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部高清工业纪录片《大国重器》总导演讲述幕后故事(二)

闲聊幕后故事2022-05-01 07:12

文 / 刘宝恒

讲述——就是不说教,说人话,讲真话;

充满中国智慧— 蕴含谦虚,勤奋,钻研,再创新;

机器制造故事— 机器和人的故事,有情感,有矛盾,有奥秘,有玄机,有成功;

“讲述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它是六集片子中每次都要出现的五秒配音片花,片花还带着配音,这在以往的纪录片中并不多见。

这句话,被我认为是《大国重器》的操作灵魂,是这部片子的主心骨!

距北京1700多公里甘肃南部的拉卜楞寺被称为“活佛的府邸”,是藏传佛教做学问的地方。纪录片导演郑永志奔波河西走廊40多天,拍片之余,来此看看。他望着寺院高高的台阶自言自语,拜个师父还是需要钱的。这是2012年的5月中旬。

老郑,你在哪里?老主任你好,我在拉卜楞寺门口,有啥事儿?老郑开门见山,直接问事。我这里正在准备开始六集纪录片《大国重器》的前期采访,你啥时能回北京,赶紧找我,需要你的帮助。老郑二话没说,30号回去,六一梅地亚宾馆见!

六月一号这天,梅地亚宾馆二楼多功能厅大红喜字高高挂起,我俩一位共同的朋友家娶媳妇,婚宴的酒桌上相拥见面,直奔主题。

《大国重器》摄制组现场采 访

这是一部工业题材的片子,不好拍,但我又想拍成一部与以往不一样的片子。

老郑一听,之后说,你这个不一样是跟谁比?

我说,跟所有此前出现过的工业题材片子比。

老郑接着说,我认你这个不一样,做片子就是要有跟别人不一样的挑战性。但是,工业题材不好做,都是机器转,都是攻难关,目前,没有什么好办法拍得好看,你怎么想?老郑似乎在考我。

我想好了一句话,叫做“讲述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并把其中的内涵一一道来。老郑一拍桌子,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就冲你这句话,就冲你的要求“不一样”,这片子值得干! 

老郑,大学新闻系毕业,字斟句酌几成魔怔,为了一个字或者一个词,通宵几个小时都不能把稿子再往下多写一行字。他后来对我说,讲述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这句话牛掰,直通纪录片的核心地带。

上世纪的1987年,小郑同学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张家口地区电视台工作,新闻专业本科,自然就到了我所在的新闻部当记者。个儿不高,一头软曲的长发,家在河北南部,张家口举目无亲。日子久了,我这个长他几岁的新闻部主任几乎就是他的亲人。周末,带着他四处游逛,爬大境门长城,去人民公园听京剧,回家吃嫂子做的饭。

当我第一次把摄像机交给他去拍摄一个会议场景,一圈回来,竟然一个镜头没拍。

我问为啥,他说,害怕拍不好,镜头不能用。

我说,做新闻的镜头我已经拍完了,你再去,随便拍。

后来,我到北京广播学院上学,之后到了中央电视台工作,小郑同学则在张家口台干得风生水起,成为电视纪录片第一高手。再后来,有点散漫性格的小郑竟然当上了电视台对外宣传部门的副主任。再后来,自己看自己实在不像管人的样子,辞了职务,直奔央视。

《大国重器》摄制组现场采 访

在牛人林立的央视新闻中心评论部,由小郑变身老郑的纪录片高手,在东方时空“生活空间”里,默默地讲述着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几年下来,他导演的表现一家卖布料老字号企业改制的系列纪录片《泰福祥日记》获奖无数,并成为“生活空间”关注现实改革题材的标志性作品,由此开启了“生活空间”关注现实社会改革变化的新历程。

之后,承担评论部重点节目,历经三年拍摄的纪录片《三峡移民》获得上海白玉兰大奖,并获得摄影奖。这部片子由老郑一人担纲导演,摄影,剪辑,配音,配乐,惊煞众人。

此后,纪录片《故宫》,《颐和园》,《台北故宫》都少不了老郑不紧不慢的身影,和他金句频出的精致作品。

在后来的《大国重器》中,由老郑撰写的解说词,依然有很多段落被人当作金句传读。

请来当年的同事老郑帮助我拍摄这部在很多人看来都很难出彩的工业题材纪录片,对我,是有了完成愿望的可能,对老郑,则增加了挑战“不一样”的良机。

我相信他,重担子压在他的肩上,创作总监,非他莫属。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