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锐 广州报道 2022年3月3日,这是叶兴华最近一次从香港返回内地,结束防疫隔离后的首个工作日。此前一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数据显示,香港新增约5.5万宗新型冠状病毒阳性检测个案,创单日新高。
“重要的是把父母带过来。”叶兴华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说,新冠疫情以前,他大约每两三个星期会在香港与家人见面、聚会一次。除此之外,叶兴华大部分时间周转在广州、深圳、佛山和中山之间处理工作。这些城市,在轨道交通站点里与香港保持着“1小时交通圈”的距离,在大湾区的生活工作里彼此交错。但在过去两年里,受疫情影响下粤港之间通关政策的限制,往返香港和内地城市的行程被叶兴华减少至一年一次。
经历这些变化的不止是叶兴华一人。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里,2010年-2020年的十年时间里,居住在全国31个省份并接受普查登记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从约23.5万人增长至约37.1万人。
这些数据里同时隐藏着新的变化。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公布的2012年-2020年中六学生出路统计调查内容显示,2018年,香港中六毕业生中,选择在香港以外地方继续修读全日制课程的人按升学地区排行榜,内地以24%的人数占比位列榜首,首次反超过去数年交替第一名的中国台湾和英国。至2020年,这一比例进一步增长至31.2%,超越2012年位列第一位时的英国(25.5%),以及与2015年位列第一位时的中国台湾(31.3%)几乎相同。
叶兴华今年36岁,和曾经的他一样,香港青年正在走向大湾区。
初到深圳:一个背包就来了,既熟悉又陌生
到深圳创业前,叶兴华与内地的关系是若即若离。
“我是小的时候随家人移民香港,一九九几年参加过京港交流团,结识了北京的朋友,后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联系。”叶兴华说,尽管他2004年-2008年曾在位于广州的暨南大学读书,但和许多香港年轻人一样,对内地的印象仅仅是“经常到深圳吃喝玩乐”。
“2008年毕业的时候,我们(香港籍)同学脑海里,没有丝毫要留在内地的想法,也觉得当时内地没什么好的发展。”叶兴华说,大学毕业后,他在香港辗转换过好几份工作,但都不是很满意。直到201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叶兴华接触了二维码。他觉得这个产品太棒了,未来一定会有广阔的市场。
“我跑遍了香港各大市场、超市,发现没有任何二维码的应用。”叶兴华说,他在香港创立了一家二维码创意设计公司,应用场景是比如一个男孩送花给女生,贴上二维码,女生通过扫描可以获取有趣的语音、视频等等。遗憾的是,创业三年,叶兴华最终没有在香港打开市场。如今,当他回头看时发现,2012年-2015年,微信在中国内地迅速发展,二维码的广泛使用也是颠覆性的。
“如果能在那时赶上节奏,也许后来创业的结果有所不同。”叶兴华说,2015年,他对自己的创业已经感到无力,而恰好此时他收到了来自北京朋友的邀请——前往深圳做一家创业投资公司的负责人。
这份邀请对当时的叶兴华而言,既是解救也是挑战。“我在深圳没有任何资源,公司给到的待遇也大约只有香港收入的50%。”叶兴华说,尽管如此,他还是一个背包就来了,“反正在香港干得不怎么样,深圳又很近,也没什么负担”。
深圳第一次“打动”叶兴华是因为一顿饭。
2015年3月,叶兴华怀着一半迷茫、一半期待的心情开始了在内地的生活和工作,他的工作主要是帮创业项目找天使投资人。据他所知,2015年从香港到深圳创业的人并不多,两地之间的信息互通并不流畅。
“在深圳拜访的第一个客户是一位腾讯离职员工,他知道我是香港人就很好奇我在香港创业是怎么做的,问晚上可不可以请我吃个饭。”叶兴华说,他从2008年毕业工作、创业,期间见过很多客户,拿过几百张名片,但印象中很少有客户第一次见面就这样热情——“请我吃饭”。
这件回忆起来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对叶兴华留在深圳起了很大的作用。“觉得内地的朋友很友好,深圳开放、包容,真的是富有创新精神的城市。”叶兴华说。
融入湾区:在内地“转一个弯”是有价值的
2015年底,作为内地投资资源代表,叶兴华出席香港举办的“首届香港国际创客节”。这场大会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香港资讯科技联会等联合主办,定位是香港首次举办的最高规格、最大规模、最多机构的国际性创新创业主题盛会。
叶兴华在这场大会上见到了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知名企业家霍启文等人士。“我意识到,原来我来内地转了一个弯是有价值的。”叶兴华觉得,对那个时期的自己而言,事业总算有了一次飞跃发展。随后,他的工作在华南地区迅速铺开,借由当时全国创新创业的氛围,他在广州、深圳、惠州、珠海以及澳门做了很多创业大赛、路演活动。一年以后,叶兴华也再次意识到自己在内地的见识、得到的资源,是他在香港可能很多年都累积不到的。
2017年,叶兴华在一场酒会上向现任科技创新界香港立法会议员、香港数码港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邱达根提及创业的想法,两人一拍即合联合创立了深圳市工合科技有限公司(即“工合空间”)。
“当时我想在内地做一个孵化器,主要是服务有志于内地发展的港澳创业项目。”叶兴华说,他的初心是当年自己从香港到深圳的经历,一个普通的香港青年、香港创业项目,如何认识、走进内地,走进如今的粤港澳大湾区。
在叶兴华的理解里,香港是中国与国际的“超级联系人”,而工合空间想做的则是香港和内地的“超级联系人”。基于这个想法,工合空间内地办事处选取“湾区1小事生活工作圈”的交通优势位置,分别是毗邻广州南站4公里的佛山三山新城、等待深中通道开通的中山火炬开发区。
工合空间提供的数据显示,自成立以来,累计举办港澳交流、人才交流活动超过300场次,接待过的重要嘉宾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全国人大常委谭耀宗、全国政协副主席何厚铧、外交部副部长谢锋、香港特区政府驻粤办主任陈选尧、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邱腾华、30位香港立法会议员、40位香港十八区区议会正副主席等。
“我们服务的200多个项目中,有接近60%是港澳背景的,其中贸易、文创类大约各占两成,科创类的占比是四成。”叶兴华介绍,对于大部分来内地创业的港澳青年,尽管他们现在对大湾区的各个城市有了印象,但普遍还找不到一个点,“抓住、并且真正在大湾区扎根”。
“我们的员工大约有40%来自香港,在内地的工资待遇只能给到香港的30%左右,最多给到一半,但还是有人来,因为我们平台有吸引力,作为他们迈入大湾区的第一站。”叶兴华说,他不介意有些香港员工在这里待一年就走,因为觉得“他们也是我孵化的对象”。
但是,工合空间的初心也是它的困境。叶兴华很清楚,真正的孵化器,应该是寻找优秀、有投资价值,能成为独角兽的项目,然后孵化它。
“工合空间的理念是,希望将内地的创业环境带给港澳创业青年,项目好坏不是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叶兴华说,创收能力弱是他们当前面临最大的问题,不可否认他们还没有找到成熟的盈利模式,需要依靠政府和香港投资人的支持运营,但他肯定工合空间“会一年比一年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