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物联副会长贺登才:当前物流保通保畅工作出现好转苗头

宋笛2022-04-14 11:32

记者 宋笛 4月1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切实做好货运物流保通保畅工作的通知》(物流保通保畅“国七条”)。随后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和银保监会等多部委及许多地方政府采取切实措施。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物联”)副会长贺登才认为,目前物流保通保畅出现了好转苗头,主要体现在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和收费站关停问题开始自查自纠、重点物资中转站正式启动等。

交通运输部4月13日披露的信息显示,截至2022年4月12日24时,各省(区、市)高速公路共关闭收费站517个,比4月10日减少161个,下降了23.75%;共关停服务区283个,比4月10日下降了22.25%

4月8日、4月11日两天,贺登才分别参加了由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组织召开的座谈会,两次调研的一个重要主题均为物流保通保畅。本轮疫情发生后,中物联接到了大量会员单位反映的情况,中物联将情况收集整理,并将相应建议一并提交了全国人大财经委、全国政协、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等多个部门。

贺登才建议,放开高速公路收费站和服务区,疏通道路运输“堵点”;在符合疫情防控需求的情况下,尽快开放国家物流枢纽、物流园区、货运场站、快递网点等物流节点,推动商品货物流转分拨配送;在坚持执行的防控政策的前提下,放开货车司机、快递小哥等物流从业人员,让专业人员做专业的事。此外,应将拒不执行国家保通保畅政策的行为纳入问责体系,完善保通保畅工作机制。

贺登才表示,目前物流行业还面临着高油价以及国际物流失稳断流等方面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4月11日,国办出台物流保通保畅“国七条”文件,以中物联近两天的调研情况来看,重点地区物流梗阻情况是否得到了缓解?还有哪些环节需要进一步改善?

贺登才:随着物流保通保畅“国七条”出台,当前物流保通保畅工作出现好转苗头。

据了解,多数地方积极行动,山东、浙江等省市陆续开放前期关闭的高速公路出入口和服务区。部分城市开辟了抗疫防疫物资、民生重点物资运输绿色通道,便利重点物资保障供应。山东、安徽、湖南、内蒙等省启用全省通用的疫情防控重点物资运输车辆通行证,由发货方、收货方和承运方一方申请,多地城市启动网上通行证办理,便利通行证办理和取得。有的地方还提出了对货车司机司乘人员实行核酸检测、吃饭、住宿的“三免费”政策。

此外,重点物资中转站也正式启动,为确保全国各地支援上海“抗疫”的各种物资能快速安全地送达上海,嘉兴平湖等四个重点物资中转调运站陆续启动;多地也出台了关爱货车司机政策。

总体来看,随着保通保畅和企业纾困政策出台,疫情冲击逐步减缓,物流行业下行势头企稳。

在符合国家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应放尽放物流作业人员,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应通尽通物流通道,疏通道路堵点,目前有关部门正在推进落实;应开尽开物流网点,尽快开放国家物流枢纽、物流园区、货运场站、快递网点等,推动商品货物流转分拨配送。此外,应将拒不执行国家保通保畅政策的行为纳入问责体系,完善保通保畅工作机制。

:目前,物流运输遇到了哪些问题?带来了什么影响?

贺登才:3月份以来,受吉林、上海此轮疫情影响,长三角地区及国内部分区域相关城市纷纷出台加严的通行管控措施,暴露出“信息不畅”“层层加码”“以邻为壑”的问题,导致道路通行不畅,严重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物资供应保障。大量个体司机为避免隔离风险出现停运,物流企业运行效率大幅下降。据了解,某上海快递企业拥有自有车辆超千台,3月底4月初车辆开行率不到一半。一些通行管控严重的地区已经出现无车可调局面,导致运价随之上涨。3月份中物联公路货运分会发布的公路运输效率指数为73.43,相比上个月略有好转,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明显。据行业调查监测某平台数据显示,3月份第四周全国整车运输运量大幅下滑近25%。

当前,我国公路运输承担着四分之三的货物运输任务,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生产制造基地,并且依托大量中小企业组成健全的生产供应链。道路通行不畅,特别是从上海辐射长三角的跨省物流大通道受阻断流,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物资供应。当地生产企业普遍面临“原料运不进去、产成品出不来”的困境。某中小制造企业反映,原来从盐城到潍坊运价不到5千元,现在成交价已经超过1万元,即使这样还不好叫车。一些大型企业还有部分库存维持生产,但是大量中小企业存货有限,有的已经出现断供停产,导致产业链上的大型企业也无法运转,严重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一方面,物流是“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在一些城市的新增确诊中,货车司机、物流枢纽工作人员也是高风险人群,如何看待地方政府在这种两难情况下的选择?在参与发改委的会议中,你提到“要将物流作业人员与医护人员、志愿者等‘大白’一样同等对待”,在具体执行上又有哪些建议?

贺登才:一是要充分认识物流系统的重要性,充分尊重物流从业人员的劳动,在疫情防控期间更要充分发挥物流的作用。二是建立物流企业和从业人员“白名单”制度,使他们享受免费防疫检查及装备等服务。三是经过防疫检查后,尽快让符合防疫要求的货车司机、快递小哥等物流从业人员返回工作岗位,投入抗疫保供工作。四是搞好对物流从业者的生活服务,解决他们在防疫检查、吃饭、住宿、如厕、洗浴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五是对遭遇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的货车司机、快递员,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解决问题、渡过难关。

:工业品物流是目前普遍关注的重点,对于工业品物流的畅通,你有什么具体建议?

