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观讲堂第2期】人民大学教授李义平:为什么应当读经济学经典

张英2022-03-03 14:42

 【经观讲堂】系经济观察报社年度培训项目,邀请来自经济、传媒、科学、文化、法律、商界等领域知名人士讲授常识与新知,分享经典和创新,是助力提升经观内容品质和传播影响的开放型课堂。本文根据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李义平在【经观讲堂】上的发言整理。

什么是经典?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具有很强针对性,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影响此后专业研究的,甚至一印再印的著作。是由天才人物独立完成的。罗斯托(研究经济发展理论史)说这是需要智慧的。很多经典到现在还管用。按照经济学中的投入和产出来说,读经典性价比比较高。

围绕怎样读经典的问题,我大概讲两个方面:一是为什么要学经典,二是介绍几个著名的人物及其经典著作。

不仅是做经济新闻的媒体需要读经典,社会上那些著名的经济学家也需要学习经典。经济学的研究首先是继承,然后是发展。最近有人说印4万亿元作为计划激励生育的基金,这话在两个方面都有问题。第一方面的问题,是印4万亿元作为基金,意即资本是可以印出来的,那就不存在缺少资本的国家了。如果有国家缺少资本,让他们的中央银行开动印钞机印出来就是了,这属于没搞清经济学的概念。第二,如果不是指印钱,而是在总的盘子里划出4万亿元作为激励生育的基金,那就属于语言表达能力有问题。

再举个例子,有学者提出三元经济的概念,这是没读懂刘易斯二元经济。刘易斯的二元经济,一元是指传统经济,二元是指现代经济。不能说新出现一个经济业态就能新增一元,刘易斯的现代经济是一个动态术语。

再比如,劳动力红利,过去劳动力便宜有红利,现在劳动力昂贵了,还说有劳动力红利,有人把劳动者素质提高也称之为劳动力红利。实际上,劳动力素质提高有专门的术语,叫人力资本,不能再称之为说劳动力红利了。这是偷换概念,逻辑不清。劳动力红利实际上就是剩余价值率。按照法国重农学派的观点,中国社会为什么能够发展?很大程度上靠农民发展起来,靠农民的地,便宜的地,便宜的劳动力。

还有的说股市缩水了就是财富缩水了,是一个意思吗?股市缩水不等于财富缩水,马克思说,只要机器还在轰鸣,火车还在跑,社会财富就没有动一文,哪怕它涨上去降下来,只是它价格的涨落。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的原话:“只要这种证券的贬值或增值同它们所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变动无关,一国的财富在这种贬值或增值以后,和在此以前是一样的。只要这种贬值不表示生产以及铁路和运河运输的实际停滞,不表示已开始经营的企业的停闭,不表示资本在毫无价值的企业上的白白浪费,一个国家就决不会因为名义货币资本这种肥皂泡的破裂而减少分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的味道要亲自尝一尝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学习,他引用恩格斯的话说,“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理论来自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列宁把政治经济学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习近平指出,“现在各种经济学理论五花八门,但我们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只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不是别的什么经济理论”。

习近平说,有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这个论断是武断的。远的不说,就从国际金融危机来看,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持续低迷,失业问题严重、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加深,说明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但表现形式、存在特点有所不同。

习近平还特别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西方学者也在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论》,借以反思资本主义的弊端。去年法国学者托马斯·皮凯蒂写的《21世纪资本论》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广泛讨论。托马斯·皮凯蒂是一个很能干的年轻学者,70年代生人,在英国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在美国工作了很长的时间,美国同行很认同他的工作,但是他瞧不起美国同行,他认为美国同行都是技术性人才,功夫在于设计模型,缺乏人文历史社会基础。于是他回到法国搞了20多个国家300多年的历史资料,写了一本《21世纪资本论》。他得出的结论和马克思基本差不多,现在世界上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习近平数次提到皮凯蒂。

我们党历来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研究和应用,毛泽东同志先后数次集中研究,组织多次专题研讨,强调研究政治经济学问题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读一下经典,亲自尝一尝经典的味道。毛泽东同志曾说要知道梨子的味道,要得亲自尝一尝。

习近平任中央党校校长时就提出要重读马列经典。

我想问一下大家,马克思拿工资的第一份职业是什么?跟各位一样,是《莱茵报》的记者。马克思家里是上层社会的贵族,他爸希望他学法律,当律师挣钱,但他自己酷爱哲学和历史。马克思学了哲学后到《莱茵报》,揭露普鲁士政府的黑暗,从农民的利益问题出发,开始关心和研究经济学。

