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SES上市时情况,左下第二为郑俊聪/受访者提供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黄蕾 走进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国贸写字楼1座的祥峰投资办公地,首先会被门口陈列的摩拜单车、宇树四足机器人、中科原动力自动驾驶农机等样品吸引目光,这似乎从侧面彰显着这家投资机构的风格——科技、创新、绿色。如今,祥峰投资(Vertex Ventures)碳中和版图中,诞生了一家上市公司。
全球混合锂金属电池第一股——锂金属电池厂商SES AI Corporation于2月4日登陆纽约交易所。这家已进行十年研发、尚无产品上市的企业,为其首位投资方祥峰投资带来了超百倍回报。
“总的来说,投资科技和医药,只要是底层技术过硬的项目,投得早,给它足够的耐心,容易诞生超高倍数的回报。像SES,我们投了9年,大概有100倍的回报。”祥峰投资管理合伙人郑俊聪近日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电子工程专业背景加持超20年的股权投资经验,让他对于“萌芽期”的新技术有着敏锐的嗅觉。
郑俊聪回忆9年前投资SES之时,当时电动汽车行业在国内尚属空白,在国外也仅有少许尝试,资本市场因相关企业破产事件几乎对动力电池失去了信心,而他相信电动汽车行业最核心的要素仍是动力电池的改良,由此“下注”致力于锂金属电池研发的SES。
如今不仅是造车新势力纷纷涌现,传统车企也不甘落后,电动汽车产业链迎来了一波又一波投融资热潮。比如SES上市前完成了6轮融资,引入了众多投资方,绝大部分为产业资本,仅有的财务型投资机构是祥峰投资,以及祥峰投资的母公司淡马锡。
当下,郑俊聪依旧坚持这一判断,认为动力电池将是全世界大厂的必争之地,其背后或是高达一万亿的电池市场。
祥峰投资成立于1988年,是亚洲成立时间最早的创业投资机构之一,亦是新加坡淡马锡控股的成员机构。祥峰投资中国基金(以下简称“祥峰中国”)的掌舵人郑俊聪出生于新加坡的一个华侨家庭,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硕士毕业后回到新加坡工作,曾是一名战斗机航电系统设计工程师。2000年,郑俊聪进入VC行业,2008年底加入祥峰投资,正值祥峰中国筹备阶段,其时淡马锡是祥峰唯一的LP。2015年开始,郑俊聪引入了更多外部LP,淡马锡不再是单一资金来源。
祥峰中国致力于在中国投资高成长性的科技创新企业,旗下有多支美元基金和人民币基金,管理规模超过100亿人民币。其业务覆盖芯片研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消费品牌等领域,投资方向日益聚焦于科技、医疗、大消费。
郑俊聪表示,自己非常认同绿色环保节能低碳理念,当年投资摩拜单车亦有此方面的考量,而投资SES也是祥峰碳中和投资板块中的一例。
既投资过摩拜单车、唱吧、高跟73小时这样的消费品牌,又投资过SES、微芯生物、和铂医药等科技及医药项目,郑俊聪认为,回到投资的本质,不管投资什么领域,都要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需求,让真正的技术、卓越的商业模式服务于我们生存的社会,将我们的生活品质提升到新的高度。
【对话】
电动汽车行业:发展十年刚刚起步
经济观察报:您在2012年左右开始关注电动汽车行业,当时电动汽车在全球的发展情况如何?
郑俊聪:2012年,我们正在研究电动汽车这个行业。当时在国内基本空白,在国外有些实践,比如特斯拉差不多刚刚起步,定价较高,其它大部分厂商最终还是未能成功。
我们发现了以下几种现象:一是汽车产业技术并没有很大的改进。我是电子工程专业出身,可以看到电子产业从之前体积庞大的计算机到现在的智能手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按照电子专业的说法,如果造车的人按照电子行业的思维去造车的话,我们今天的车有可能就会飞了。现实情况是汽车可能外观变得更好看了,但是技术上没有太大改进。其中很大的原因是整个汽车产业链很成熟,也涉及安全问题,同时还有汽油供应链整合的因素,因此没有太大的动力去改变汽车产业的现状。
但是,我们认为这种情况是不可持续的,如果汽车一直用燃油,第一是石油价格当时也在一直涨,因此可能会达到很贵的一个价格,提升成本;第二是环保的因素。
所以我们分析电动车怎么才能成功呢?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便是电动车的电池。
电动汽车的电池就等于燃油车的发动机,它决定了你可以续航多久,然后可以发动多大的动力去启动马达。当时电池这块技术非常落后,因此发展得很慢,容量可能不到燃油车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它的体积会很大,因此不适合电动车使用。也没有大的公司愿意投入,因为他们不想斩断自己原有的技术优势。
所以如果能在电池技术上有突破,使容量密度大大增加的话,电动汽车就有机会。因此,我们当时觉得要去看电池的新技术,看看有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改变电池的容量密度,使得它适用于电动汽车。
经济观察报:您认为当下电动汽车行业发展情况如何?
