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克力:提升“战略母产业”

朱克力博士2022-05-10 18:20

【编者按】“战略母产业”概念及理论由经济学者朱克力提出。通过长期研究及推动数字经济和产业发展,朱克力认为,中国要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换道超车”加速崛起,应当客观认知并有力提升“战略母产业”的地位,构筑经济增长新动能和国家竞争新优势

对于数字时代的诸多新兴产业而言,什么是它们的“战略母产业”?朱克力指出,作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互联网与数字科技成为数字时代诸多新兴产业的“战略母产业”。与此同时,“战略母产业”本身也在不断成长,正经历“从互联网到数字科技新生态”的跃升

数字时代,亟需明确“战略母产业”价值定位并加以因势利导。本文由“战略母产业”概念及理论提出者、经济学者朱克力近期发表于《经济日报》的两篇“洞见”专栏文章及其接受人民网采访的相关观点组合与编辑而成,谨从促进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赋能品牌建设与质量管理、提升企业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等三则案例出发,对应数字时代“战略母产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众多场景的三个现实场景,旨在为人们更好理解和提升“战略母产业”价值与前景增添新注脚。

场景1:促进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

商务部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吸收外资同比快速增长,高技术产业引资同比增长52.9%,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35.7%,实现了“开门稳”。近年来,受政策、技术、市场共同驱动,以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高技术制造业在疫情下逆势增长,整体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

高技术制造业生产、投资、效益增速,均遥遥领先于制造业平均水平。其投资比重和结构加速优化、利润加速提升、产业集群加速形成。作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一环,高技术制造业对工业经济的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分行业看,医药、电子及通信制造业利润增势强劲;从产品看,新能源汽车一马当先,机器人基础与前沿技术迭代加快,商业应用涌现并稳步落地;从要素看,大数据、人工智能、5G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引领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及价值链创新;从动能看,互联网促进高技术产业提升创新效率,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成为数字时代诸多新兴产业的“战略母产业”

也要看到,当前世界局势更趋复杂严峻、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多点散发,相关产业发展受原材料价格高企及"双碳"目标约束影响,面临超预期挑战。在技术壁垒高筑、供应链遭遇阻滞等重压下,高技术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节节攀升,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构成威胁。此时亟需加大保供稳价和帮扶力度,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就我国高技术制造业自身而言,存在原创技术动力还不够强、科技成果转化不畅、创新能力提升仍有空间等制约,强化这些弱项非一日之功。未来中国制造行稳致远的重要支撑在于,通过激活市场主体、夯实产业基础、补齐技术短板、构筑创新生态,不断增强内生动力。

一、激活市场主体。应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广大企业需主动拥抱数字化转型浪潮,成为“有数企业”,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编者注:“有数企业”的提法也来自经济学者朱克力,他认为,面向数字时代,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和创新力量,应当主动融入或积极助推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及绿色发展为特征的数字经济浪潮,对于政策要求、社会诉求、市场需求、企业边界、内外风险等“企之大者”心中有数。其中,大企业还要对关乎国家发展大局的“国之大者”心中有数。他将符合这些特征的各类市场主体称为“有数企业”。企业、市场和政府的理想状态是,“有数企业”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共同引导和支持下健康发展并持续进化

“有数企业”对政策要求心中有数,遵守国家法度,因此也是“有度企业”;对社会诉求心中有数,履行社会责任,因此也是“有责企业”;对市场需求心中有数,保持创新能力,因此也是“有能企业”;对企业边界心中有数,拥有界限意识,因此也是“有限企业”;对内外风险心中有数,具备灵活韧性,因此也是“有韧企业”。】

二、夯实产业基础。在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要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为辅的机制,加强对基础前沿研究和原始创新的支持。依托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等,紧跟战略性新兴优势产业需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三、补齐技术短板。锚定我国高技术制造业面临的“卡脖子”问题,抓住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牛鼻子”,促进高技术制造业技术进步与新基建同频共振。加大针对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在短板领域深化对外开放与合作。

四、构筑创新生态。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强化数字赋能,发挥产业互联网平台优势和科技龙头“数字连接器”作用,引导数字技术向制造业加速渗透融入,推动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以科技向善理念引领共享创新,促进“先强带后强”。

场景2:赋能品牌建设与质量管理

近年来,通过质量引领和创新驱动,中国品牌在质量提升发展道路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包括全民品牌意识日益增强、品牌发展氛围越发浓厚,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不断涌现且影响力、认可度和美誉度显著提升,一批以中国产品、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为支撑的自主品牌产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以质量提升推动品牌建设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正在加快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三个转变”。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品牌在产品质量和研发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不断提升,加之品牌出海新基建的加速成熟,中国品牌出海开始进入新的阶段,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例如相关品牌本身产品日益精品化,创新研发设计差异化趋势逐渐加强;部分以原创产品立身的国内新兴品牌与传统实力品牌同台竞技,正在国际市场上跃升为新主力;此外,中国品牌也陆续开辟欧美以外的新市场和新渠道,包括东南亚、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成为我国品牌出海的重要阵地。

