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观社论 | 直面最难就业季,治本需让市场主体活下去

社论2022-04-01 23:10

(图片来源:东方IC)

经济观察报社论 教育部推出的“高校校长访企促就业”专项行动,让人们对“最难就业季”有了最直观的认识。教育部要求,新建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院校的书记(校长、院长)正职共拜访用人单位原则上不少于100家。

根据此前通知,各院校至迟要在8月份完成这项使命。教育部给定量化标准,说明对新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担忧。更大的背景则是,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千万级门槛,预计将达1076万,同比增长167万人——增幅是历年之最。根据今年3月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2022城镇新增就业目标是1100万人以上。

压力之下,考研、考公都成为“缓就业”的选择,今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达457万人,比去年增加80万人,按照去年招录研究生约110万人算,落榜率超过2/3。国家统计局今年2月的数据也反映了年轻人群体就业形势的严峻,16-24岁人口的调查失业率为15.3%,远高于全国平均的5.5%。

就业难不止是高校毕业生和青年群体。2月的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已达官方目标上限。考虑到城镇调查失业率没把失业返乡的农民工包含进来,挑战比数据显示的更严峻。

高校校长拜访企业、研究生扩招、国企或政府机关扩招……这些无疑都有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但均非治本之策。就业难究其根本,是企业难,市场主体难。稳住现有的就业岗位,增加新的就业岗位都要靠市场主体。就此而言,直面最难就业季,就是要多替市场主体考虑,为它们排忧解难,让它们活下去。

现实地看,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减。3月份制造业PMI回落至荣枯线以下,铁路航空运输、住宿、餐饮、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低于临界点。加之国内疫情多点暴发,许多城市采取了严格的防疫措施,服务业受冲击尤其大。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最多,它们的抗风险能力也最弱。

受去年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影响,教培、互联网、房地产加速调整转型,这些曾吸纳就业的“大户”当下考虑更多的是如何优化人员、降本增效,而不是新增就业岗位。另外,从长远战略考虑,过去很多企业愿意把“校招”看作生力军培养的重要来源,现在一些企业更倾向于 “社招”——拥有经验和资源的“熟练工”能节约培养成本,短期内更高效。

很显然,这些都增加了就业市场的压力。促进就业的治本之策仍是如何保住1.5亿市场主体,看见它们的困境,回应它们的关切,与它们一起共度时艰。当前疫情防控是大局。即使如此,进一步优化防疫措施,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防控成果,我们可以做的事情仍然很多。这可以为企业争取更大的生存和腾挪空间,也赢得更多的生存机会。

就政策扶持而言,除了常规性的税费减免或延期外,对于受疫情影响比较大的行业,还可以考虑给中小微企业现金补贴——很多企业将要面对的问题是现金流枯竭,生死只在一线间。

绚丽多彩的就业大舞台是企业创造出来的。企业创造力的发挥需要稳定的预期和发展的信心。3月29日举行的国常会强调,稳定经济的政策早出快出,不出不利于稳定市场预期的措施。我们以为,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尤其重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要旨在于政府部门的有为更多的是激发市场活力,而非有权任性管死市场。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