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黄小秋/文 如果你在日本城市中心较大规模的车站前稍加留心的话,就一定会发现一栋或几栋特殊的大楼。它们虽然地处闹市,但其一层到顶楼的表面都被雷同的“单色背景+店名”式的招牌覆盖。这些建筑在日语里被称作“白领金大楼”(サラ金ビル)。而所谓的“白领金”(サラ金)来自于日语里的“白领上班族”(和制英语salary-man)和“金融”(汉字)的复合,作为一种主要面向个人的小规模商业贷款,它有些类似中文语境里的“消费金融”。有意思的是,因为围绕着“白领金”的负面印象以及它自身服务对象的多元化,近两年来,日本社会也更倾向于用近似的汉字词汇“消费者金融”来称呼它。可正是“白领金”这个逐渐消失的“旧词”,却在最近又得到了日本全国范围的关注。
在去年年底公布的日本学术出版界最知名的“三得利文艺赏”中,东京大学副教授小岛庸平凭借着《“白领金”的历史》一书成为了“社会·风俗”类别的赢家。在著作中,小岛不仅为我们详细描绘了这一金融产业的历史,更是靠着对它的分析进一步刻画出了整个日本中产阶级的诞生、成长以及困境。对于该书的介绍正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说,不管把日本经济的腾飞、泡沫和停滞视作是不可避免的规律,还是走错方向的偏离,“白领金”的故事都拥有着超越日本在地的意涵。
金融与社会:宫部美雪的《火车》
在理论性地介绍“白领金”之前,从一个更为感性和直观的角度来理解这种金融产品在日本的社会性存在可能是一个不错的策略,而最符合这一目的的工具绝对要数推理作家宫部美雪发表于1992年的获奖小说《火车》。(以下部分包含剧透)
熟悉宫部美雪的读者会知道她的许多作品其实也不需要什么剧透。宫部的推理时常被冠以“社会派”的名号。相较于“本格派”对于犯罪手法和诡计的专注,她的着眼之处更在于一起案件背后的社会现象。也正因此,对于她的评价向来也分为两派,被粉丝欣赏的“娓娓道来”在反对者那里大概只嫌啰嗦。
就比如文库版的《火车》有着600多页的厚度,但案件的最主要情节只要读了前几章就能猜个大概。故事的主人公本间俊介是一位普通的刑警。因为在一次任务中负伤停职的他被乏味的恢复性治疗磨去了精气神。一天他去世妻子的亲戚栗坂和也突然找上门来。原来和也本来预定要和一位名叫关根彰子的女性结婚,但未婚妻在婚礼前却突然失踪。不想把丑事申张的他找到了许久没联系的远亲,而本间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也接受了这个任务。但很快他就发现这位难觅踪影的“关根彰子”其实并不是“关根彰子”。尽管她在日常生活中以彰子自称并拥有各种可以证明身份的证件,但她的“本体”其实是另一位名为新城乔子的女性。乔子利用职务之便,得到了关于彰子的个人资料,并有条理地在除掉了本尊后取而代之。对这两位被命运纠缠在一起的女性身世的探寻构成了《火车》最主要的部分。
如前所述,宫部的行文在某种程度上很像隔壁的大妈在和你拉家常。可往往也正是这些大妈,对于人世有着最犀利的洞见。金钱这一要素几乎出现在《火车》里的每个角落。比如案件的当事人和也就是一名有前途的银行职员,而假“彰子”在落荒而逃之前则在一家生产收银机的公司上班。作为本文焦点的“白领金”更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乔子天衣无缝的计划露出马脚的契机是她听从了未婚夫的建议申请了一张信用卡。银行通过查询,却发现真彰子在之前已经因为无法偿还欠下的“白领金”而完成了个人破产的手续。再者,乔子本人之所以会走上犯罪这条道路则是因为父母在她还小的时候就贸然购买了房产。在贷款的重压下,他们不得不从“白领金”开始一路滚雪球般下落到地下高利贷。为了逃脱讨债的黑道,乔子才想到了成为她人这个方法。
