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汪青 2022年,资管新规正式落地,银行理财产品步入净值化阶段。经济观察报记者发现,近期有不少银行理财产品持有者纷纷在社交平台“吐槽”所购产品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
“尽管之前就听理财经理说过,今后银行卖的理财产品不再保本保收益,但是看到自己买的几十万银行理财产品进入三月份以来一跌再跌,心理还是有点崩溃。”投资者贾红告诉记者。
“在某大行买的理财产品,涨的时候一天100+,跌的时候一天1000+,昨天一看居然亏掉5000块钱。当时买这款产品时被告知是R2中低风险产品才买的,谁能想到如今挣不到钱也就算了,还要亏掉我这么多本金,早知道不如直接定存算了”。贾红说。
截至3月18日,Wind数据统计,剔除近6个月无净值的产品,目前市面上共计约有28822只银行理财产品,其中有2003只产品单位净值在1元以下,破净占比约6.9%,亏损超10%的有20只产品。
投资者直呼“理财太难”
“年后市场行情不好,买的股票、基金都出现大幅亏损,但是这些产品本身就是高风险高收益,我是认可的,但是万万没想到,买的稳健型银行理财产品也会亏这么多,如今选择银行理财产品真的太难了。”上海投资者赵女士对记者表示。
据赵女士介绍,在自己的资产配置中,银行理财产品一直占比较大,投资金额一般都在一百多万。当初理财经理一直推荐这款产品,推介时告知属于中低型风险,参考收益大概年化三到四个点左右。“当时正好有闲钱就买了不少,后面在银行App上看到每天更新的收益,有时候一天居然亏损几万块,真的相当肉疼。我还买了其他银行的理财产品,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利息没挣到,本金都亏了。”
据悉,银行理财产品一般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是低风险、中低风险、中风险、中高风险和高风险,一般用R1、R2、R3、R4、R5来标示,也就是等级越低所对应的风险也就越低。
其中,R2属于中低风险理财产品,一般资金投向主要以一些固收类产品为主。
上海地区一家股份制银行的理财经理莎莎最近很“头疼”,由于所服务客户中不少人所购理财产品都出现亏损,一直被各种投诉。
莎莎对记者表示,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客群中,中老年人占比比较多,尽管当初推介产品时已经告诉他们在资管新规落地后,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都是净值型,也就是不再保本保息,投资都存在风险,但是现在出现亏损,他们还是没办法接受。此外,他们对理财产品中的一些概念也不是很理解,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他们沟通,得到他们的理解。
“最近客户提出的要求也是各种各样,样样都挺棘手。比如有一些买了封闭期理财产品的客户,就会一直要求提前赎回产品,都在和他们一一解释,每天处理售后压力非常大。”莎莎说。
值得一提的是,银行理财产品破净业引起监管部门的关注,并提示注意投资风险。
3月14日,福建银保监局发布风险提示称,随着银行理财进入净值化时代,理财产品净值面临波动风险,理财收益完全取决于实际投资结果,原有的预期收益率不复存在;投资者要购买与自身风险偏好相符的产品。若完全不能承受任何市场风险,可以选择存款产品;如果风险偏好较低,可选择投资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不建议选择投资股票、期货等市场的权益类理财产品。
3月15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和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特向理财产品投资者和银行业发出倡议:一是引导投资者深化对理财产品的理解;二是引导投资者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理性看待市场波动;三是引导投资者合理依法维权;四是鼓励银行业始终坚守客户权益;五是鼓励银行业严守销售适当性管理准则;六是鼓励银行业强化全面信息披露;七是鼓励银行业高效化解纠纷;八是鼓励银行业全面开展投资者教育工作。
银行理财为何一跌再跌
超2000只银行理财产品净值跌破“1”,面对投资者的质疑声,各大银行理财子公司也纷纷下场进行解释。
目前,包括工银理财、农银理财、中邮理财、交银理财、招银理财等十余家理财子公司相继发文阐述理财产品净值波动的原因。
总体看来,主要还是受国内外宏观环境的变化、突发事件的冲击等因素,导致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调整下跌、波动加大。
例如,招银理财向投资者解释主要有三方面原因导致理财产品收益为负:其一,以前的理财产品不披露净值、现在监管要求对产品的净值进行披露;其二,以前产品计价多采用“摊余成本法”,现在监管要求理财产品用“市值法”计价;其三,因为近期债券市场整体出现了比较明显的震荡,导致债券占比较大的一些净值型产品净值暂时表现不佳。
植信投资副院长刘涛对记者表示,这是净值型产品占比大幅提升后的必然结果。资管新规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应当实行净值化管理,净值生成应当符合公允价值原则,及时反映基础资产的收益和风险”。这决定了银行理财产品应当从“预期收益”模式向“净值化”模式转型。与传统的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相比,净值型理财产品透明度更高,更能真实反映资产的市场价值。
资料显示,2021年是资管新规的最后过渡期,截至2021年末,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余额为26.96万亿元,在29万亿元的市场规模中占比92.97%,较2020年末的67.28%提升25.69个百分点。
“可以说,净值型理财产品已在银行理财市场上占据绝对主流地位。随着银行理财全面步入净值化时代,2022年银行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将越来越常见。”刘涛认为,此外,泛资管行业部分底层资产业绩波动导致净值波动是普遍现象。近年来,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信托、券商资管等其他泛资管行业在产品类型上逐渐趋同。随着2022年资本市场震荡加剧,无论是银行理财还是公募基金等产品,偏股类产品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破净、回撤甚至发行失败现象。
是否会引起赎回潮?
