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沈怡然 实习生 林婷婷 作为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文件,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背后有何深意?
2月23日,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院长黄季焜对表示,相比往年,今年中央把农业安全和农产品保供的问题提升到重要高度。同时,对乡村建设提出了较详细的措施,强调乡村振兴是为民而兴,乡村建设是为民而建,乡村建设行动方案体现出一种“自下而上”、农民参与的改革理念。
一天前的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包括保证农产品供给、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聚焦产业促农村发展、加强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
同时,该文件也指出要牢牢守住保障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黄季焜表示,当前气候变化、国际经济贸易变化等外部因素,给中国整个经济带来了不确定性,农业在国家社会经济中的基本盘、压舱石角色就显得更加重要,农业的稳定和安全就进一步得到了重视。
大豆、油料作物保供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黄季焜表示,大豆和油料是中国农作物中最为依赖进口的产品,在当前形势下,保证其安全、增加供给能力是中央极其关注的问题。
大豆和油料是动物饲料的重要原料,对发展农业、畜牧业非常重要,但在农作物中属于种植效率较低的品类。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大豆进口量9651.8万吨,同比减少3.8%,进口额同比增加26.1%;油料中食用植物油进口量1039.2万吨,同比减少3.7%,进口额同比增加24.0%。
黄季焜表示,增加大豆和油料的自给能力是个长期发展命题,过去各地农户缺乏种植大豆和油料的积极性,是因为种这些作物的效益低。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促进大豆和油料作物生产,意味着高层开始关注,从现在起能通过政策支持和科技创新逐步改善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全国豆类播种面积1.52亿亩,比上年减少2209万亩,下降12.7%。其中,大豆播种面积1.26亿亩,比上年减少2200万亩,下降14.8%。
为保证大豆和油料作物生产,中央一号文件提到,要加大耕地轮作补贴和产油大县奖励力度,集中支持适宜区域、重点品种、经营服务主体,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在东北地区开展粮豆轮作,在黑龙江省部分地下水超采区、寒地井灌稻区推进水改旱、稻改豆试点,在长江流域开发冬闲田扩种油菜。开展盐碱地种植大豆示范。支持扩大油茶种植面积,改造提升低产林。
黄季焜表示,政策的支持代表了一种方向,但具体如何实施还有待实践的探索。例如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推广粮豆轮作等,这些是近年来一些地方创新的耕作方式,但这种方式只适合面积较大、集中连片的种植大户,我国有85%以上的农户耕地面积小于10亩且有多个地块,同时机械化生产配套还要跟上,这种方式仅适合大型农场,中小型农户很难落地实施。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豆类单产129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减少2.1公斤,下降1.6%。其中,大豆单产130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减少2.3公斤,下降1.8%。全国豆类产量393亿斤,比上年减少64亿斤,下降14.1%。其中,大豆产量328亿斤,比上年减少64亿斤,下降16.4%。
自下而上的乡村建设
与往年相比,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更为强调乡村治理。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原则上,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坚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同时,立足村庄现有基础开展乡村建设,不盲目拆旧村、建新村,不超越发展阶段搞大融资、大开发、大建设,避免无效投入造成浪费,防范村级债务风险。
黄季焜认为,和往年相比,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更为强调了乡村建设。中国在2021年开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至今已经形成了一些可以落地的经验,所以文件也对乡村建设的多个方面进行了细化。
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脱贫攻坚战之后农村工作的重点。“十四五”规划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黄季焜说:“过去的乡村建设中,获利者往往是企业而非农民,一些项目即使让农民从建设中受益,也并不契合农民的需求。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的正确方向首先应该是“自下而上”的,让各地农民提出最需要建设的项目需求,真正让农民参与进来、真正获益。这要求各地政府在乡村建设项目规划和运行机制上作出改变,总结推广农民群众参与乡村建设项目的有效做法。”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