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婴幼儿单独隔离的蝴蝶效应

严艺家2022-04-05 10:29

(图片来源:东方IC)

严艺家/文 上海在此轮疫情防控中,采用了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婴幼儿单独收治隔离措施,在网络流传的视频中,可以看到有大量不满6岁的儿童,以及不会走路不会说话的婴儿被集中收治在隔离点:没有家人陪护,医护照顾人手极其有限,孩子们哭闹无人安抚。截至到4月4日上午,上海卫健委的最新回应是,如果儿童家长同样是阳性感染者,可以同住在儿童区域陪护照顾,一起接受观察治疗。对于家人不符合陪同条件的儿童感染者,且患儿小于7岁,将在公卫中心接受治疗。

除却作为一个人以及一个妈妈的恻隐之心,我想从心理创伤的角度来论述一下婴幼儿单独隔离措施背后可能会产生的蝴蝶效应:为什么我们不能把婴幼儿当作成年人那样去实行无家人陪护的隔离?

首先,人类在面对外界环境变化与巨大压力时的反应仰赖于我们的大脑,这个基本的科学事实决定了绝大多数成年人可以调节自己去应对环境考验与变化。但婴幼儿的大脑某种程度上是还未发育完全的(目前学界公认的大脑皮层完成发育的平均年龄是25岁),而从宫内胚胎发育开始算起的1000天是人的一生中大脑最脆弱也是发展最快的时间段。这就意味着当我们把一个婴幼儿放置在缺乏照料与回应的环境中时,一方面他们没有像成年人那么多的弹性与灵活度来适应变化,如果成年人在新环境觉得恐惧无聊,是可以通过聊微信之类的方式去纾解的,但婴幼儿并没有这样的选项。另一方面,当一个婴幼儿被暴露在难以消化的压力与困境之中,比如长时间哭泣而无人回应,身体长时间的不适无法缓解,他们的大脑会出现类似于电器“短路”的状态:难以承受过多压力的大脑会停止学习与发展,婴幼儿会陷入看似平静其实是木僵的状态。

疫情防控总有一天会结束,但对这些低龄孩子们来说,他们大脑与情感发展的黄金期遭遇了重大的阻碍,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大脑有可能会因为这段创伤经历而改变正常形态,形成包括反社会在内的异常人格、并在未来长时间经历学习与人际交往层面的困难,这就是婴幼儿单独隔离措施可能带来的蝴蝶效应。即使是在乐观的情况下,经历了与照料者长时间分离的低龄儿童在回家后会经历不同程度的发展倒退期,来修复这个过程中给他们造成的大脑压力与心理损伤。

其次,人的神经可塑性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小的,这就意味着,如果一个人婴幼儿时期得到的照料无微不至,而后天经历了一些心理创伤事件,对其神经情感系统的影响可以相对小一些,反之如果一个婴幼儿经历了糟糕的心理创伤体验,那么后天养育再好,也有可能会有不可修复的影响。这个基本的科学事实让许多国家愿意在婴幼儿早期养育上投入大量的成本与精力,因为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每在早期养育阶段投入1美元,就可以在孩子成年后产生7美元的效益。今天“一刀切”地让几百上千个孩子承受早期发展的断层与冲击,就是在提前为他们成年后可能制造的社会问题而买单。避免因小失大的最直接方法是允许孩子的照料者陪同看护,或者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让一些轻症孩子可以居家隔离。

此处的孩子是指7岁以下的孩子,相比中小学生,7岁以下的孩子对于新环境与压力的适应性是最为脆弱的,因为他们还没有发展出足够的心理功能来理解前因后果,他们也无法在照料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清晰表达沟通自己的诉求,更没有办法在事件结束后通过聊天之类的形式来纾解这个过程中承受的痛苦,因此制定隔离政策时,对7岁以下的低龄儿童网开一面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们也别忘记,当一个婴幼儿因为不合理的政策而承受心理创伤的冲击时,他们的养育者也同时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养育者们也是心理创伤的直接经历者,即使孩子平安回家,他们可能也会因为愤怒、担心、自责、内疚、无助之类的感受而出现养育者的应激创伤反应,要求养育者们心平气和帮助孩子平复心理创伤是不可能的任务。在生育率逐渐走低成为社会新议题的今天,如果一个婴幼儿的基本身心安全无法得到社会层面的支持与保障,这只会让更多人打消生育的念头,这也是一条小小的政策可能会造成的蝴蝶效应。

举国上下共克时艰之际,婴幼儿群体就和老弱病残群体一样,不应成为动态清零过程中的最小代价,希望相关部门尽快提供7岁以下低龄婴幼儿可家长陪护的隔离设置,为特殊人群提供变通的,人性化的隔离方式。

另外,如果你的低龄孩子已经在经历单独隔离,以下三点建议希望能支持到你。

第一,绝大多数0-6岁孩子在单独住院后会出现2-4周不等的行为退行期,这是指他们回家后可能会出现睡眠不稳,食欲不振,哭闹多、粘人、尿床之类的行为,仿佛退回到了一个人生更早期的状态,这个过程持续2-4周是很普遍的,你需要做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照顾好孩子的合理需求,允许他“退步”一段时间,孩子越是能释放这些部分,就越有可能实现自我心理修复,继续朝前发展。

第二,单独住院的孩子经常会无意识感觉那是对自己的一种惩罚,因为他们还无法把前因后果和自己的体验联系起来,他们在回家后可能会做很多让周围人生气的事情,那是因为他们无意识中觉得自己是坏孩子,会通过激怒周围人来不断验证自己是坏孩子这个并不符合现实的观念。如果你是孩子的照料者,请尽量给自己和孩子一些时间,你们都没有做错什么,多抱抱孩子,多鼓励鼓励孩子,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在你们眼中依旧是个好孩子。

第三,如果回家一个月后,孩子行为表现丝毫没有好转的迹象,并且越来越严重,或者孩子的发展似乎暂停了,比如小婴儿的体重身高不长了,看起来很木讷,或者本来很外向的孩子现在除了呆在房间里什么都不做,对周围事物没有好奇心,那么请一定要寻求儿童心理专业人士的帮助,评估孩子是否需要更多外力的支持来做好心理层面的康复。

(作者系心理咨询师)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