下内容整理自本次对话内容。
深度学习,为个体赋能
严飞:
讨论到提问的可贵性,我们要保持孩童对提问、对自然、对于世界的天然的一种好奇心,宋志平会长提到爱因斯坦说自己和平常人最大的区别是多了一点好奇心。
在《创新,从提问开始》这本书里,有一个细节特别打动我,说爱因斯坦从1900年博士生毕业到1909年成为正教授,在这9年时间里,他实际上非常勤奋地在发表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了多达60多篇专业高水平的论文,就像一名孜孜不倦的青年教授一样。所以爱因斯坦不仅有提问的好奇心,不仅是一个天才,同时也非常勤奋。
在这一点上我想请在座的嘉宾深入探讨。今天在座的嘉宾都是企业界、投资界顶级的企业家和投资者。面对着未来高速发展激烈竞争的状态,各位嘉宾认为拥有什么样特质的人才才不容易被替代?
宋志平:
我觉得有学习能力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因为知识在不停地变化,环境也在变化,所以一个人永远保持着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当年我在中国建材集团的同时又去国药集团做董事长,在国药集团做了5年董事长。到了国药集团的第一个国庆节假日,我买了深圳一个公司专门给投行写的讲医药专业的8本书。我7天没有动过,就认真地读了8本书。然后我再到国药的企业进行调研,和院士进行深入交流。我觉得这个过程很重要。其实我起初并不懂药。
这是什么道理呢?今天谈我们的创新能力也好,我们的人才也好,其实根上的东西,都取决于我们的学习能力。我觉得这是最根本的事。所以我们现在在企业里也是鼓励大家多学习,深度学习。所谓深度学习,是指要认认真真、在无打扰的情况下,把一本书读完。《创新,从提问开始》这本书我也是读完了才敢有发言权。
所以我们要深度学习、深度思考、深度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出成绩。深度学习,就是你要认真读。深度思考,你要在无打扰的情况下,去认真思考,这是非常重要的。深度工作,在没有打扰的情况下,你能不能连续工作2、3小时。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出成绩。
如果你是泛泛地、表面化、碎片化地学习,当然也增加知识面,但是出不了成绩,你也变不成在某一个专业里的优秀人才。《创新,从提问开始》这本书的副标题叫深度学习模式探秘,就是说你不光会提问,也得会深度学习。刚才讲到爱因斯坦不仅有好奇心,他还能够勤奋,还能深度勤奋。
不能深度学习,很难成为人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企业里面,要给大家学习的机会。我经常讲,做企业不只是吃饭、干活、发奖金。最重要的是什么?是给大家学习的机会来赋能,让干部们多学习,这个可能是我们对员工最大的一个关心。
严飞:
我们今天一个比较热门的讨论是终身学习,之前的用法叫继续学习。但是继续学习并不是非常贴切的表达。人这辈子可长可短,但是最重要的一个标的就是终身学习,而且在自己选定的一到两个领域里面深度地、不断地钻进去。我觉得这一点来讲,其实是很重要的元素。
请问王石主席,在企业的平台里什么样的人才是您最为看重的?