贺登才:一是对于影响国民经济全局和国际供应链稳定的能源、原材料、重要产品生产企业纳入“白名单”,开辟“绿色通道”,重点支持稳产保供。二是推进重点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战略合作,促进深度融合,共同应对风险和挑战。三是建立国际供应链物流预警和应对机制,推进人民币海运费的报价、支付和结算。四是鼓励大型国企、央企、民企资本合作,组建集贸易、生产、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商社式”运营主体,增强国际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在物流不畅外,目前物流行业还面临什么挑战?

贺登才:目前物流企业面临的挑战是多种的,不仅有货运受阻、物流不畅的问题,还有油价上涨、成本上升,企业盈利压力持续加大;国际物流失稳断流,冲击国际供应链稳定等。

油价方面,按照重型卡车一箱油450升计算,3月份加满一箱柴油要3700元,比年初增加720元左右。按照北京到广州2200公里,百公里35升油算,单趟要6300元,比年初增加1200元左右。油价上涨叠加疫情因素,物流企业经营亏损面加剧,正在加快向上游生产制造企业传导压力。据行业调查监测数据显示,本周厢式货车主要线路即期市场运价较春节后上涨近20%,较往年同期水平上涨30%左右。

国际物流方面,中欧班列存在断路风险。中欧班列主要线路通过俄罗斯、白俄罗斯。2021年俄铁中转集装箱达到破纪录的100万个。受俄乌冲突影响,中欧班列仍保持运行,但是受影响严重。大量货主已经取消订舱预定计划,国际货代也纷纷单方面取消业务。例如马士基、瑞士德迅、德国敦豪(DHL)等货代巨头,已纷纷宣布暂停中欧班列业务。由于我国中欧班列大量业务由国际货代承揽,导致班列货源大幅下滑,班列维持运营困难。随着国际制裁升级将俄铁纳入范围,中欧班列开行的不确定性增加,班列原有的较高附加值货源转入航空货运和航运领域,增加了物流成本。

国际航运出现国内堵点。上海历来是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吞吐量在全球排名第一,占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16.8%。受本轮疫情影响,上海港负责集疏运的集装箱卡车和司机短缺、成本高企。特别是由于上海港货源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等地,集卡车辆和司机由于通行管控无法跨省运输接驳货物,集装箱进不了港,送不到工厂,导致大量订舱取消。据全球最大的航运企业反映,上海港出港集装箱数量较3月中旬快速下降4成左右,班轮舱位装载量不足8成。虽然部分集装箱转移到宁波港出口,但是大大增加了制造企业的短驳物流成本。受此影响,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2月初以来持续下跌接近500点。由于公路短驳成本大大增加,企业总体物流成本支出没有减少。

国际航空货运出现停飞。目前,上海浦东机场是国际航空货运的主要枢纽,仅优比速(UPS)在上海每周就有全货机航班40多趟。国际航空货运主要承运高货值的原材料、精密仪器、零部件、芯片等货物,主要供应江苏、浙江的生产制造企业,往往是生产供应链的关键材料和零部件。受疫情影响,上海机场货站出现爆仓,主要也是公路跨省运输不畅无法及时出货。目前优比速(UPS)、敦豪快递(DHL)全货机已经停飞上海机场,停止接收目的地为华东地区的国际快件和货物,严重影响了高端制造业的国际供应链保障。

据了解,部分跨国企业受本轮疫情影响,正在加紧向其他地区转移供应链,以降低物流成本和不确定性风险,而这种转移具有不可逆的特性。

:针对这些问题,你认为应该有哪些应对措施?

贺登才:尽快疏通“堵点”、“卡点”,建立关键材料、重要产品物流需求企业“白名单”制度;启动成品油税费调节机制、阶段性减免缓道路通行、社保等收费,减轻物流企业税费负担;延长小微企业普惠贷款期限,小额贷款实行自动展期,启动小微企业和个体司机车贷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建立国际供应链物流预警和应对机制,推进人民币海运费的报价、支付和结算;鼓励大型国企、央企、民企资本合作,组建集贸易、生产、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商社式”运营主体,增强国际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支持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覆盖国内、连通国际的物流供应链网络体系;扎实推进现有各项惠企纾困普惠政策落地实施,针对物流行业实际,再出台缓解企业压力的针对性措施,以增强抗疫保供能力;建立和完善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之间的协同联动机制,加强分工合作,增强改善营商环境的合力。

:你在工信部调研中提到了诸多措施涉及疫情物流的长效管理体制,比如国际供应链自主可控等方面,若在疫情的风险将会较长期存在的预期下,你认为目前在政策、物流企业以及生产企业这三个方面需做出哪些调整和准备?

贺登才:现代物流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地位更加突出,疫情暴露了货运受阻、物流不畅的问题。近期国家出台了交通运输保通保畅的政策措施,但是交通运输是物流的一个环节、物流又是供应链的一个部分。交通受阻、物流不畅将逐步影响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影响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我们认为,应将物流系统与城市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一样同等对待;将物流作业人员与医护人员、志愿者等“大白”一样同等对待;将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运行与疫情防控成效一样同等对待。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科创新闻部主任兼高级记者
主要关注于科技类、创业类产业政策、创投领域以及交通物流领域。擅长深度报道和人物特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