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群/文 两会即至,碳市场建设和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正在成为热点。
3月2日,了解到,全国政协委员、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懿宸今年将带来《进一步完善全国碳市场建设》等提案。他建议,加快碳市场相关立法工作;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提升监管的专业能力;逐步引入更多市场参与主体;推动服务机构专业化发展;加快培养专业化人才。
加快碳市场相关立法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交易权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开市,第一批碳交易正式开启。作为我国实现“3060双碳目标”关键一环,将全面加速我国碳达峰、碳中和进程。截至2021年底,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
张懿宸认为,我国碳排放交易实践尚在起步阶段,碳市场运行几个月来,已发现一些不足和可提升的空间,其中突出的两点:一是市场活跃度不足。据专家研究,尽管全国碳市场覆盖的碳排放总量超过欧盟两倍,但是其交易量和交易额分别只是欧盟碳市场的5%和1.3%,说明市场参与度不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二是碳价格相对偏低。目前全国碳市场的碳配额价格普遍处于50-60元/吨,相对于欧洲碳市场接近100欧元/吨的价格,我国目前的碳价水平还难以起到推动排放企业主动开展节能减排的作用。
张懿宸提出:
一、加快碳市场相关立法工作。当前,管理碳市场的主要文件仍为生态环境部于2020年12月以部门规章形式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生态环境部于2021年3月30日发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修改稿)》,并已列入国务院2021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建议加快推进该条例立法进程,并考虑后续进行更高级别法律的立法工作,以明确碳中和相关工作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位置,并指导碳市场、碳交易等工作的开展。
二、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提升监管的专业能力。监管是一个行业成熟的标志。目前碳市场由生态环境部负责进行监管,考虑到碳市场又具备明显的金融和市场属性。生态环境部表示:“将加强与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相关金融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推动建立分工明确,协同推进的碳市场监管工作机制,切实防范市场风险。”建议由生态环境部联合多部委,成立类似证监会、银保监会功能的“碳监会”或类似监管机构,明确授权其作为监管主体进行碳市场相关领域的监管和业务指导。同时,建议生态环境部通过补充专业人手,及与专业机构合作等方式,加强碳监管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监管能力。
三、逐步引入更多市场参与主体。当前,从交易主体看,全国交易系统仅允许电力行业的2225家企业参与碳市场交易,市场活跃度较低。建议参考欧盟等成熟碳市场,引入金融机构等其他有参与意愿的市场主体参与碳交易,并开发运用碳期货等金融衍生品,以提升碳市场活跃度,同时完善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四、推动服务机构专业化发展。目前市场上碳相关服务和咨询机构数量众多、鱼龙混杂、专业水准不一,甚至发生了个别碳咨询机构协助排放企业进行碳排放量造假的恶劣案例。建议监管机构加强对碳服务和咨询机构的管理,从根本上改变碳服务行业进入门槛低、服务机构专业水平良莠不齐的现状,比如可在部分行业环节(如碳交易、碳资管等)进行牌照化管理,制订明确标准,并对持牌机构予以专业支持和辅导,同时加强行业自律和信用管理,从而引导碳服务行业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五、加快培养专业化人才。由于碳市场的蓬勃发展,有大量人才近几年进入了碳相关的行业,把碳市场、碳减排工作作为人生事业,这是非常令人欣慰的现象。与此同时,也存在着部分碳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和专业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建议行业主管部门制订人才发展规划,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各个碳相关行业加强碳核算、碳交易、碳数据管理等专业领域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训工作,并加强上述领域的专业化认证,从而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碳市场专业人才。
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CIO)预计,今年中国把工业行业纳入碳排放交易,并重新启动碳减排认证体系,两者同时驱动国内碳定价的发展。
稳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等部门印发的《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提到,稳步扩大绿色债券发行规模,鼓励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更好地为绿色低碳技术产品认证和推广等提供服务支持;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也提出,加快绿色债券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减排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
2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印发《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其中提到,加快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统一绿色债券标准,制定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途、环境信息披露和相关监管标准,完善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标准。
2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开设“探索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专栏,显示央行第一阶段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已经完成。
“金融机构当前的风险管理框架尚未考虑气候因素。”2月18日,央行副行长刘桂平在《中国金融》发文表示,要提升金融体系气候风险管理能力;金融体系需要在做好气候风险管理的基础上,有力、有序、有效支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报告》首次给出了23家主要银行的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方法和结果,重点对火电、钢铁和水泥等高碳行业进行测试,在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碳价情境下、以10年为期限考察碳排放成本上升对企业还款能力的影响,进而测度对参试银行持有的相关信贷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这些高碳行业若不进行低碳转型,各情形下企业还款能力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值得关注的是,23家银行在这三类行业的贷款占比并不高,均通过了气候风险压力测试,银行业低碳转型前景相对乐观。
中国银行郑忱阳认为,2020年以来,银行业对气候风险的关注度和敏感性有所上升,部分银行根据自身经营情况和客户结构陆续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尤其是国有大型银行,测试行业仍主要集中在火电、水泥、化工等高碳行业,少数银行对绿色建筑、医药等行业进行了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压力因素包括环保政策、碳价、行业基准线、减排技术应用等,银行对气候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由于业务侧重范围、客户与资金结构、投资偏好等方面存在差异,各银行在测试行业、压力因素、评估和计算方法上有所不同,建立了符合自身特色的压力测试体系,但从实践情况来看存在共通难题,即企业碳排放信息披露不足且口径差异大、数据搜集与管理难度高等,这也是制约压力测试方法和结果改进的主要因素。
双碳投资机遇
3月1日,上交所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十四五”期间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提出,优化股权融资服务,加快绿色债券发展,完善绿色指数体系,推进绿色低碳交易所建设。《行动方案》提出六大方面举措:一是优化股权融资服务,强化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推动企业低碳发展;二是扩大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完善绿色债券制度建设,提升产品投资吸引力;三是完善绿色指数体系,推动绿色投资产品开发,丰富绿色投资标的;四是稳妥推进绿色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组织绿色金融工作,深化国际合作;五是加强绿色金融研究力度,加强绿色投资者培育,推进绿色金融宣传推广;六是加强自身节能减排,推进绿色低碳交易所建设。
上交所副总经理卢大彪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意味着我国经济社会将发生全面和系统的转型,在此过程中资本市场能够发挥重要功能,为实体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支撑和动力。这对资本市场而言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市场各方需要群策群力,通过金融创新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绿色项目资金成本,支持绿色领域技术进步,推动资本流向低碳经济行业。
私募股权投资行业作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已成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推动力量在直接融资、股权融资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一家主攻中国市场的投资管理及顾问公司,中信资本核心业务包括私募股权投资、房地产基金、结构融资等业务。与张懿宸的关注点相近,全国政协委员、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在关于“双碳”的提案中建议,要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必须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和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增设专项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夯实低碳技术创新资金基础、以市场应用带动技术研发加速。
毕马威中国发布的《2022年宏观经济十大趋势展望》预计,科技创新和绿色转型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近年来我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一直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明显高于制造业整体投资增速。在政策的推动下,毕马威中国预期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制造业投资将继续快速增长。同时,和绿色发展相关的投资也是另外一个关注热点,近年来,我国主要发电企业加大了水电、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投资力度,占全部电源工程投资总额的比重从2011年的63%上升至目前的将近80%。近期央行推出新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并在此基础上再设立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预期绿色低碳领域的投资也将实现快速增长。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