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健壮的供应链托底中国繁荣

邹卫国2022-04-15 23:44

经济观察报 邹卫国/文 进入4月份,受疫情多发影响,物流受阻加剧。以上海为例,整车货运流量指数按年增速至4月9日下跌了-86.7%。此前,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数据,今年3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已经处于2020年3月份以来的历史低点。

民生物资、重要生产物资的运输畅通成为当务之急。大动脉的梗阻下,封控区民众对物资翘首以望,封控区外的民众转而囤货;而另一边,企业现金流迅速消耗,面临生死大考,因供应链问题,已经有很多企业停产。针对这样的严峻局面,日前,国务院应对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印发通知,要求全力保障货运物流。各部门也展开行动,部署物流通畅和产业链供应稳定的政策支持。

从这两天的情况看,情况有所好转,但依然严峻。4月14日,小鹏汽车的董事长何小鹏在朋友圈发文说,如果上海和周边的供应链企业还无法找到动态复工复产的方式,五月份可能中国所有的整车厂都要停工停产了。我们以为,如果这种情况延续,波及的不只是汽车产业。

因此,如何让已经出台的政策要求尽快落地,让供应链断点尽快重新连接,对各部门和各地方政府来说,都是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现实地看,打掉堵点首先要杜绝一些地方政府从本位主义出发的各自为政。这正是分解谬误的一种——每个地方都以疫情防控的理由出台过度的管控政策,封停高速公路,看起来似乎可保地方无虞,最终这些政策的加总却导致了经济大动脉的局部瘫痪。特别是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物流不畅甚至阻断,对于很多产业和企业来说,无疑雪上加霜。

此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下,让我们更容易看清楚:高速公路大货车的自由穿梭、大街小巷配送车的自由流动、最后1公里快速的配送,不单单是中国繁荣发展的大动脉,更是中国民众须臾不可离的生命线。

不过,大动脉的梗阻,不只是短期事件的冲击。历史地看,中国物流消耗了超过中国国民收入14%的比重,这表明大动脉长期存在着诸多堵点。这也是一直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日前公布的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国策,要义之一就是要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

对于那些看得见的堵点,解决方案比较明了。目前来看,各部门正联手施策,以坚决手段扭转纠偏。比如高速公路封路,恢复通行即可;又如资金问题,人民银行也已经提出,将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开辟“绿色通道”,支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循环。

应该指出,还有很多堵点是隐形或者潜在的,疫情之前就长期存在。由于物流伴随的是资金流、人流和信息流,这些任何一个“流”的不通畅,都会造成物流成本的提升乃至物流的梗阻。所以,就长期而言,隐形的堵点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这些隐形堵点,包括了类似行政权力滥用所造成的问题。在此次不断升级的防疫措施中,这些问题已有诸多体现且呈放大之苗头。除此之外,地方主义也是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已经看到不止一例在属地边界竖墙的行为。

塑造更加顺畅的流通大动脉,我们还需要留意潜在的堵点。这些堵点是我们未来持续繁荣发展的重要威胁,其中有趋势性的,也有事件性的。比如,2021年苏伊士运河轮船搁浅事件,让我们深感全球物流体系的脆弱性;马六甲海峡海盗和航道问题、霍尔木兹海峡的地缘政治问题、正在发生的俄乌冲突,都为全球物流体系的通畅构成了潜在威胁。

安全、高效率的物流体系,是中国形成全球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支柱。中国是全球制造能力最强、产业链最完整的国家,高效率、健壮的供应链,是这种制造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的基础。中国此前应对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良好表现,吸引全球订单流入中国,支撑了中国外贸的良好表现。

中国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于新发展格局,经济循环是否畅通是决定性的,健壮而富有效率的大动脉,关乎全局。我们注意到,除了强力纠偏,化解当前的物流难题。对于那些隐形的堵点,决策部门也已经有了路线图。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指引下,中国正在清除各种“路障”。有关对滥用行政权力实施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行为的重点整治行动,已经在浙江等一些地方展开。这是我们对中国经济前景充满信心的底气。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经济观察报副总编辑兼管理与创新案例院长
以“价值”度量,以内部控制的“底层设计”思想观照,聚焦中国商业领域的公共问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