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随笔 | 说种植

吴重生2022-05-08 14:01

(瓜藤初长   陈中标 摄)

吴重生/文

近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根据不同学段制定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等学段目标,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新华网微博以《教育部要求9月起中小学生要学煮饭》为题,对此进行了报道。对于教育部的这一新规,我举双手赞成。同时,我认为在日常生活劳动中,应加入“种植”这一项内容。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中国人朴素的因果观。“巴澜”数学名师陈中标今天在他的微信朋友圈分享了一张南瓜初长藤的图片,并附言:“从今天起,学会种瓜,与数学一起幸福地成长。感受岁月静好,在宁静的夜晚,听虫鸣声声……”

如果说做家务能培养孩子的劳动技能,树立正确的生活观,那么带孩子种植,则不仅教会他们劳动,还教会他们热爱生命。一株花秧、一棵树苗、一颗五谷或蔬菜的种子,松土、培土、施肥、浇水、见证并陪伴他们的成长。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网络时代”,缺乏跟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如果听任孩子“五谷不分,四肢不勤”,那么就会陷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窘境。让孩子们走进田园野,体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劳;见证蔬菜森林、番茄迷宫、芽菜世界以及草莓天瀑等现代农业科技的神奇,能开阔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其本身就是无比美妙的生命教育和成长通识课。通过开展师生、父子共同参与的户外种植活动和收获采摘活动,让孩子参与到劳动中来,感受植物的生长过程和收获的喜悦,一定能有效培养孩子们热爱劳动、团结互助的精神。

1917年,陶行知先生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回国不久,提出职业教育救国主张。陶行知先生在文章中说“职业教师,自必以经验、学术、教法三者皆为标准。三者不可皆得,则宁舍教法学术而取经验。”陶行知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救国的重要方式,其职业教育的目的十分明确:希望学生通过生利主义,使自己衣食无忧,安居乐业,并为社会、国家、民族作出贡献。

重视劳技教育,不唯中国,世界皆然。芝加哥一所高中学生要在芝加哥西南角的73亩农田种植蔬菜、小麦、水果等作物。调查数据显示,该校的毕业率高于当地平均毕业率,学生走上社会后往往很快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从2018年开始,每到一年一度的毕业季,金华荣光学校的学生都会在校长、全国劳模徐锦生的带领下,举行“情系母校心怀天下”毕业树种植仪式。该校选择让每名毕业生在校内种一棵特别的树——桢楠。徐锦生说,选择桢楠,寓意成长成才,坚贞不屈。是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才是教育的真谛。

数学跟种植有关吗?“巴澜”数学名师陈中标认为,天地之间的一切都与种植有关。种植南瓜秧苗时,不妨令孩子们猜想:这一棵秧苗将来能结出几个南瓜?激发孩子们观察农作物生长的兴趣。在此期间,不妨写观察日记,多久浇一次水、多久拔一次草,等等。数学无处不在,种植的智慧无处不在,成长的欣喜无时不在。



2022年5月8日晨6时写于北京储云楼北窗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