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1日,著名当代建筑评论家,中国艺术建筑艺术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央美术学院高精尖创新中心自然建筑工作室首席专家王明贤先生,在《经济观察报》主办的“2022美好空间峰会”活动现场,发表了“新空间 新实验 新科技 新美学”的主题分享。
以下为王明贤先生现场分享实录: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要讨论的是如何看待中国当代建筑30年,以及30年中国新空间的学术意义,主题词是新空间,新实验,新科技,新美学。
中国当代建筑30年的发展历史,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改革气象的真实写照。当然,中国城市和中国当代建筑并不是西方建筑的拷贝,也不是传统的“故事新编”,它们显示了特定时期中国空间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全球化和城市化是世界当今的主题,全球化在中国的最大表征莫过于城市的发展。遗憾的是大拆大建使城市失去了记忆,建筑的失语现象极为严重。但是城市的种种现象虽然令人扼腕叹息,新一代建筑师设计的新建筑,力图在社会公众和建筑师之间共同来创造一个有诗意的未来城市,这已经显示出了一个新的可能性,所以我们对中国当代建筑30年的梳理具有严肃的学术意义。
面对着亚太地区城市化带来的挑战,中国建筑师试图作出回应。建筑师针对中国发展的困境,用针灸式的方面来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焦点问题,并为未来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这30年来中国的实验建筑师创作出一批很精彩的作品,下面简要的说一下这30年中国的经典建筑。
比如张永和的席殊书屋,是1996年设计的,但它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这是张永和把建筑和艺术装置结合在一起做成的书车。
这是刘家琨的鹿野原石刻博物馆,我们可以看到是对建造以及这种传统文化的一种思考。
这是王澍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园,我们可以看到王澍对园林方法的应用,以及对中国传统建筑行为建造的理论实践。
这是王澍的宁波历史博物馆,同样可以看到王澍对建造的一种新探索。
这是大舍建筑事务所柳亦春、陈屹峰设计的龙美术馆西岸馆,可以看到空间呈现的力量。
这是马岩松MAD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的哈尔滨大剧院,以自然的韵律来消解了大体量建筑的体积感。
女建筑师徐甜甜设计的浙江松阳大木山茶室,强调了建筑和自然的对话。
华黎的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将建筑设计成一个小体量组成的建筑聚居,如同一个微缩的村庄。
董豫赣设计的红砖建筑美术馆,采用了红色砖块作为基本的建筑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语言,山水庭院式的建筑成为今天艺术史的现场。
李虎,黄文菁设计的沙丘美术馆,在永恒的沙与海之间人们可以聆听自然与艺术的回响。
李兴钢设计的绩溪博物馆,建筑师基于对绩溪地理环境的认识,从中设计了天井,庭院和街巷,阐释了徽派建筑空间布局。
朱锫的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说明了会心处不在远,这是一种态度,揭示了中国当代建筑的另外一种可能性。
袁烽的竹里建筑群,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嵌入到当地的传统乡村特色中。
崔恺的北京世园会中国博物馆,被称为会呼吸,有生命的绿色建筑。
马岩松MAD事务所设计的浙江衢州体育公园,世界上最大的覆土建筑群,同时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地艺术公园。
我们回顾这30年的建筑,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第一是新空间。这30年来中国的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形成了新空间让人震撼,同时建筑从单体建筑到建筑群体也形成了新空间,从张永和的席殊书屋,到柳亦春的龙美术馆,都可以看到建筑新空间的呈现。
第二是新实验。因为中国当代实验建筑也是从90年代开始的,我们可以看到像王澍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园,以及朱锫的景德镇御窑美术馆都是一种新的实验。
第三是新科技。我们从袁烽这种关于人工智能的建造,以及崔恺的绿色建筑等,看到新科技的应用。
第四是新美学。实际上新美学也是当代建筑探索的一个必然方向,形成一种新的梦想。
最重要的是新科技与新美学融合的新实验,数字化设计、机器智能、虚拟现实对建筑实验正在产生影响,而新科技和新美学如何融合是需要研究的问题,比如袁烽认为在这种数字化时代,更应该强调人对材料性的感知力。崔恺也提出了绿色建筑美学的关系,他认为绿色建筑首先要本土化,产能化。现在包括建筑物的屋顶、幕墙、立面等能实现建筑物的产能化,实现清洁电能,减少建筑对电网的依赖,基于传统智慧和当代学理的研究,可以探索出面向未来的绿色建筑新美学。
这是MAD事务所设计的衢州体育公园,建筑师不仅想建造一个关于体育和生态的城市空间,更想使之变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地艺术公园,以城市的山水艺术建立一种文化传承关系,这其实就是新科技和新美学融合的新实验,未来城市的发展也应该将此作为一个追求的目标。
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9个大脚印,从北京的中轴线走来走到鸟巢,走向未来,这是当时张艺谋设计的具有国家性质的大表演,有了当代艺术的生气。
这是开幕式设计者蔡国强的新作品,天梯,在海边大气球引导着天梯向上,极其震撼。
马上到来的冬奥会的开幕式我非常期待,也许是中国当代建筑的一个预言,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最新表现。
今天全人类遇到空前的疫情灾难与空前的环境危机,面对这些问题建筑师提出了很多解决方案,比如马岩松提出建筑师应该为未来城市描绘新的理想,将城市的密度与山水意境结合起来。王澍提出的重新进入自然,朱锫提出的自然建筑理论,不完整的完整性都是很重要的建筑思想。
回顾中国当代建筑30年的发展历程,要反思的问题其实就是如何构建一种中国式的“诗意栖居”,为世界贡献一种有价值的思想,这是中国建筑师努力的方向。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