我国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和发达的互联网经济,在本土品牌出海过程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积极助力作用。其中,正是凭借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得以形成一个强大、可靠、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为中国品牌出海提供有力支撑和安全保障;而发达的互联网经济作为数字时代诸多新兴产业的“战略母产业”,在本土品牌出海过程中发挥着新型基础设施的功能,以数智赋能、共享创新等特性提升品牌对需求的匹配响应,持续拓展品牌的虚实边界及其在外部市场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实现本土品牌出海的价值沉淀和长效发展

加强品牌建设和质量提升,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起到了必不可少的积极助推作用。一是通过优化品质、创新供给,激活市场潜在消费需求,有利于扩大内需和促进消费升级,持续激发经济增长内生活力;二是自主品牌、质量管理有助于企业增强市场竞争优势、突破资源环境束缚,进而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三是推动中国产品和服务价值向全球价值链的“微笑曲线”两端跃升,进一步培育中国品牌的国际竞争新优势。

而在陌生市场中寻找自身坐标,是品牌出海的定盘星。中国品牌要在海外市场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从战略上,应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开拓国际市场作为自身发展的新契机和新舞台,以品牌出海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从战术上,应协同推进“品牌四化”创新策略,即以品牌专业化安身立命、以品牌标准化外向延伸、以品牌集群化抱团发展、以品牌差异化独步天下,使品牌经济成为未来增长新动能。

面向未来,中国品牌要在质量提升中走在前列、闯出新路。一方面,应深刻认识自身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制约因素和空间潜力,着眼于提高供给体系质量、适应消费结构升级,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文化融合,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与品牌保护,营造有利于品牌发展的优质营商环境;另一方面,要面向全球市场,激活新经济、新科技、新文创等新要素,并强化品质化、本土化、差异化等特点,通过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来增强品牌培育能力,在质量提升中推动品牌建设,构筑一批凸显企业价值、创新能力、工匠精神的高质量品牌集群。

场景3:提升企业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近期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要“培育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化平台企业和供应链企业”。日前,国资委召开对标世界一流采购交易管理体系推进会,对建立完善企业采购交易管理体系、全面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进行再部署、再推进。这表明,要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高质量提升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新技术不断涌现,我国企业在供应链安全、敏捷柔性、价值创造、生态协同等方面多维推进,有力促进降本增效和转型发展,系统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自主创新,不断提升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强大、可控、有韧性的供应链体系初步成型,并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增强综合国际竞争力,推动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不过,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作为企业全流程全链条的关键性因素,当前我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弱项。长期以来,信息技术应用不足使企业间难以有效连接与协同,产业链各环节未能形成灵活高效的集聚互动格局。以采购环节为例,为找到性价比合理的原材料,采购部门要逐家比较,效率不高且存在信用风险。一些企业寻源信息不全面、了解市场价格不充分,致使采购价格长期居高不下。因此,对标世界一流采购交易管理体系、高质量提升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势在必行。

进一步而言,提升企业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不仅是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必然要求,也与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数字技术与供应链各环节融合创新,数字化智能化已成为发展供应链的基本方向,正在多维场景中不断创造新的价值增长点。一些整合协同度高的供应链平台、行业带动力强的供应链领先企业,积极融入数字化发展,面对政策、市场需求以及风险挑战,都可以稳妥有效应对,正成为提升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主力军。

具体而言,在参与提升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与竞争力的过程中,要聚焦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稳步积极推动供应链管理转型升级。

一方面,要发挥相关企业的数字赋能作用。加速数据和信息在供应链体系流转,持续维护供应链安全稳定。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应加快打造多中心、多节点并联供应网络,开辟多元化产品进口和供应渠道,加强战略核心物资储备,有力维护供应链安全稳定。同时,要切实发挥“稳定器”“压舱石”作用,开展极端情况下的供应链压力测试并形成“保供”预案,防范风险,未雨绸缪。

在采购交易管理环节,应完善基于数字化智能化的采购交易管控体系,建立健全面向更大范围的寻源询价机制。做好供应商管理信用体系建设,充分运用采购交易形成的辐射网络,探索发展供应链金融等新业态,切实纾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另一方面,构筑相关企业的共享创新生态。应促进产业互联网发展,提升数字时代新兴产业“战略母产业”,发挥一些企业投资规模大、辐射领域广、引领带动强等优势,增加供应链的“链长”,推动供应链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协调运转,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从而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

作者:朱克力博士,国研新经济创始院长、新经济智库(CiNE)首席研究员、湾区新经济院长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