王石:
如何看高精尖的人才,就我个人看来,第一个就是高精尖的(人才)带有相当的偶然性。比如说爱因斯坦,绝对不是培养出来的,而且他在大学毕业之后也是专职学习,当了一个普通的办事人员,发表了相对论,狭义论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那么如何发现人才,作为一个管理者呢,如果你做的企业的话,这事也比较简单,坦白来说就是招聘名校生。实际上,在万科发展当中,也遇到不是名校毕业的人才,不是说我们企业所有人员都是招名校的,名校毕业生是一个整体概念。
第二个就是,是不是你想从事这个行业。关键是一个搭配。比如说某一个团队,是有一个博士生,其他是本科生。还是说三个博士生,四个硕士生,本科生没有。我觉得除了特别的团队,从企业管理来讲,前面的搭配要好一点,是合理的团队搭配。
第三个就是如何来选高管,这是个故事。当时我挑选郁亮做总裁的时候,郁亮很清楚,那时候万科已经转型,70%是地产,30%是其他的业务。郁亮很惊讶,他怎么来让我来做总裁呢?我说你懂更好,不懂也没事。我说实际上当第一把手,是当班长。你不懂,你用懂的来说就好,当然你本身要懂更好。所以,真正到最后进入第一把手,长期你要考虑他的道德、品行、整体能力,能否团结大家,当班长就是这样。
陈明键:
说到终身学习,讲一个让我非常感慨的事情。在中国,像宋总、像王石主席这样坚持学习读书的,有没有?有,但还是凤毛麟角。很多人像我父亲,是教授,老知识分子,每天刷抖音,看看电视。我在耶路撒冷住的小区,每周我们邻居组织学习晚会,每天晚上7点半学习,专门请拉比来到首富家里学习。每周坚持,雷打不动,全是老年人。在课上,这些人争得面红耳赤,根本不是来打瞌睡的,都是很认真、投入的。所以,终身学习让我非常惊讶,比提问更让我惊讶。
第二,就是老人不停止学习。我在《创新,从提问开始》这本书里提到,我去以色列访学期间,加入了我们社区一帮“老干部”的学习小组。其中专门有一个学校全是奶奶在学习。这些人把孩子们都带大后,现在有时间了,每天上半天课。我问她们,你们学这个是为了什么?她们会回答,我当奶奶的要学,就是给我的孩子做示范的,我今天学这个东西,今天就获得了智慧。“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说的这个意思,这是让我很感动的。
多元思想的汇聚为企业注入活力
严飞:
在企业的管理文化里面,我们是不是允许反对的声音存在,又该如何保持企业的创新力和活力?
宋志平:
其实企业里围绕着很多反对的声音。比如说技术创新,实际上,技术人员要经过许多讨论,经过比较、实践,甚至是失败,最后才能出一个好成果。
在企业重大决策过程中,也是要进行讨论的。像我过去做董事长,有时候围绕着一个意见,大家从早上9点钟会讨论到晚上9点钟。我觉得这都很正常,不然叫什么董事会,就是要给大家充分的时间发表意见。当然,最后我们还得有一个统一的结果。我们在统一的时候,还会有一两个人持保留意见,也得允许人家保留。
在企业里,在创新和发展过程中,不可能是一致的意见,大家都有不同的声音。但是作为董事长来讲,你可能要学会倾听,倾听到各种意见再去做平衡,最后大家共同选择。不能说讨论来讨论去就不决策了,这也不行,企业就没有效率了。总之,最后还得决策。
所以其实我们做企业经常在两难里面,在风险和发展之间要做一个选择。讨论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披露风险的过程。意见统一的过程,是因为企业最后还要发展,还是要向前,不管是什么样的风险,我们还要向前迈一步。
做董事长、做领导是不容易的事。不容易在哪里?在于经常遇到这种两难的选择。
严飞:
说到企业创新的活力,我知道陈明键先生是带着寻求创新种子的目的去到以色列,而且把以色列的最强大脑带到中国,进行了二次创业。那么在创业过程中,你当时为什么会选择当时的项目?怎么样去鉴定什么才是强大的智慧?
陈明键:
2019年我采访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罗杰•科恩伯格,采访内容我也整理在了《创新,从提问开始》这本书里。这个人是犹太科学家,很传奇。他爸爸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研究DNA结构的。他是研究RNA结构的,是理论鼻祖。
采访后,他请我在他们家旁边一个小饭馆吃饭,就我们两个人,在他72岁生日当天。他谈了如何在实验室灵光乍现,如何获得了诺贝尔奖。
我就问他:“罗杰,我是做生物医药方向的。你说我来以色列,现在有什么机会可以来投资吗?”他在餐厅纸上写下:“AI”。我说:“AI具体是做什么呢?”他说你要做跟中国有关的。第二天我和王石主席在教工食堂吃饭。我说咱们用人工智能结合生物医药怎么样。主席说这个路子是对的,咱们可以想一想。就这样,受犹太科学家的最强大脑的启发,我和王石主席商量,回来以后找到国内相关专家,慢慢我们就开始了。所以,也是全球范围内协同的创新模式,具体来说就是我们怎么从0到100怎么结合起来,把以色列和我们国家在这个领域的部分最强大脑结合起来。
严飞:
刚才宋志平会长提到世界协同创新的模式,而且你的文章也曾明确提出企业家的学习要务就是创新。在世界协同创新大发展之下,对企业的活力,对于企业的创新有什么样的改变呢?
