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观社论 | 复工复产要大小兼顾

社论2022-05-07 10:20

经济观察报 社论 上海这座停摆月余的城市正在加紧复工复产。据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5月5日的消息,上海市1800多家重点企业,目前复工率超过70%,其中首批660多家重点企业复工率超过90%。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持续恢复、提高产能,龙头企业继续保持稳定生产。

这是一个好消息。不过这也仅仅是一个开始。即使以重点产业论,截至2020年底,上海聚集1149家人工智能重点企业,能被列入重点企业的恐怕也是少数。根据上海市场监管局的数据,2021年末,上海企业累计超过267万户。2021年当年新设企业46.52万户,平均每天诞生企业2170余户。照此来看,还有多少企业等待着复工复产?很可能有些中小微企业再也等不到复工复产了。

因此我们以为,要让这座城市的经济活力尽快恢复,既要关注大企业也要关照中小企业。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既包括为它们复工复产提供便利,也包括为那些困难企业提供救助。

客观地看,作为参考指标,复工复产率恐怕也很难准确反映每个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状况。比如从重新开工到产能利用率恢复到正常水平,期间仍然有很多困难要克服,有些问题恐怕也并非企业自身能够解决的。细节都在数字之外。

更何况,对于现代经济来说,复工复产不是单个企业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产业链,保持产业链的循环畅通,这可能关系分布于不同城市甚至国家的千百家企业。就当下的上海来看,要协调的就不仅是上海本地企业,也包括其他城市的企业,还包括物流仓储等服务企业。由于疫情多点散发,国内多个城市采取了封控措施,如果产业链上有一个点打不通,整个产业链就转不起来。现实地看,这不仅是上海面对的难题。更何况,即使在当下的上海,复工复产也面对部分社区管控政策层层加码的现象,一些企业员工被封在社区出不来。

大企业处于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因其优势地位对上下游企业有很强的带动力,因此在复工复产过程中,保证这些企业率先复工复产有其现实意义。即使如此,这些企业复工复产,也不意味着产业链一定可以恢复正常转动。产业链上的每一家企业都在提供独特的价值。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就复工复产而言,没有哪个企业更重要,所有企业都拥有相同的权利。

拿汽车产业来说吧。上海是重要的整车产能聚集地,长三角地区汽车工业增加值在全国占比高达31.2%。在上海及周边区域,规模较大的零部件企业有上千家,小微企业2万多家,仅上海地区就有17家上市汽车零部件企业,2020年总营收1773亿元。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产业链,大企业固然是超级 “连接器”,但一家不起眼的小企业无法恢复生产,也很可能导致产业链继续停摆。

如果考虑到这些因素,从确保产业链运转的角度推动复工复产,大企业无可替代,中小企业也不是无足轻重。我们以为,产业链龙头企业有责任帮助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尽快恢复生产。而从政策设计的角度来说,甚至需要给中小企业更多的扶持。因为相比之下,它们可以调动的资源更少,面对的困难可能更多。

上海已经等得太久。对产业链和经济循环的畅通而言,对整个中国经济的稳增长来说,上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永不停歇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几乎就是中国经济活力的象征。保证它的稳定高效,就是要保住更多的市场主体,保住它们承载的就业。这是中国经济的韧性所在,也是稳增长、稳外资的底气所在。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