郑俊聪:我觉得电动汽车这个行业现在是刚开始,因为电动汽车的渗透率还低于10%,这个赛道一定是一个非常大的赛道,尤其是在大家都关注环保、节能减排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所以我觉得全球都会往这个方向去做。
其实现在锂材料热度会忽然起来,就是因为大家现在都看到这个趋势了。之前之所以没有投入,是因为大部分投资者都是短视的。现在拼命地去投入,包括从上游的矿到生产,变成了一个供需的问题,所以锂的价格涨得很快。
我认为趋势肯定是电动汽车的需求会越来越大,我们有个数据,假设2030年全世界的新车一半是电动汽车,且电动车便捷性已经做到和燃油车一样,2030年就有3000万辆电动汽车,而这背后是一万亿的电池市场。
所以我觉得电池这块是全世界大厂的必争之地。
经济观察报:现在电动汽车尚不能快速替代燃油车,您认为主要瓶颈在哪里?
郑俊聪:现在电动汽车尚不能快速替代燃油车,我认为原因有二点。
第一是充电的问题。尤其在长途旅行中,燃油车的好处就是当油快没了,你去到加油站就可以加油。另外现在可能在极度的低温下,电动汽车的续航量就会降低,因此很多寒冷的地方没法使用电动汽车。
电动汽车目前的发动力、提速效果、舒适性都是相当不错的,且在逐步升级,因此只要解决充电问题,它替代燃油车的速度还会加快。
第二是芯片的问题。电动汽车的自动化,包括无人驾驶、智能仓、显示屏等,这些都是需要芯片支持的。所以一辆车会用很多芯片,现在有的燃油车都能用至少二、三十颗芯片,更不用说电动车,它会用更多的芯片。
这是全球都在发生的变化。当下半导体芯片的需求已经很大,比如用于智能手机、智能硬件,再叠加电动汽车对高性能芯片的需求量,一个更大的市场需求就出现了,反面来看,就是半导体供应问题。所以芯片不仅是中国短缺,全球都是短缺的。
经济观察报:您在布局电动汽车这样一个行业时,会考虑其中的哪些可投资节点?
郑俊聪:我们认为芯片是汽车中一个很大的赛道,因为汽车在每个系统都会用到芯片,所以祥峰投资的地平线、芯驰科技、曦智科技等都是围绕汽车产业做智能芯片研发的。其实电池的充电也是需要芯片的,目前我们也在看有关雷达方面的芯片,因为无人驾驶需要雷达,雷达也需要芯片。再者,就是电池研发。
经济观察报:祥峰投资在2013年于天使轮投资了SES,是SES最早的投资人。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一家成立了12年的美国新能源电池标杆企业A123正式宣告破产,资本市场几乎对动力电池失去信心。那么,当时为何坚定看好SES并投资它?
郑俊聪:当时A123之所以破产,有很多原因,比如当时美国市场电动车需求低迷、,产能过剩、,公司财务出现问题等等。从技术角度,我们认为A123产品质量不稳定是重要原因,比如2012年3月,因电池存在质量缺陷,,A123耗资5500万美元召回电池。
首先,我们在2012年对电动汽车行业进行了解后,就已经决定在电动汽车有所布局,当时在国内外都在看有关电动汽车、储能等方面的项目。其次,我们认为电池的安全性是技术改进可以做到的,这方面可以投入。
因此,当了解到麻省理工学院(MIT)的胡博士(即胡启朝,SES公司创始人)正在研发的锂金属电池,可以大幅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和保持良好安全性能,就立马去看了。
其中还有个有意思的细节,2013年,SES还租用了A123空置的实验室,大多数电池创业公司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来建立实验室、买设备。因为A123一切现成,SES节约了很多资金和时间。搬进A123一星期后就开始了做实验。
经济观察报:据了解,SES目前的研发方向是混合锂金属电池,为何锂金属电池会受到资本重视?目前,锂资源需求旺盛,但是锂行业有效供应增长乏力,这是否会影响到SES公司后续的业务?
郑俊聪:锂离子电池和锂金属电池都属于锂电池大类,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负极材料,锂离子电池的负极主要是石墨和硅,而锂金属电池的负极则为锂金属。
锂金属电池之所以被看好,原因包括:第一,相较其它动力解决方案,其同等体积下能实现能量存储翻倍;第二,快充技术的超前实现,利好商业化落地;第三,对比锂离子电池价格上涨不多,物美价廉的性价比优选。
锂资源短期的供需矛盾不会影响SES。因为现在SES还在做整车厂的认证,所以要等两到三年后才会量产。但是全世界锂矿其实是非常丰富的,之前是因为大家没有预估到需求这么大,所以很少人去开矿。锂矿的供给会伴随一个产业的周期变化,从产能不够,到供给增加,再到过剩。
其中,祥峰投资也在近期投了一个做锂电池回收技术的公司,因为目前锂电池的使用率也是很高的,回收技术可以把它还原成原材料,这个也可以缓解供给问题,也有利于环保。
投技术和投消费的区别
经济观察报:您认为,投科技和生物医药,和投消费的区别在哪里?