马克思1843年到了英国,在那里写成了他的经济学专著。不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英国写成,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也是在英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威廉·配第曾说“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还有一句马克思也用的话,“货币就像人身上的脂肪,太多了会使人行动不便,太少了会使人生病”。这话有什么现实意义?货币尤其是纸币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多了就通货膨胀,太少了就通货紧缩。当然,这个时期还有亚当·斯密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817年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恩格斯说,《资本论》是工人阶级的圣经。马克思说他为了写《资本论》,每天都在坟墓旁边徘徊,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资本论》。我们今天探讨《资本论》,到底有什么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经济学就是符合常识的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就可以使我们少犯常识性错误。比如说,马克思非常重视实体经济、产业资本。《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一章叫商品,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不管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了财富的物质内容。马克思讲的实际上就是实体经济,他那个时候叫产业资本。他把劳动分成两种,一种叫生产劳动,另一种叫非生产劳动。生产物质财富的劳动叫做生产性劳动。不生产物质财富的劳动,比如老师的劳动、演员的劳动、服务业的劳动,叫非生产性劳动。强调实体经济,强调制造业。后来我们看到制造业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十分重要,英帝国主义是怎么兴起,完全在于它的制造业,完全在于工业革命走在前面,壮大了他们的国家实力。

尼克松曾经说,如果没有强大的制造业,美国不可能打赢第一次全球性的世界大战,美国也不可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后来的过度金融、虚拟化使美国人发现上当了,并且开始重视发展美国的制造业。

重视实体经济在马克思的《资本论》里是明确的。马克思讲货币资本,讲商品资本都是为产业资本服务的。商品资本的功能就是买和卖,都是服务于产业资本。后来把它分化为商业资本、银行资本,初衷就是服务于实体经济,不是自转,GDP增加了,财富没有增加。

列宁有一本书叫做《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1917年列宁研究了当时的情况,发现出现了金融资本和工业资本合在一块形成金融寡头,虽然财富还是由实体经济的部门生产的,但大量的财富,都让那些天才的金融寡头们拿去了。这就证明了列宁的伟大,列宁当年说的你们现在看到了。

讲到纸币的时候,马克思说因为它是信用货币,纸币的出现就可能使货币的发行泛滥起来,就好像刚才说的哪个国家发行多少钱一样,货币的发行一旦泛滥起来,日子过不下去了,当总理的没办法了,然后发货币。

现在让多印纸币,实际上是让货币贬值,对谁好?对债务人好。债务人还得少了,债权人得到的少了。谁是债权人?老头老太婆把钱存到银行里边,钱借给银行里边,养老的钱借给银行里边存起来,是债权人。老人看着一多发货币就贬值,急得没办法他就去买房,于是房子本来是用来住的,结果变成了炒的了。

我刚才说的实体经济,这是马克思的基本的观点,经济学的基本常识,对我们来说一点都不过时,而是需要加以强调的问题。

接下来要说的是最著名的劳动价值论过不过时。劳动价值论是什么?商品的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劳动价值论,后来西方经济学不讲了,但是马克思那个时代讲得特别多。

劳动价值论依然不过时。马克思说,如果没有劳动,一个民族可能一天也生活不下去。我为什么特别想讲一下劳动价值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的理论,如果劳动价值论没有了,剩余价值理论也就没有了,如果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都没有了,马克思的理论就解体了。

一个国家的成功肯定要有产业政策,之前张维迎和林毅夫就曾有过关于产业政策的争论。当一个国家刚开始建设的时候很穷,迫切地需要建立起相对独立的工业体系和相对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政府通过产业政策保证关键性的产业能够提升国力,日本就是这样。如果放任让资本自己去寻找出路的话,它会选择回报很快的、挣钱的,而不是那些国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重化产业。

一个国家发达了,有没有产业政策?不是需要产业政策保护先期发展的产业。这涉及到国家安全。

最近讨论共同富裕。为什么讨论共同富裕?第一就是我们党的宗旨。第二是确实出现了不共同富裕的问题。我曾发过几篇相关的文章,一个是在光明日报上的“经济学视野中的分配问题”,还有中国日报“全面准确地理解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历史上的“杀富济贫”,“杀富济贫”的结果是周而复始的贫穷。第三次分配应当靠自觉,不是强制性的捐献。

现在的两极分化怎么来的,其中有一部分就是他得的多就认为他贡献大,得的少就认为他贡献小,把价值决定工资水平变成了工资水平决定他对社会的贡献(决定价值)。比如西方的华尔街金融大亨们拿的年薪很高,他们认为这是他们对社会创造的价值。两极分化还有一个原因,大量的国有资产的流失。有一阵国企改革就是送光卖光,然后国有企业的厂长仿效国际跨国公司总经理的年薪,实际上有很少可比性。还得坚持劳动价值论。

