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江南 胡巧泱 作)
吴重生/文
说实话,这个题目,我原想写“说体制”,但“体制”两个字涵义太广,是政治体制,还是经济体制?其实我想说的是体制内和体制外的那个“体制”。那么,就把范围缩小一点,干脆就说编制吧!
在传统的观念里,体制内是指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编制内员工或依靠国有资产获得收益的群体。这个群体工作稳定、福利待遇相对较好,生活有保障;而体制外的工作则具有灵活性、风险性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力弱等特点。
现在很多优秀的年轻人崇尚自由,不愿意做体制内的工作,认为体制内约束太多,条条框框太多。他们看不上“编制”,认为只要自己能力强,还愁没饭吃吗?
什么叫编制?其本义是指把细长的东西交叉组织起来,制成器物或者根据资料做出规程、方案和计划。在人事管理上,通常分为行政编制、事业编制,特指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人员数量的定额和职务的分配。由财政拨款的编制数额由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制定,财政部门据此拨款。编制内的工作确实稳当,旱涝保收,但需要遵守很多规则。譬如说按时上下班,有事要请假,在规定的时间内要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还要有任务导向,进行月度、季度和年度考核。
许多“过来人”认为年轻人能够进入体制内工作挺好。首先,体制内工作具有遴选性,按照“逢进必考”的原则,你想当公务员,想进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工作,都要经过笔试、面试、体检、政审等环节,过五关斩六将,方得进其门。参加体制内的岗位招考,对自己的能力水平是一次实打实的检验。其次,体制内工作具有规范性。按时上下班,定期参加政治和业务学习,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管”,有规律的作息,有利于身体,有益于生活。当然,体制内按部就班的工作,也容易消磨一个人的意志。旱涝保收的待遇容易滋长一个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在体制内待的时间久了,容易懒散。反过来,体制外的工作,因为没有保障,一切只能靠自己,反而会激发一个人的斗志,促使自己去努力拼搏。同时,因为不在体制内,也就少了许多羁绊,使自己的才干和想法得以自由发挥。由此可见,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都各有利弊。如何取舍?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作出不同抉择。
倘若你没有体制内的工作经验,就轻易否定体制内的工作,认为那不是你所想要的生活。我想,这样的观点未免过于武断。同样,倘若你以体制外那些活得很滋润的企业家和富豪为例,说明体制外的工作优于体制内,那也是不全面的。
荀子有言:“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做任何事情,只有身体力行方能知道高低深浅。
作为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份体制内的稳定工作,不用冒“风餐露宿、未来不可预期”的风险。而作为孩子,认为自己未来的无限可能,不愿早早就让自己定型,不愿过“一眼就可望见退休”的生活,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体制内和体制外的问题,说到底是有没有编制、要不要编制的问题,两代人思想观念的差异问题。
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计划,何以抵达远方?我们每一个人不妨给自己定一个“编制”:年度个人计划如何实现?远期奋斗目标如何确立?窃以为,编制还是很重要的。“编”是过程,“制”是结果。倘若能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那么,无论何时何地,你都将牢牢掌握“编制”的主动权。
2022年4月29日晨6时写于北京储云楼北窗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