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想起盖小房的那年那月

闲聊幕后故事2022-05-07 16:36


作者:李 忠      摄影:老街老巷 谢有福

2000年曾经播放过一部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其中有一个情节,就是剧中主人公,草根出身的张大民,因家里人口多房子小实在住不下,带领弟弟妹妹在大杂院里盖小房,遭到邻居阻拦,双方掐架,情急之下,张大民自己蒙了自己一板砖,当场头破血流,至今印象特深。

电视剧反映的盖小房的故事,正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生在北方许多城市的普遍现象。

笔者居住生活的塞外山城张家口,也是在那个年代,掀起了男女老少齐动手,千家万户盖小房的热潮。尤其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许多人家借着搭建防震棚的机会,一大批早期的小房应运而生。一时间,过去宽敞整洁的大小院落,被低矮简陋难看的小房所蚕食,各家各户的房前屋后以及院子的空地儿,包括大门过道,可谓见缝插针,各种样式的小房,如雨后春笋般地钻了出来。有的院子原本是两扇大门,因盖小房挤占了宽敞的门道,只剩下一扇门能开关出入。许多大院因盖小房出现了院中院、院套院,只剩下窄窄的人行通道,拐弯抹角,曲径通幽,人为地制造出一线天或一人巷,甚至人们的日常出行都受到影响。短短几年,笔者居住的那一带街区,再也找不到一处没有盖小房的像样的院落,几乎都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大杂院、小杂院。

那些年,盖小房成风,根本原因是人们的住房普遍紧张。特别是老城区大杂院里的房子,都是又小又旧的老房子。大多数人家孩子多,房子少,五六口人住一间,少数条件好一点的人家住两间,一堂两屋的那就算是非常奢侈的了。记得当年胡同里有一户人家,父母和六个子女住一间房,大儿子结婚没有房,只好在土炕的一边,用布帘隔开。开始盖小房时,像这样的人家属于刚需,动手最早,简陋的小房成了住人的房子。有的小房还做了子女新婚的洞房,老大搬走老二结婚继续住。再一个原因是实际需要。许多人家一间屋子,既要住人,又要生炉子做饭,烟熏火燎,确实既不卫生也不方便。当年,许多人家的小房,开始就是放煤放劈柴放杂物的储物间,后来改建成厨房,再后来直接盖成厨房。还有一个原因是邻里之间相互攀比。你盖我也盖,最后发展成几乎家家都盖,而且相互比着盖,小房越盖越大,越盖越多,最后一发而不可收。

小房看似简陋,其实盖小房的过程并不简单。比如选址。既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并不宽裕的空间,又要尽量避免与左邻右舍发生矛盾。在领地意识上,人与动物相比,常常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些年,因为盖小房,邻里之间吵架动手的有之,反目成仇的有之,惊动派出所甚至对簿公堂的也不鲜见。

本文开头提到的电视剧,主人公张大民与邻居大打出手的桥段,其实就是将现实生活搬上了屏幕。再比如备料。大多数人家靠捡拾半头砖或自己脱土坯,拉黄土、买白灰,或到处踅摸不要钱的电石灰,旧门窗旧椽檩旧油毡等都要提前备好。动工时间大多选在春季或秋季的‘’五.一‘’或‘’十.一‘’节假日。提起当年,谁家没盖过小房?谁没动手搬砖溜瓦和大然泥?

笔者当年就曾在车间工友和师兄弟的帮助下动工盖过自家的小房,也经常到工友和师兄弟家帮忙盖小房。虽然时隔三十多年,现在回想起当年盖小房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那时,笔者家或工友家盖小房,来帮忙的都会早早来到盖小房的主家,一杯清茶一个烧饼或两根油条,吃完早点抽颗烟,人到齐了就开始张罗着干活。一般需要几个自学成才的充当大工,负责砌砖吊线安门窗等技术活儿,其余的都是搬砖和泥的小工。人多好干活,人熟干活快,边干活儿边说说笑笑,在轻松的气氛中,眼瞅着新砌的墙蹭蹭地往高长。到了午饭的饭点,一般是馒头花卷大烩菜。饭后稍事休息,下午则要一直干到小房封顶。一般情况下,“一出水”(一面出檐)的小房省工省料省时,“两出水”的比较费事,有时甚至需要挑灯夜战。但不管多晚,房顶以及内墙抹上头遍大然泥才能收工。带有庆祝竣工和答谢意思的晚饭比较丰盛。花生米、拍黄瓜、糖拌西红柿和猪头肉等凉盘必不可少。有荤有素的炒菜是主打。当地号称“黑贴子”或“黄贴子”的高度瓶装老窖,塑料桶或水桶盛的散啤酒管够。大家干活有点累,对饭菜也不挑剔,主家也不用劝酒,吃喝非常尽兴,常常一醉方休。

想起盖小房住小房的岁月,虽然与现在盖楼房住楼房无法相比,但也充满了温馨的烟火气息,盖小房住小房,也能品咂出那个年代特有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滋味。那时的小房,特别是住人的小房,外表虽然简陋,屋里别有洞天。有的人家的小房,收拾的也是四白落地,窗明几净。有的人家将其作了客厅,闲暇时与亲朋好友相谈甚欢。有的人家作了餐厅,一家人围坐一起,粗茶淡饭也可以吃的有滋有味。有多少人在小房里娶妻生子,虽然憋屈但依然挚爱着柴米油盐的生活。有多少人在窄逼的小房昏暗的灯光下读书学习写作业,照样念完小学念初中,念完高中考大学。笔者的一位街坊,他们家的小儿子就是在不足六平米的小南房里,面壁苦读,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重点大学,并被国家保送出国留学,成为大杂院小房子里飞出的金凤凰。还有许多人通过盖小房,不仅学会了砌砖抹墙等技能,有的还通过给对象家里盖小房,赢得了姑娘的芳心和准岳母的考验。

说到那些年盖的小房,虽然是关乎民生的合理需求,但如果按照时下的说法,应当属于典型的违建。庆幸当年还没有城管,使得小房“合法”地生存了若干年。棚户区拆迁,许多当年的小房据说还得到了一定的奖励性补偿。

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城市发展和居住条件的根本改善,人们终于告别了盖小房住小房的日子。现在,只有在尚未拆迁或即将拆迁的棚户区,还能见到当年人们辛辛苦苦盖的小房的身影。这些小房,历经风雨剥蚀,岁月摧残,更显破败凋敝,与越建越漂亮的住宅小区,形成强烈对比。但盖小房毕竟是几代人的亲身经历和集体记忆。当年,盖小房的一砖一坯饱含着草根阶层的艰辛和汗水,住小房的一朝一夕也曾留下岁月蹉跎的痕迹。简陋的小房,随着时光的流逝,当年已然和大房子浑然一体。每天在小房里忙忙碌碌,进进出出,小房自然成为了人们平淡生活的一部分。

从盖小房到住小房,折射出一代人任意挥洒的青春岁月和苦乐年华!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