在两位女主身上,我们能发现许多值得玩味的对照。围绕着“加害者”乔子的金钱可谓是“近代的”。一方面她的负债来自于“继承”这种传统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她们一家对于价值的追求也主要停留在房产和生活费之类具体的“使用价值”之上。相比之下,“受害者”真彰子的金钱观则更为“现代”。出生卑微的她之所以会开始利用“白领金”,全在于想要拥有并不属于她的都会生活方式。最终落入消费主义泥沼的她,纠结在货币的“交换价值”层面无法脱身。但在故事的结尾,两位女性又同样失去了对于自己最“原始”的身体和身份的控制:在被迫“卖身”还债的乔子的残忍罪行下,彰子的肉身彻底消失。
作为专业作家的宫部美雪,通过《火车》想要告诉读者的当然不只是猎奇的坊间闲话。她借助在故事中登场的债务律师之口,进行了略显冗长的对于消费者金融的探讨。律师指出,人们本能式的反应大概都是怪当事人自己没有控制力才会陷入多重债务,但其实在个人的金融失控背后,同样有着难以回避的社会要素。文中举例道:针对酒驾的司机,法律会有吊销驾照等惩罚,但是对于一张信用卡已经刷爆的个人,为什么没有公权力去阻止他再申请别家的卡来“拆西墙补东墙”呢?其次,在当下,料理甚至化妆都因为其在日常生活的重要性被列入不少日本中学的必修科目,那为什么对正确消费观的培养不在教学大纲内呢?故事中的乔子一家,正是在不知道可以利用破产制度来减免债务的情况下才一步步走向了无法回头的道路。如果说现代社会是靠着货币的中介性连接在一起的话,那么要解决因为过度债务而产生的问题也一定需要社会全体的努力。也许这才是宫部美雪通过这个令人唏嘘的故事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作为“信用技术”的“白领金”
在小岛之前并不存在对于“白领金”的系统性研究,有的也是只是针对几家业界巨头社史的简单概说。而这可谓是《“白领金”的历史》一书首要的意义。在此之上,著者更大的贡献在于他和宫部美雪的小说一样始终把金融放到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进行考察。
小岛开宗明义提出现代“白领金”的原型并不来自于金融机构的放款,而开始于熟人之间的借贷。这种借贷从日本现代化的“起点”明治维新就已经开始,而它又特别盛行于都市底层的贫民窟之中。作者根据历史记录指出彼时已经出现了利息超过400%的“超高利贷”,但即使这样,客源仍然络绎不绝。和一般的设想不同,贫民同样有着广泛的资本活动,但他们又不像其他阶级那样享有丰富的资金途径。贫民熟人之间的借贷不管如何活跃,其范围总是有限。对于借贷金融的发展来说,拥有固定收入的上班族,即“白领”,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在日本,城市化和月薪族的大规模成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左右开始加速。当时的大众媒体常戏谑地称城里的白领们为“洋服贫民”。因为他们虽然外表上过着光鲜的“开化生活”,但其中的许多人不得不挣扎在低水平的收入和高水平的支出之间。而可以帮助他们应对“一时之需”的贷款也就顺势诞生。
1929年,日本昼夜银行推出了被视为最早“白领金”的借贷业务。和今天的“消费者金融”相比,这一服务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对客户的高要求:申请借贷的客户需要是年满25岁、居住在东京及近郊的已婚男性;他还必须在政府部门或者相当的机构连续工作满两年以上;最后不可少的是,两位以上的亲戚或上司作为担保人。考虑到这一业务的试验性,如此严苛的要求也并不令人意外。而作者进一步指出,在这个初期例子中出现的信用风险及对其的科学规避其实是后来“白领金”行业的原型问题。具体来说,在每一次的交易中,银行和客户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因为申请人往往享有对自己信息的披露选择权。进而,如何识别来自申请者的危险信号就成为了金融机构所面对的最大难题。前文提到的对职业和担保人的要求则是最原始的应对措施之一。
在一切资源都被国家掌握的战时,诞生不久的“白领金”也转瞬熄火。它再一次取得发展的机会要等到日本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经济高速发展期。相较于保守的大银行,此时的金融创新更多来自于民间的力量。小岛认为,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由森田国七等人创建的“团地金融”。
