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李华清 3月12日,本应是放松休闲的周末时光,一则“美国软件Figma断供大疆、华为等被美国制裁的中国企业”的信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
网传截图显示,Figma通过邮件通知大疆,由于大疆在美国的制裁名单上,因此,根据美国法律,Figma无法再给大疆提供访问软件的权限,Figma已经开始冻结大疆的账号,大疆将无法通过Figma访问文件,但是Figma会在未来两周内通过邮件或其他方式将文件回传给大疆,Figma不会删除大疆的文件,如果未来大疆从美国的制裁名单中被移除,大疆访问权限可能会被恢复。
这一信息不光引起人们对大疆等企业的担忧,也引发了新一轮关于软件自主性及安全性的审视和讨论。
3月14日,本报记者向大疆、华为核实被Figma断供的信息,但截至发稿,两家企业均未对相关传言进行正式回应。接近大疆的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大疆确实遭遇了Figma封禁账号,但目前可以妥善解决,现阶段“冷处理”才是对自己最大的保护。
Figma的官网介绍,Figma是一款支持多人协同的界面设计工具,多名设计师告诉本报记者,Figma在设计圈是一款较有名气和口碑的工具,Figma断供部分中国企业的消息传出后,一些在用Figma的设计师纷纷寻找国产替代品。
断供与替代
3月12日,Figma的国产竞品MasterGo在官方公众号上宣布正式上线Figma文件导入功能,同时附上交流群的二维码,吸引设计师加入。
同日,国产软件即时设计JsDesign也在官方公众号上发文称,即时设计是国内最先支持Figma导入的设计工具,基本可以100%还原Figma源文件的所有内容且保留全部编辑性,已经完成数万份Figma文件的迁移,即时设计承诺,将全力协助企业和设计师们迁移和备份Figma文件,帮助保护设计资产,同时附上企业微信二维码,方便设计师们添加建立联系。
糖糖是一名UI设计师,也是Figma的忠实用户。她一开始知道Figma是因为行业前辈的推荐,对比使用过sketch、AdobeXD和Figma这三款全球最主流的设计工具后(这三款工具均为美国厂商提供的工具),她认为Figma是最好用的。但看到Figma断供大疆的消息后,3月14日她开始接触即时设计和MasterGo,尽管目前她还能正常访问Figma。
“形势所迫。”糖糖向本报记者称,“很想支持国产软件,但是希望国产软件也能做到像Figma那么好用。”
在设计圈里,像糖糖这样未雨绸缪的设计师不在少数,另一名设计师田田自认为是Figma的重度使用者,把Figma视为生活必需品,但她已经在接触MasterGo。
“Figma的行为肯定给中国的很多设计师、设计团队、互联网企业造成很大的不安。而且这是个趋势,可能只是个开始。近年中美关系不太好,先前的中美贸易战、近期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我们对自己的信息保护意识越来越强,这些因素导致国人更信赖国产软件。”在职设计师小H对本报记者称。
天天是一名个人前端设计师,他告诉本报记者,自己曾用过Figma,大概一个月前开始用即时设计,他觉得即时设计与Figma的差异不大,而Figma由于服务器部署在海外,在国内如果不通过VPN的方式访问,会影响Figma的响应速度,此外,工作时间久之后,设计师们大多会有一套自用的组件库,用Figma需要购买专业版才能使用组件跨项目共享的功能,而这笔费用对于作为个人设计师的天天来说,太贵了。对比来看,天天觉得即时设计更加实惠,而且运营企业是初创企业,服务热情。
本报记者在即时设计的用户交流群中看到,公司客服几乎是24小时在线答疑、解决用户遇到的问题。即时设计背后的企业名为北京雪云锐创科技有限公司,启信宝信息显示,该企业成立于2016年,注册资本仅为21.25万元,是一家小微企业。
即时设计的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即时设计是一款免费工具,不会限制用户使用的功能或者人数,之后的付费探索主要放在商用素材和私有化部署上。
但天天同时认为,在社区生态方面,“Figma完爆国内的设计软件。”
小H是一名在职设计师,她曾在美国工作,2018年时开始使用Figma,也是一名Figma的重度使用者,使用Figma之前,她用的是sketch。小H告诉本报记者,之所以转为用Figma是因为设计团队面临着几个sketch没法解决的问题,例如团队设计师对文件的同步更新、远程合作的交付、设计文件的版本管理、设计组件库的管理等,调研了数个工具后,选择了Figma,到目前为止,小H依然觉得Figma是一个好用的设计工具。
但自去年底,小H开始迁移到MasterGo上,对比Figma,MasterGo对国内设计团队来说一个很明显的好处是提供私有化部署:“对于大公司来讲,大厂更愿意把设计资产拿在自己手里,将设计工具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上,这样更安全,不会受制于人。这也是很多公司到现在都没有选择在线协作的设计工具,还是选择本地存储的原因。”小H说。
小H回忆,从Figma迁移到MasterGo上,她也有过适应期,但上手很快,基本两三天后就可以正常工作产出。在小H看来,Figma不是必需的工具,在功能上,MasterGo与它的差异不大,两者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性能上,例如顺滑程度,又如MasterGo和即时设计都设置了社区,但是由于上线时间短,素材资源不够Figma丰富。但她能感受到MasterGo在越做越好。
审视软件自主性
