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姜鑫 进入3月后,北京的天气开始暖和起来,王岩的“活动”范围从客厅扩展至有着长长坡道的门口。
虽然都能感受到阳光,但屋外的春风让王岩感到欣喜,尽管此时的风还有些料峭,让不少行人还会在风大时拉紧衣服,但是他没有动,尽情享受着阳光和春风。
王岩并不是不怕冷,而是高位截瘫的他大部分身体已经失去了直觉,老伴儿刘阿姨给他穿了厚厚的外套,他想用双手和脸颊仅剩的这点知觉来感受春天的到来。
刚过而立之年的王岩因为一场突然的疾病,让这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小家庭遭到打击。不过,幸运的是他在花甲之年赶上了北京市石景山区的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制度试点,让他和老伴儿并不宽裕的生活多了些底气。
类似王岩之遭遇的人在国内还有很多,不过多数还没法享受到长护险的实惠。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出炉,在14亿人口中,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达到2.6亿,占总人口的18.7%。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已超过4000万人。“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失能人员长期护理已经成为我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突出的问题。
尽管自2016年开始推出试点以来,国家级长护险试点城市至今已经扩展至49个,参保人群覆盖到1.4亿人,但这与汹涌而来的老龄化以及市场需求相比仍然是不足的,这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再次引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关注。
其中,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员孙洁建议,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明确功能定位,推动加快建立符合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
失能人生
早起做饭,收拾房屋,给王岩擦洗,再把饭菜“安置”在王岩的头和两个胳膊之间,给他翻身、“挪动”王岩到轮椅上出去晒太阳……
这是王岩老伴儿刘阿姨的一天。这样的日子,刘阿姨“雷打不动”,已经持续了32年。
就在2018年开始,老两口的家里逐渐热闹了起来。由于王岩是石景山区长护险试点的第一批受益者,其个人又很健谈,除了护理机构上门服务外,还有经办机构、调研的学者、采访的媒体记者到王岩家了解情况。
熟练使用智能音箱、积极报名参加康复机器人实验、关心时事和政治……如果不是看到王岩躺在病床上,身上挂着尿袋,很难想象这个乐观的老人已经瘫痪了32年。
31岁时,王岩已经是某个钢厂的一位小班长,结婚不久并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不过,随后王岩的幸福生活的轨迹出现转折,因为身体不舒服就医被查出患有脊髓胶质瘤,一次手术过后把他从此留在了床榻上。而刘阿姨因为下班着急回家照顾瘫痪的丈夫,遭遇车祸,被撞断了腿,落下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病根。
变故面前,两个人乐观地坚持下来,不能出去工作,刘阿姨就把王岩“收拾”得干干净净,屋子卫生也打扫得一尘不染。
托举王岩生活希望的,除了民政、残联的帮助,还有2018年开始在石景山区试点的长护险,每月1000多元的补贴和照护。
远在300公里以外的张瑞却没有这般幸运。
内蒙古赤峰的冬天格外地寒冷,春节过后刚有了一丝暖意,已经在这生活了70多年的张瑞卧床四个月后告别了这片土地。因为突发性脑出血,身体还算健硕的张瑞在2021年10月在参加完一个婚礼后昏迷,经过抢救,医生抢回了半条命,几天昏迷后醒来,却发现四肢已经失去知觉。
这个变故给他家里带来沉重的打击,因为一辈子务农,张瑞的积蓄并不多,更为严重的是,因为身在农村,通到镇上的公交车停运了,药和护理用品的购买都是难题。张瑞的病倒不但使老伴儿慌了神加重了原有的基础疾病,也给他们的儿子带来了难题,一个身体不好自顾不暇,另一个工作繁忙难请足够的假期,该如何照顾病重的父亲?无奈之下,在反复商量没有得到好的照护方案后,张瑞的孙子小辉辞去现有工作,回到村里照顾生病在床的爷爷。
在爷爷的葬礼上,小辉非常痛苦,哽咽中说着如果条件再好一点,爷爷的日子会不会再长一点。因为不能进食,张瑞只能吃流食米粥等流食,营养不足导致日渐消瘦。同时,因为没有条件使用尿管尿袋,大小便都在炕上,虽然用了隔尿垫,屋子里始终弥漫着难闻的味道,加之几个月没有洗澡,天冷要穿厚厚的棉衣,起了严重的褥疮,严重高烧几次,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救治……几个月下来,小辉对年老产生了深深恐惧。