团地是现代日本的一种大规模公共住宅。和今天的政策性住宅总与廉价的形象绑定不同,战后初期的团地因为整齐的规划和先进的设计引领着当时日本的风潮,而其中的住客也都是有着体面工作的中产阶级。森田等人参考了部分家电商已经开始的分期购买方案,喊出了自己公司提供的是“金钱”这一商品的分期付款。除此之外,他们又借用了餐饮界的创新,提出只要顾客打一个电话就能立刻把借款这一“外卖”送货到家的战略。
“团地金融”最大的亮点还在于它们对申请者的条件要求非常简单。不少情况下,只要业务员去顾客家登门拜访一次,就可以立刻进行签约。小岛敏锐地指出,这之所以可能,正是因为业界找到了规避“信用风险”的好方法。团地在白领阶级中拥有高人气,事实上几乎所有的早期居住者都需要通过高倍率的抽签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租借或购买手续。而申请抽签的人又需要满足包括收入在内的硬性规定,有的团地甚至要求家庭中丈夫的收入需要是月租的五倍以上。换句话说,团地管理方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为金融业者完成了对于客户的筛选流程,这大大降低了后者的审查成本。
此后,为了获得更多的客户,金融业界逐渐走出团地。但白领阶级作为典型的客户形象也让“白领金”这个名字扎下了根。1967年开始的日本金融自由化更是把行业所剩下的约束逐一打破,包括允许外资进入等措施都助力“白领金”成为了民众日常经济活动中常见的一个选项。
但失去了职业或者团地这层“天然过滤”后,“白领金”业者在面对成千上万的顾客时就不得不去寻找新的筛选技术。1972年,在业界领军公司的牵头下,“信用情报机关”成立。在经历了几次分裂和重组后,“全国信用情报中心联合会”终于在1980年代诞生。只要通过这个组织,任何机构都可以获得共享的申请者信息。也就是说只需几秒的时间,窗口业务员就可以得知眼前的客户是不是在贷款“黑名单”上。由此,借出和借入两方信息的不对称又一次被大大缩小。与此同时,小岛在书中还指出了金融业界另一种更为负面的风险规避术:“信用生命保险”。加入这一保险的客户,在遭受意外失去还款能力之后,会由保险公司代替他们进行清算,但这一措施一旦本末倒置其严重的后果也不难想见。
随着“白领金”行业竞争的加剧,各大公司逐渐形成了推广/签约与债务清算两种分离的业务。前者充满笑容迎接每一位申请者,而后者则利用包括暴力在内的一切手段来威胁没有及时还债的客户。久而久之,一种逼迫客户自己结束生命从而利用保险来买单的氛围开始充斥业界。在大众媒体广泛的报道之后,“白领金”也逐渐成为了一个被社会主流所摈弃的存在。根据小岛引用的一份金融厅调查,在“白领金”几大公司的客户群中,自杀一度占到了所有死亡原因的四分之一。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白领金”受害者协会在日本各地陆续成立。当事人及其家属开始了对于过高的利息以及过度的追债行为的申诉。在全社会的压力之下,日本国会终于在1983年4月通过了“贷金业规制法”,将“白领金”的利息上限从109.5%强制降低到了40%。此后又经过了2003年和2006年的两次修改,如今以“白领金”为代表的消费者金融最高的利息只能是20%。
经历了这些限制以及日本经济本身的长期低成长,如今规范了许多的“白领金”行业基本被几家大公司垄断,而它们的背后通常又有大型银行进行支撑。作为一个掌握了客户日常资金明细的机构,银行显然能更有效率的选择“安全”的客户。此处,“信用技术”的逻辑仍然顽强的存在。
金融的理性之外:性别和疫情
《火车》全作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登场的各种女性角色。靠着娴熟的笔法,宫部美雪把从两位女主到类似房东、发型师等路人角色都进行了非常立体的描绘。在“白领金”的历史中显现出的性别要素,也是小岛教授格外关注的地方。男女的社会性别规定,无时无刻地影响着消费者们本应是只考虑量化利弊的“纯理性”行为。