对于大疆的设计师们来说,Figma的断供是突然的。接近大疆的人士告诉本报记者,早在2020年,大疆就被美国列入了实体清单。那么,为何Figma选择这个时间点断供呢?一个可能的背景是:3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会晤。
最近几年中美贸易摩擦期间,已经发生多起美国软件断供中国企业、中国机构的情况。2020年6月,美国通过实体清单禁止中国部分企业和高校使用 MATLAB软件。MATLAB软件作为全球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访真、信号通信和图像处理的标准软件,已经是国际性科学与工程通用的开发软件,断供MATLAB,对中国一些企业的工业技术开发和高校人才培养均造成影响。
一名从事工业互联网的企业CEO曾在近期的演讲中说,他在学校时就用过MATLAB,在市面上很难找到MATLAB的替代品,对于高校师生来说,不能使用MATLAB还会影响发论文。
尽管华为没有回应是否受到Fig-ma断供的波及,但据本报记者的了解,华为已经经历过国外软件企业的断供。2021年11月,本报记者在一次企业活动上听到华为董事、质量流程IT总裁陶景文介绍,2019年华为公司用了30年左右的ERP软件面临厂商停止服务、停止技术支持,华为不得不更换。“我们在换的过程中,发现换这个东西真难,用原有的软件和应用架构根本就不可能,我和很多企业交流过,我听到最多的是有人告诉我‘绝对不可能,你不可能干得成’,但我没有退路,我必须得干成。”陶景文称。
尽管在工业软件领域里,经营管理类软件已经是中国厂商的强项,但在历史上,依然出现有的中国企业一开始用国产的ERP软件,随着业务复杂后,转为用国外的SAP,业内人士把这种现象称为“逆国产化”。而华为是中国企业中业务体量和复杂度均十分突出的企业,想在短时间内找到可以完美承接华为业务的管理软件,确实有难度。
陶景文介绍,华为的ERP国产替代过程分三步走,一是维稳,二是解耦,三是换新。首先要确保国外厂商断供后,手上已有资源的使用不太受影响,然后是将过去多年嫁接到国外ERP系统上的业务逐一分拆下来,再转移到国产的软件、系统、平台上,2021年11月,华为已经走到换新阶段。
国外厂商的断供行为,使得一些企业或主动或被动地寻找国产替代方案。
金蝶国际(0268.HK)是国内较为老牌的、从事企业管理软件的上市公司,2021年金蝶国际董事会主席兼CEO徐少春在公开场合中多次说过,中国大企业管理软件市场迎来了国产替代潮。2022年3月17日,金蝶国际召开业绩发布会时,金蝶中国总裁章勇向本报记者介绍,过去两年间,金蝶国际帮助了102家大型中国企业完成核心应用的国产替代或者是全面的国产替代,这些企业包括华为、云南中烟、海信、沙钢等。章勇认为,未来三年,金蝶国际还有可能在大企业市场有更突出的表现。
工业软件困境
Figma的断供风波,也在网上引发新一轮的对工业软件发展前景的担忧。
2021年6月中国工业技术软件产业联盟发布的《中国工业软件产业白皮书(2020)》(以下简称“白皮书”)指出,虽然目前业界对于工业软件的界定还未统一,存在多种定义,但对工业软件的判断可以把握两点,一是实际内容——软件中的技术/知识以工业内容为主;二是最终作用——软件直接为工业过程和产品增值。从这点两来看,Figma和Figma的国内竞品均算不上是真正的工业软件。
熟悉Figma、MasterGo以及即时设计的用户也告诉本报记者,它们应该都不算工业软件,只是互联网行业的UI设计软件。小H告诉本报记者,Figma和MasterGo均不提供3D服务,隔行如隔山,想要设计工业产品,还是要用专业的工业软件。即时设计的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即时设计不提供3D渲染,跟工业设计软件不是同一个逻辑。
值得指出的是,虽然Figma的断供对于国内的设计师来说,较容易找到国产替代品,但在工业软件领域,“卡脖子”的情况相当严重。上述白皮书提到,中国在用的95%的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依赖进口、70%的运维服务类工业软件依赖进口,虽然在生产制造类和经营管理类工业软件方面,国内厂商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不低于50%,但在这两类工业软件的高端市场,国内厂商还是不占优势。
研究先进制造技术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鹤翔向本报记者分析认为,中国的工业软件目前不够强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过去国内企业对于工业软件的开发不够重视,因为开发工业软件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好用、能够得到广泛认可的工业软件需要经过实际生产验证且改良,这是很难得到的机遇,当企业发现,自己开发了工业软件没有影响力,它没有动力持续投入,久而久之就会边缘化;另一方面,工业软件行业存在马太效应,只有越多的人用它,才能给它提出更多的改良建议,它迭代得更好才会获取更多的用户,形成正反馈和良好生态。
上述白皮书亦指出,工业软件的研发不同于一般意义的软件,工业软件的研发技术门槛高、硬件条件开销大、可靠性要求高、需要复合型人才。据估计,大型工业软件的研发周期一般需要3到5年,要被市场认可则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全球最大的CAE厂商ANSYS每年的研发投入在人民币20亿元左右。这些因素都导致工业软件的行业壁垒较高,而在上世纪80-90年代,国外的工业软件就经历了群雄并起、诸侯争霸的阶段,当今头部工业软件,几乎每一家都有几十次的并购记录。
(文中设计师名字糖糖、田田、天天、小H,均为化名)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