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鸣:必须采取更强有力的政策举措来力保二季度经济增速重返5%以上

黄蕾2022-04-24 16:53

记者 黄蕾  4月24日,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22资管峰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王一鸣表示:“二季度经济依然面临比较大的下行压力,所以说当前有效地控制住疫情,特别是在5月上旬能够控制住疫情,实施更大力度的宏观政策来对冲疫情的影响,使二季度的经济增速能够重返5%以上,为全年实现5.5%的预期目标奠定基础。我觉得是尤为重要。”

会上,王一鸣以“加大政策力度,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为主题,发表了对国内经济变化的一些看法。

王一鸣提到,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开局总体平稳,增长了4.8%,在外部环境发生复杂变化和国内疫情多点频发的情况下,4.8%增速也是实属不易,超出了大多数市场机构对一季度经济的预期。

他分析,一季度的经济能够实现4.8%,从需求端看,主要是投资的拉动、贡献。一季度基础设施的投资增势尤为强劲,增长8.5%,比前两个月加快了0.4个百分点。看3月份的指标当中,比前两个月加快的指标很少,就基建投资是明显加快了。固定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提升了,一季度提升了26.9%,比去年是提升了13.2个百分点。投资的较快增长与政策的提前发力是分不开的。去年末,提前下达了新增专项债的额度1.46万亿,中央预算类投资进度加快,各省市都集中开工了一批新的基建项目,去年12月,央行也调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了1.2万亿的资金,这些政策的提前发力为今年一季度实现好于预期的增长创造了条件。

但是也可以看到,今年3月份以后,受新一波疫情的冲击和俄乌冲突升级的影响,主要的指标都是在放缓的。部分指标还出现了负增长,比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月份是6.7%的增长率,3月份是-3.5%,这就是疫情冲击带来的。服务业生产指数,1-2月是4.2%的增长,3月份是-0.9%,服务业受疫情冲击特别大。

王一鸣认为,一季度经济没有像原来预期能够达到5%以上,主要是3月份经济的大部分指标放缓带来的。3月份,经济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疫情的多点、面广、频发。特别是一些中心城市,像上海、深圳、吉林,这些防控措施收紧,经济的循环畅通遇到新的制约。尤其上海是经济中心城市和全国供应链的重要枢纽,上海的疫情不仅影响到上海,影响到长三角整个的产业链、供应链,还会外溢到全国的其他地区。同时,3月份,还有俄乌冲突的升级也是个重要影响因素。俄乌冲突升级,美联储的加息和全球通胀的攀升,这些也进一步增大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冲击了全球的供应链并影响到市场的预期,也对3月份经济放缓有重要的影响。

王一鸣分析,二季度,这些影响现在看还会有所持续。当前既要坚定信心,充分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足、空间大、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同时也是重视短期经济运行面临的一些新变化、新挑战。

具体的新变化、新挑战,主要表现为如下五个方面:

第一,俄乌冲突带来的影响还会持续,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特别是对外部需求的影响。因为全球经济,世行、IMF都下调了全球的增速,外需会继续收缩,对我国的出口会有影响。另外输入性通胀的压力也会增大,从最近的指标来看,我国输入型压力已经显现。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也加剧了国际海运、空运价格攀升,我国外贸企业的经营成本也在上升。

第二,美联储加息的外溢风险。3月16日是25个基点,因为美联储官员不断地释放鹰派言论,5月份,50个基点看来可能成定局,6月份也很可能是50个基点,会不会是75个基点,还要看通胀的形势变化。

最重要的是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出现了倒挂。去年,美联储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平均高150个基点,现在已经出现倒挂。随着加息结束,加快力度加大,我国资本外流的压力也会相应增大。

第三,疫情的多点频发,对我国需求的影响,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影响,使得需求的恢复在持续地放缓。现在疫情对商品零售、餐饮旅游、交通、运输这些行业带来的冲击特别大。另外从投资来看,房地产投资增速还在回落,特别是从土地购置面积来看,一季度土地购置面积降幅40%多一点,对后期房地产投资的增长会带来影响。扩大需求是我们很紧迫的任务。

第四,生产供给仍然受到新的冲击,特别是多地正在强化防控措施。物流和供应链的畅通受到一定的制约。货运量、快递业务量,3月份也有下降。现在供应链的受阻对一些地区的生产也带来了局部的影响。

第五,市场主体的预期还没有完全恢复。特别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遇到更大的困难,消化成本的压力也在加大。对市场前景担忧增加。大中型企业相对好一点,抗风险能力强,但是市场预期也不稳。从投资的指标来看,企业投资意愿现在还不是很强。

王一鸣再次强调,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是当务之急,必须采取更强有力的政策举措来力保二季度经济增速重返5%以上,实现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奠定基础。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金融机构新闻部记者
主要关注银行、上市公司、证券领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