宋志平:
我们现在讲自主创新,就是原始创新和独立创新。但实际上,不少创新是一种协同也是一种继承。很少有创新是单独做出来的,包括蒸汽机。其实蒸汽机在欧洲做了一百多年,前赴后继,那中间经历了好多人。今天咱们讲的互联网,其实也经历了很长的发展过程。
创新,是想找出来一种崭新的模式,但这种崭新的模式,它的来源是什么呢?可能一个人脑子里突然一下产生了,像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但是也可能是有很多人加和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也就是协同和集成。这是比较重要的。
在核理论里面有一个聚合反应。当这个物质加合到一定程度,超过临界体积就爆炸了。如果不够临界体积,放在那里都是安全的,只要它们扎堆了,就开始爆炸。这是一个聚合的效应。
我觉得对思想来讲,也是一样的过程。这么多的思想汇聚,这么多的方法汇聚,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我觉得现在有一个好方法,就是使用AI技术了。过去你想把这么多的东西筛选出来,把它聚合起来,其实是很难的过程。现在我们有大数据的手段,利用最新的智能化技术,对已有的技术进行筛选和集成。这实际上是一个方法论,说不定这种创新的方法,今后不只是做生物医药用,做很多其他行业都可以用。因为今天我们的智慧足够多,方法也足够多,技术也足够多,如果汇集起来,嫁接起来的话,可能产生更大的一个创新。
严飞:
一种多元思想的汇聚产生更大的一种突破力和创新力。
王石:
我想就刚才提到的集成创新谈一下我的看法。实际上,《创新,从提问开始》这本书,采访老太太、老爷爷,更主要的是他们怎么教育他们的后代,怎么教育他们的隔代。本身我觉得氛围非常重要,我记得关于谈教育和在以色列的大学教育里面,以色列的教育其实就是创新。他们实际上和我们的大学教育,我们中学的、大学的教育没有什么差别,教育大纲没有什么差别,甚至最后发表的论文和评价就是这样,但是为什么以色列的教育是现代化的。实际上除了学校正规的教育系统之外,还有家庭教育,再就是社区教育。
刚才提了很多社区的来往,比如说休息日,甚至是学术假期,很多是可以出成果的一种休息。再说到学习,如果和中国相比,犹太人的学习不仅仅是大学教育,这是和西方差不多的,更多是通过家庭和社区。所以如何合作去做,显然,建立社区,从建立幼儿园开始,形成这个气氛。如果没有这个气氛,他们根本不会到这儿来。实际上我觉得在深圳和中国有不少做的相当不错。但是中国人要学习以色列的创新教育,就要在这里形成特别的一种创新的文化,社区的创新文化。我的看法是,让家庭和社区有创新氛围,比如说社区的开放日,就在这里,不用跑到以色列进行交往和借鉴。
严飞:
今天的讨论对我来讲非常有启发,第一点启发,创新不仅是家庭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像王石主席说的,更加重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社区教育。通过社区不断地普及更多的人参与到学习、参与到深度学习的这样一种过程当中来。
第二点启发,学习创新是一种文化,不仅仅只是一个应试,或者完全老师布置的一种任务,它是一种终身学习、发自骨子里的文化。对于这样一种创新文化的延续,我们应该怎么办,应该从提问开始,勇敢提出问题。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