《资本论》写得很漂亮。“商品交换是一次惊险的跳跃。如果掉下去,那么摔碎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的生产管理者。”当货币出现之后,马克思又说“商品总是要和货币谈恋爱的,然而真爱情的道路决不是平坦的”。“资本惧怕没有利润或利润过于微小的情况。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会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它们。走私和奴隶贸易就是证据。”这些都是《资本论》的原话。所以应该读经典。

区域经济的发展本质上是个政治经济学问题

我想说一下,从亚当·斯密到供给学派,这一段宏观经济演变历史里的经济学经典。首当其冲的是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我说亚当·斯密如果活到现在的话,他会感到非常欣慰,因为它证明了市场经济是人类富裕的唯一的康庄大道。

当我们放眼世界、放眼中国的时候,我们深深地感觉到了亚当·斯密之伟大。亚当·斯密是一个税务官的儿子,一辈子没结婚,最幸福的是每天在海边散步,然后回来写他的《国富论》,这是最幸福的日子。

《国富论》给世界一个启蒙。我们国家的严复以《原富》的名字把它翻译出来,介绍过中国人,介绍过清朝皇上,说咱们这样做就可以富裕起来,清朝皇上不买严复的账,与经济发展失之交臂。你看看我们中国的发展,真正的发展就是改革开放这40年,这40年就是搞市场经济。三联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一本书,叫做《来自市场经济的繁荣——论中国经济之发展》。

当前中国区域经济的差距完全是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差距。区域经济的发展,本质上不是什么技术问题,而是一种体制、机制问题。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中说,所谓平坦的世界指没有任何资源,没有自然资源的国家无依无靠,所以倾向于挖掘自身的潜力,经济发展反倒很好。中国沿海地区的成功就在于市场经济。在当代中国,区域经济问题,它完全不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而是一个政治经济学层面的问题,涉及到制度、观念、文化。

亚当·斯密为什么认为市场经济是不可抗拒的,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因就是人们都追求自己的利益,不用谁去判断,他可以把自己的资源分配得很好。有一只看不见的手。

但需要注意,亚当·斯密认为社会公共产品应由政府来提供,由国王来提供,这些不能交给市场去办。即使市场经济,有很多东西也不能交给市场去办。

第一,基本的医疗卫生,基本的医疗卫生都交给市场去办的话,把医院都卖给私人,到关键时候就没有人落实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第二,基础的教育不能交给市场。交给市场的话,穷富从一开始就分化了,富人的孩子有学区房,可以上好学校。教育的公平是最基本的公平,教育的不公平会造成最大的不公平。

第三,基础科学研究,如果没有基础科学研究的话,技术研究就成了无水之木,无本之木了,这是不能交给市场的。

很多事情我们曾经都干过,教育产业化、变卖医院。习近平改革在某些方面是一种挽救。

亚当•斯密倡导了市场经济,但市场经济并非只有一种模式

亚当·斯密搭了一个市场经济的架子,让市场去分配资源,看不见的手,动力是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会达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和市场的分工,政府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市场经济不是一种模式,但是要符合他的基本要求。

人民日报曾经刊发过我的一篇文章,“市场经济并非只有一种模式”。为什么说市场经济并非只有一种模式,我们不可能和西方的市场经济完全一样,历史上的积淀不一样,任何一个国家的选择都是已有选择基础上的选择,我们不可能抛开社会主义,不可能破坏政府的功能,去走一条和英国或者美国完全一样的市场经济的道路。

英国它是典型的自由市场,美国在一定的程度上接受了英国的教训,把市场经济和政府的干预结合起来了,所以后来美国就超过了英国。

法国历史上实行重商主义,多卖少买,金银就是财富的代表,更多的金银从多卖少买中来。为了多卖少买,办了很多的国家工厂,建了很强大的军队以保护国外市场,然后挣了很多的金银。我们改革开放初期也是重商主义,有一点不同,我们获得的都是外汇,都是纸币,纸币都是美元,美帝国主义可以让他的纸币贬值得一文不名,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积攒的外汇也就打了水漂。所以外汇不是积攒得越多越好,要把它换成先进武器、换成石油、换成大宗的生产资料,心里才踏实。

德国的是社会市场,用市场去解决效率的问题,用社会调节去解决公平的问题。日本是社团式的资本主义,有着全世界闻名的产业政策的支持,所以不能实现典型的英国式的自由市场经济。

我们也不可能再实现计划经济,而是结合起来,结合的结果可能是市场的效率弱一点,但是两个加起来的效果比单纯的一个要好得多。很多的东西加起来之后,本身就发生了一种化学式的演变,这是我们选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亚当·斯密的观点里有两个词,一个是自由劳动,一个是自然秩序。市场经济指引着西方的国家高歌猛进,他们认为经济发展得很好,不会产生生产过剩的问题。