比如最早提到的作为“白领金”源头的贫民窟借贷。作者指出,借主对于“熟人”的定义其实非常宽泛,事实上,即使是只有几面之缘的朋友,只要对方恳求,他们基本都愿意出借。这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就是贫民文化对“男性气质”的界定,对于再有能力也很难提升社会地位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们”来说,通过对他人的施舍和由此累计的人情就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让他们上升到类似于“大哥大”的理想地位。
而在“团地金融”这里,小岛指出,最开始的借款人几乎都是全职主妇。她们借贷的理由大多是为了整个家庭的日常生计。主妇们往往十分小心,试图瞒过好奇的邻居,甚至是自己的丈夫,因为无法维持家计平衡对于她们的声誉来说是致命的。由此,她们即使是多做几份临工也会努力在第一时间就按时还贷。可以说,团地里的社会性别规范在本来的居住条件之上又给从业者们多加了一层保证。
与之相对,男性住户们自1970年代起也大规模地申请“白领金”,但是他们在借贷上却少了几分罪恶感。他们借的钱大多被用在和上司及同事的应酬之上。虽然相比于家计而言,这是一种额外的“浪费”,但男性却可以借着“职场人情”这一无法反驳的理由心安理得地透支未来。可同时,这些男性也会成为传统性别规范的牺牲者。接续上文提到的自杀问题,小岛谈到在上世纪的业界针对男顾客有一种叫做“第13个月的自杀”的现象。因为大部分的信用生命保险规定,在投保开始的一年之内,要是被保人出事,合约就不能生效。所以许多“一家之主”会选择在签约后的一年零一个月这个节点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以保护妻子和孩子们的“万全”。
1982年,日本通过了《男女雇佣机会均等法》,这至少在法理层面鼓励了更多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日本的全职主妇比率也从1960年的70.5%降低到了1990年的47.1%。小岛提醒我们,也正是在这一时空背景下,“白领金”一词慢慢被“消费者金融”所取代。因为原本的“白领上班族”实际有着限定的性别色彩(salary-“man”),而包括“女白领”(OL,即officelady其实也是和制英语)在内的各类新消费群体才是此时融资业绩的最新成长点。一个有意思的侧面例证是,今天的日本人说起“消费者金融”时往往会想到在路上派发的印有广告信息的免费纸巾。而在之前的一段时间内,这些广告则是被印在火柴盒上分发给刚从居酒屋出来的男性上班族。
除此之外,意想不到的新冠肺炎疫情也以一种“非理性”的方式突袭了金融业界。就这两年的实际效果来看,疫情的影响似乎并不存在定数。比如,在刚开始的几个月里,传统的消费者金融公司业绩都受到不小的冲击。但通信公司Line推出的可用App简单完成申请的新版“白领金”却意外实现了快速增长。除了通过一部智能机就可以在数分钟内拿到钱这个特点之外,每个用户能够申请到的额度也和他在App上的好友数量、消费习惯等因素挂钩。这些“大数据”又何尝不是上文提到的“信用技术”的最新升级呢?另一方面,生活的困苦对于两性显然也有着不同的影响。在过去两年,日本女性远超男性的自杀增长率已经被许多媒体报道,而选择活下去的负债女性有不少选择投入到“风俗业”中去的事实也让人感慨写于30年前的《火车》似乎还没有过时。
小岛庸平在著作得奖后接受的各类采访中不时提醒着我们,疫情所暴露出的消费者金融更为本质的问题。在今天的日本,各类贷款商品实际上已经处在“零审核”的状态之中。这意味着它们其实也是“社会安全网”事实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媒体曾报道过,有民众在申请烦碎的国家疫情补助时,被工作人员讽刺道“干嘛不去用白领金呢”?如何调节好公与私各种保障工具之间的矛盾可能是日式福利国家所不得不直面的一个问题。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