郑俊聪:我是电子工程专业出身,以看技术为主,我们有专业的合伙人看生物医药和消费赛道。我们也会经常讨论不同领域的投资区别,总的来说是三个方面。
首先是投资逻辑的不同。科技和生物医药项目的投资比较相似,首先投资人自身要看得懂底层技术,要知道它的技术是怎么做成的,它的壁垒在哪里,还要知道它能不能市场化。
比如说从实验室研发出来的成果能不能够制造出产品,成本多少,销售的话有没有客户。所以你要做一系列的调研,你要有相关的知识结构和产业背景,还要有人脉去接触到最优秀的创业者。
消费的话,对投资人的消费品投资经验和消费者洞察要求更高,首先是基于经济大环境分析不同人群的消费习惯,判断这个消费品的品牌定位和用户心智,也就是满足了哪些人群的需求,再对产品的流量获客与投放、产品研发和供应链、商业渠道拓展等做判断。
所以做科技和生物医药投资最重要的是对技术本身的判断,是非常专业和明确的;消费投资,需要考量的市场和外部因素更多,有时需要带入一些主观判断,不确定性更大,这就很考验投资人的经验。
其次,投资回报的周期不同。我们投资的科技和医药项目,大多是相对缓慢但稳定地走向成功。比如SES我们投了9年才上市。生物医药更不用说,我们投微芯生物超过10年,因为医药研发要经历反复的临床实验,还要一层层审批。
投消费不一样,遇上热度,消费者渗透得快的话,容易产生爆品,可能两三年就会赚到钱。但相应的,更容易吸引竞争者入局,被替代的可能性也会更高一点。所以消费的回报周期更快一点,相应的竞争也更激烈。
最后就是估值不同。因为消费很多投资者看得懂,投资者多了,项目估值容易虚高,投慢了一步可能就是天价。
投早期科技项目不一样,其实看得懂的投资者不多,所以估值就没那么离谱,遇到好的项目,我们比较容易以适当的价格投进去。
总的来说,投资科技和医药,只要是底层技术过硬的项目,投得早,给它足够的耐心,容易诞生超高倍数的回报。像SES,我们投了9年,大概有100倍的回报;我们有几个芯片项目,在今年应该也会上市,也有超过50倍的回报。消费项目,影响项目成败的因素很多,一旦投中了可能回报较快,但比较难创造超额回报。
回到投资的本质,不管投资什么领域,我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需求,让真正的技术、卓越的商业模式服务于我们生存的社会,将我们的生活品质提升到新的高度。
经济观察报:硬科技类投资的试错率会高于消费吗?如何在硬科技类项目中选择出比较好的投资标的?
郑俊聪:以我们的数据来看,我们投资的试错率,其实硬科技类和消费类是差不多的。
选择投资标的,我觉得这取决于投资人,因为投资的时候不只是选赛道,还要选择对的团队。因为不确定的因素太多了,所以一定要找对方向,找对团队才能去投,这样能大大降低试错率。
比如医药,因为药品有前期研发过程,临床过程过程中一旦某一期被毙掉了,它就失败了。因此投资的时候,在关注赛道和团队的同时,还要看看它是不是有多种药物都在研发中,这个失败了,还有另外一个,这样才能规避风险。
我们认为,一个好的创始团队需要具备三个要素。一是团队要非常聪明,要比我们聪明;二是团队要懂坚持,因为创业非常辛苦,他们会碰到不同的问题,包括SES9年来也遇到了无数的问题,一个创业者如果碰到问题就退缩了,那就很难成功了;三是团队要有热情。这其中最本质的东西是创业的驱动力,不能说是为了赚很多钱,而是真正地想做出一个产品来,让世界更美好。这一点是我们所观察到的,因为如果不是抱着这样的初心来做,很容易就会放弃。
我们的团队都是非常专业的,在投资领域有明确的分工,同时在投资科技和生物医药的时候,我们会定期做行业研究,因为科技时常会有新的赛道,新的转折点,所以我们会研究赛道的整个环节,技术壁垒和商业价值。
从技术来看,我们首先要认定这个技术,因为有些成果是创业者刚刚在实验室发明出来的。比如SES,我们投的时候,只有纽扣电池,比如我们最近投的环保电池回收项目,也是还没量产,只是在实验室证明了它的技术能够把锂电池还原。我们就要做很多技术的尽职调查,包括要和专家谈,要把技术分解,要找到对的人去谈,包括了解的内容是否可信,是否认可。
其次,你要认定技术能不能进入生产的环节,生产需要多少钱。还要去做它所面向的客户尽职调查。TO B的客户寻找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所面向的客户群体较小,同时他愿意和你聊,并且能围绕很专业的问题去聊。
从这几方面出发,我们才能规避投资早期科技企业的风险。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