目前市场最关心的就是,在2000只银行理财产品破净后,是否会引起投资者“赎回潮”?
对此,中信建投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杨荣认为,由于银行理财的回撤较小、银行理财在向投资者让利,而且理财产品是绝对收益型产品,作为中长期投资产品,收益率相对稳定,没有更好的资管产品能够替代。尽管理财产品破净比例在提高,但是赎回压力不大。
具体而言,杨荣认为,对比配置同类资产的产品,银行理财的整体表现相对稳健。按其所在公司管理的固收+产品的表现和同业交换数据,其预估银行理财固收+产品年初至今的平均回撤应该不超过-1%,远小于同期债基回撤幅度。另外,2021年,银行理财产品中权益资产占比只有3.27%,固收类产品中权益资产占比也只有0-3%,自然回撤更小。
此外,年初至今多家理财公司下调数十只产品的费率,涉及固定管理费、销售服务费、托管费、活动期间的赎回费等,部分费率已经降至0。减费让利不仅仅是为了扩大销售,更加重要的是,银行理财试图向市场传递信心,将管理人和投资者的利益进一步绑定,强化利益长期一致性。
实际上,银行理财投资者数量正在迅速增长。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1年)》显示,截至2021年底,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注:仅统计2018年10月1日之后发行的理财产品,其中每月数据均为月末时点的数据。投资者数量为各类别下的投资者跨机构归集并剔重之后的数量)达8130万个,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95.31%,其中个人投资者仍占绝对主力,数量占比高达99.23%。资管新规发布以来,理财产品已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3.61万亿元,其中2021年创造收益近1万亿元。
“说是说银行理财产品现在亏了很糟心,但是真把钱赎回来也不知道应该买什么?毕竟买的股票和基金都亏的一塌糊涂,现在只能劝自己等行情好点再看看。”贾红对记者表示,此前购买的几款权益类基金,已经相继把一年盈余全部亏完,钱到底应该放在哪里成为眼前最大的难事。
对此,刘涛认为,固收类、现金管理类银行理财产品总体上仍适合低风险投资者。作为资管市场多年的“主力军”,银行理财产品依然存在吸引力。银行理财产品总体稳健、准入门槛较低、线下销售渠道对中老年客户更具亲和力、客户群体黏性较高等;同时,近年来一些大中型银行背景的理财公司也在不断增强自身投研能力,或与外部专业投顾合作,由于主打中低风险理财产品,加之以固定收益类产品为主,资产标的安全性更高,其产品收益的波动性总体可控。
“投资者也可通过均衡配置在风险和收益之间重新寻找理想结合点。在传统思维里,银行理财产品是较为可靠安全的选择之一,且收益率相对可观。但随着全面净值化和低利率时代来临,银行理财产品净值波动日益频繁的同时,产品收益率却一路走低。对于部分偏重收益率的投资者而言,银行理财未必是唯一的选择。此时,投资者进行多资产、多策略、多元化的配置就变得更有必要。建议投资者可在专业机构的协助下,找到既适合自己,又能获得一定收益的理财规划,更合理地进行资产配置。”刘涛说。
“理财是一门学问,投资者也要保持学习,对自己投资或者感兴趣的理财产品要有更深的认知,才能在理财中得心应手。理财一定要摒弃‘赚快钱’‘高收益’的思路,做好自身或者家庭财富配置规划,在投资、储蓄、消费等中进行良好平衡。”贝塔说。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