然而到了1929年,生产过剩的问题产生了。1933年,罗斯福走马上任美国总统,进行了一系列的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如果没有凯恩斯的出现,罗斯福的一系列做法就是一个救急的做法而已。正是因为凯恩斯的出现,把它提高到一个理论的层面,一个科学的层面,一个教科书的层面。

凯恩斯认为政府应当干预,之所以出现经济危机,是有效需求不足,有货币购买能力的需求不足,应该提升人们的消费能力。传统的经济学把生产放在第一位,生产决定消费。凯恩斯认为消费很重要。

荷兰一个叫孟德维尔的人写过一本书叫做《蜜蜂寓言》,把人类社会当做一个蜜蜂王国。人们都喜欢住大房子,房地产业很兴旺,人们都喜欢消费奢侈品,然后奢侈品工厂很兴旺,工人都就业,然后有酗酒的,有专门造酒的,有犯罪的,有警察,有打造手铐的,这个社会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忙忙碌碌,这个新社会欣欣向荣,非常繁荣发达。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人们推崇节俭了,不住大房子了,不买高级马车了,房地产业开始萎缩,生产高级马车的行业开始萎缩,工人失业了,然后人们不酗酒了,酒馆关门了,不犯罪了,警察也失业了。结果是这个社会萧条下去。他的结论,是到底是节俭好还是消费好?

桑巴特有一本书《奢侈与资本主义》,奢侈实际上是个中性概念。以前大家没有手机,你有一个大哥大,那是土豪的标配。当智能手机发展到今天,每个人都能买得起智能手机的时候,手机已经转化为大众化的消费。奢侈品转化为大众消费品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一波高过一波的生动写照。

凯恩斯说,如果大家不敢消费的话,我这儿有一个下策,是什么呢?让政府把钞票埋在瓦罐里面,让资本家雇人去挖,经济就启动起来了。 凯恩斯希望政府靠10块钱的投资带动更多的10块钱的投资,靠一个产业激发更多的产业。当然凯恩斯很聪明,他说政府投资有一个限度,不能一直是政府投资,政府投资太多了,最后大家也没信心了。当凯恩斯主义出现之后,一旦遇到经济下滑,各级政府马上拿起了凯恩斯的经济学武器。

奥地利学派的冯·米塞斯说,所谓的经济发展就是把经济学大家的思想,通过宣传动员变成大家的共同的行动,经济就发展起来了。

奥地利学派主要的观点是不赞成计划经济,由于计划经济解决不了社会核算的问题。围绕着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哈耶克有一本著名的书叫做《通向奴役之路》,他认为,当一个国家把所有人的饭碗都管起来的时候,任何对这个国家政策的不满意都等于自杀。他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的获奖感言的演说辞的题目是“似乎有知识”。

从实践上来看,扩张性政策的结果往往是滞胀,为什么是这样,因为经济下滑不一定是经济萧条的原因,它可能是产业结构,产业到了周期了,已经饱和了,没有新兴的产业上来,你如果在这个时候实行刺激性的政策,只能使得产业结构更加复杂,落后产业进一步过剩。

落后的产业,本来这个东西生产过剩了,卖不出去了,经济下滑了,再生产也还是卖不出去。所以党中央后来提出一个供给侧。为什么讲供给侧,一方面低端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高端需求大量外溢。

凯恩斯的政策导致了滞胀,滞胀之后又出现了供给学派。供给学派就是减税,藏富于民,然后让企业有更多的钱去发明创造,然后让消费者有更多的钱去消费。供给学派的理论经解决了滞胀。

我们现在提出了构建一个新格局、新理念、新阶段的经济增长模式。原来主要是靠外需,现在外需和内需同样重要,主要是依靠内需。我很早就发过一篇文章,“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以内需为基点的话,现在涉及到的问题:一是原来的向外销售的这些产品是不是要在国内把它全部消化了;另外,先进的技术从哪来?原来是后发优势,用人家的技术,现在需要自己创新。

经济学经典描述了当时的情况,记录了历史的发展,高瞻远瞩,具有历史的穿透力。

我们这个时代必须读书,必须读经济学的书,因为市场经济不产生在中国,最早的经济学也不产生在中国。我们现在要构建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要借鉴,要吸收,要有自己的东西,我们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也要有自己的东西。我们观察、揭示、宣传中国经济的发展,更需要有自己的东西,更需要借鉴经典的经济学理论。

(张英/整理)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健康新闻部记者
关注医疗、公共卫生等大健康领域,报道医疗创新与科技、健康管理与照护、公共卫生事件等。新闻线索请联系邮箱:zhangying@eeo.com.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