“没理由不好好活下去”
人口56.8万的石景山区,是北京市老龄化程度次高的区,也是北京市长护险的试点区,王岩在这里生活了多年。
2018年石景山启动初期小范围长护险试点,2020年9月,北京市石景山区被明确为国家第二批长护险试点城市,2020年11月开始在全区范围内展开。
王岩是石景山区试点的首批获益者。“当时听到社区说国家在推长护险,石景山是试点区,便到街道大厅长护经办窗口申请,很快就有人联系上门评估,不久后就享受到了待遇”。
通过了解,王岩得知,长期护理保险是指对个体由于年老、疾病或伤残导致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在家中或养老机构由专人照护所产生的费用需要进行支付的政策性保险,“正适合自己,每年90元还不算高”。
在泰康养老石景山区长护险经办网点,负责人向经济观察报记者介绍了石景山区的试点情况,目前,石景山有42.2万人参保,参保对象主要是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的参与者,费用每年180元,单位或政府补贴90元。目前,待遇享受人员3284人(其中实时享受2704人),其中选择像王岩一样选择居家护理的有2747人,占比愈80%,选择机构护理的有537人。
参保人员因年老、疾病、伤残经过不少于6个月的治疗(康复),且经失能等级评估达到重度失能,即可获得长护险服务保障,保障内容为日常基本生活照料和与之密切相关的护理服务。参保人可以选择机构护理、机构上门护理、居家护理三种方式,方式不同,发放护理费用不同。据上述负责人介绍,目前选择纯机构上门护理的人并不多,除去自付部分,机构护理和居家护理每月可分别享受1890元以及1040元的护理费用补贴。
一般来说,国内大部分采用巴氏量表进行评估,分为进食、穿衣、大小便控制、行走、梳洗修饰、床椅移动等指标,按可以完成的程度进行打分,完全不能自理不得分,评估人员现场打分,分数越低失能等级越高,以石景山早期试点为例,40分以下被评定重度失能,也有城市以60分为判定指标。“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对于重度失能患者来说,除就医不方便外,囿于家属照护专业性等原因,不少失能患者的基本生活质量很难得到保障。
王岩选择最多的是剃须理发、擦浴、康复等服务,对于除高位截瘫外没有其他疾病的王岩来说,帮忙擦擦洗洗、翻翻身之外,上门服务人员能同时陪着聊聊天是更大的慰藉。
在谈及瘫痪30多年来所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帮扶,乐观的王岩还是有些哽咽。他说,目前自己的退休工资只有3000多,吃喝用度以及购买护理用品会消耗不少但基本够用,但老两口轻易不敢去医院。而长护险的保障缓解了这种压力,一来是家属可以得到1000多元的护理补贴,二来机构的上门服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刘阿姨的劳累,让王岩得到专业上门的照护,当前已经年过六旬的刘阿姨在辅助王岩翻身时正越来越吃力。
“从石景山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试点工作一年以来,已经收到过80多面锦旗”,据北京市石景山区医保局二级调研员魏玉英介绍,有不少失能人员家属来送锦旗表示感谢,甚至有家属表示,由于不知如何护理,瘫痪的父亲已经5、6年没有洗澡,长护险的落地,彻底改变了这种现状。
“没想到自己可以活这么久,但有了长护险的帮助,没有理由不好好活下去。”王岩说。
王岩在享受长护险待遇的同时,对其也有更多的期待。“对于长期瘫痪在床的人来说,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尿路感染引发的高烧,另一个难以移动引发的褥疮,如果得不到好的护理,二者都有可能致命,”王岩说,自己的难点在于尿管的更换,每个月更换两次尿管都要去医院,对于老伴来说,“挪动180余斤的王岩”是个“大工程”,每每去医院就要耽误儿子工作或者找人帮忙,因此王岩希望在长护险的服务包能定期更新,结合自己的失能情况,增加更多的医疗护理项目和中医康复内容。
长护险“试点”
王岩的某些需求,在其他地区的试点中或许能够得到解决。
例如,在青岛市的试点中,除了护理员会上门提供生活护理服务外,还有基础医疗机构的护士和康复师也会上门提供多样的医疗服务。
不仅仅保障服务内容不统一,由于分批试点,部分标准不统一,在目前全国49个城市的试点中,各个地区的长护险试点存在差异性,在参保对象、筹资来源、筹资方式、筹资标准以及给付对象、给付方式、给付范围等方面均存在不同。
例如,目前大部分试点城市参保对象以城镇职工为主,而最早试点的成都、上饶、广州、南通等城市已将参保对象扩大至城乡居民;在筹资方式上和资金来源上也不尽相同,大体上看,各地每人每年的缴费金额从24元到240元不等,资金来源上,采用最多的是医保统筹基金结合个人缴费和财政补助的筹资组合,也有的地区仅有医保统筹基金和个人缴费,部分地区在此基础上结合了单位缴费或者公益基金,部分地区则仅有医保统筹基金支付。
在对失能标准的评定和待遇的享受上,大部分试点城市仅重度失能才能享受到长护险待遇,但南通、青岛、苏州和呼和浩特涵盖了中度失能群体,上海则将条件放宽到轻度失能群体,另外还有部分城市将失智等特殊人群纳入到保障范围中。
诸多的差异性也凸显了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长护险制度仍需完善,相关标准有待统一。
2022年1月北京两会召开,作为北京市政协委员、石景山区医保局局长的李凤芹提交了关于推进北京市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提案。
在提案中,一直参与石景山区长护险试点的李凤芹提到了几个痛点:个人缴费意愿不足、需进一步加强政策和资金整合、评估标准待完善、部分市民对政策不理解。
李凤芹建议,在北京市即将全市推广之前,应该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在研究国内现有试点经验基础上出台相关政府规章或者地方性法规,及时补充完善长护险相关制度、办法,如针对民政、卫健委、残联等不同部门的政策衔接、待遇享受人群覆盖面、长护险失能评估标准等方面的制度。
而在全国两会近几年关于长护险的提案中,统一标准的建立是被提及最多的建议。如统一的失能标准建立(2021年国家已统一)、统一的待遇支付政策框架体系,不论是机构养老或家庭养老,同等失能程度或护理等级实行统一支付标准,在同一的保障范围内制定统一的基础支付范围。
让更多人“老有所护”
2021年5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出炉,在14亿人口中,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达到2.6亿,占总人口的18.7%,这个数字较第六次人口普查上升了5.44个百分点;65岁以上的高龄人口有1.9亿,占全国人口的13.5%。
这些数字背后,不容忽视的一个现实是,中国只用了18年时间就进入了发达国家用60年时间才完成的老龄化进程。同时,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已超过4000万人。
尽管国家级试点城市已经高达49个,参保人群覆盖到1.4亿人,但这与汹涌而来的老龄化以及市场需求相比仍然是不足的,长护险保障区域范围扩大迫在眉睫。
在采访中,小辉表示自己并未听说过长护险,但当其了解到相关保障内容后,小辉感慨那些正是自己爷爷需要的,可惜无缘享受了,小辉希望这一保险能够尽快地在更多的地方推广,自己一定第一时间去参加。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着小辉一样的想法。“此前没有了解过长护险,直到发现了扣款,但其实自己并不是十分需要这份保险,毕竟年轻失能的概率并不大。”工作于石景山的95后小杰在与记者谈到长护险问题时表达了自己的感想。
这也是医保局的难题,“试点开市后,有不少参保人通过电话、信访、到访及大量12345市民热线,集中反映在对政策不理解、不想参加长护险、要求退费等方面的问题,组织了六个工作组挨个进行了解释,希望以后能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魏玉英表示。
对政策不理解的同时,长护险在试点过程中也面临着逆选择问题。据了解,在石景山区试点中,部分退休人员因不享受待遇、要求退费;城乡居民自主缴费,参保意愿低,仅230多人自愿缴费,其中近九成为重度失能人员。
该如何让这一政策更加平稳而又完善的推广到更多的地区,惠及失能人群?
在爱心人寿总公司政策业务部负责人马辉看来,目前仍然任重而道远。“老龄化不断加剧,失能人数不断增加,长期护理险不仅是老龄化战略下的一个解决方案,也是养老、保险行业重大的发展机遇期。保险业积极发挥参与社会管理的职能,并协助政府积极引导养老服务产业不断规范良性发展;在妥善解决失能人员养老照护问题的同时,撬动整个社会养老服务水平的提高以及国人养老理念的不断提升”。
“当前我国养老护理市场还不成熟,特别是居家上门服务方面,在长护险全国推开之前,需要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用市场化的方式发展多种特色机构,并在上门服务规范标准建设、居家上门人员培训和个人权益保护、公平有序的市场化竞争、淘汰、监督体系等方面不断加强建设。更要特别关注目前从事这一行业最多的是四十、五十岁的人,很快他们就要成为老年人,行业如何吸引年青一代进入养老产业,改变他们对这一行业的认知仍需要做很多工作。”马辉说。
而对于年轻参保人接受度不高的问题,马辉建议可以考虑家庭参保或个人参保的激励政策,如交够一定年限,父母退休可不再缴费,并在个人所得税扣减等方面进行一定额度的减免等举措。
就在近日,国家发布的十四五养老规划提到,制定全国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失能等级评估标准,建立并完善长期护理保险需求认定、等级评定等标准体系和管理办法,明确长期护理保险基本保障项目。
让年迈不再可怕,让更多的广大农村地区失能患者像王岩一样得到应尽护理,乐观生活还需要政策持续的助力。
(应受访者要求,王岩、张瑞、小辉为化名)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