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企业社会责任年度盛典|马亮: 企业社会责任评级应持审慎原则

2022-01-30 10:37

2022年1月21日,在由《经济观察报》主办的“第十一届(2022)企业社会责任年度盛典”上,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发表了“完善评级和排名,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主题讲演。

以下是嘉宾演讲实录节选:

各位嘉宾,各位观众,大家好,我是中国人民大学的马亮。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分享我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观察和思考。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怎样完善企业社会责任的评级和排名体系”,让大家更清楚地看到企业社会责任的进展状况,共同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发展,让我们都能朝着美好的生活迈进。

我长期以来都比较关注绩效评估和排名的问题,在认识和理解这些排名的时候,也要看到由此带来的问题和产生的影响。这包括怎样通过完善评估和排名来改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让企业能够更好地认清企业社会责任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优化,达到我们希望得到的效果。

我会简要介绍一下企业社会责任评级和排名的现状,包括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我会结合自己的研究,分享我对企业社会责任评级和排名的理解。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CSR)以及环境、社会与治理(ESG),相关评级和排名是非常多的。调查显示,全球有上百个这样的排行榜或评估体系,令人眼花缭乱。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很多企业都会非常关注这样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评估体系。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可能会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这些排名体系。很多投资者、媒体,甚至是一些消费者,可能都会关注企业在这些评估体系和排名中的位次,关注这些评估体系对企业进行的调查。

企业社会责任是动态持续变化的多维体 

可以说,我们进入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排名世界和榜时代,但是为什么要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评级和排名?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是复杂、多面和动态的,很难进行评估,甚至不可能评估。另一方面,我们都需要简化、量化和合成的信息,我们希望尽可能的对企业社会责任简单化,用一把尺子来衡量高下。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是动态持续变化的多维体。换句话说,企业社会责任可能有很强的“不可评估性”,就是很难对其精准地进行评估,更不用讲对它进行量化的评估和排名。

但是,从投资者、消费者和媒体的角度来讲,往往希望尽可能用一个指标来反映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这个时候就形成了排名和评级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意味着评估可能很难做到可靠和有效。那么多的评级和排名,要相信和参考哪个?哪些评级是可信的?如何鉴别评级和排名的可靠性?评级是关注过程还是结果,行动还是影响?为什么评级之间大异其趣?这就有了信息大爆炸和信息超载带来的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一个企业在某个排行榜名列榜首,在另一个排行榜可能名列孙山。这种情况可能是非常极端的,但是大量研究都显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评级和排名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不强。麻省理工学院(MIT)有一个“混为一谈”研究项目(TheAggregate Confusion Project),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评级可能是无用恼人的“噪音”,需要研究怎么样使其提供有用宝贵的信息。

如何企业信用评级之间的相关性可以达到0.9的话,那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估之间的相关性都不到0.6。换句话说,很多企业在不同排行榜上会发现自己的位置是不同的。这种冲突的信息可能会让企业左右为难,投资者也不知道要相信哪个评估和评级。

虽然这些评级可能不靠谱,但是它们对企业声誉、信用评价乃至财务绩效,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投资者和消费者又过度依赖这些评级和排名。因此,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就同这些评级和排名的优化有了很直接的关系。

我们期待这些评级和排名能够提供有用和宝贵的信息,让我们在决策的时候,不论是投资还是消费,都能够有可靠的依据。当然,这是我们对企业社会责任评级和排名所期待的理想状态。全球都非常关注企业社会责任,思考怎样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评估。比如,世界经济论坛专门委托一个研究团队,去考察怎么评估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哪些维度,如何实现评估的目标。

莫让社责评价成为数字游戏

不严谨的评估和排名最后会沦为数字游戏,并反过来伤害企业社会责任。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我们想象的大象应该长这个样子,但是实际上大象更加庞大,更加多面,更加触不可及。如果片面评价,就可能会伤害到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有一些企业的社会责任创新做得非常好,但是评价没有考虑到这一点,这些企业就会在评价中吃亏,甚至反过来倒逼他们去改变创新,这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创新来讲会造成不利影响。

企业社会责任看似是中立的,实际上背后有很强烈的价值预设或意识形态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社会责任的评级和排名会带来一系列影响。因此,评级和排名对企业而言是有生杀予夺之权的,而这种隐藏的权力怎样得到制衡和监督,就变得非常关键。

评级机构可以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评估,反过来讲,谁来监督评级机构?谁来推动评级和评估的优化?这些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果将评级和排名比喻为体育比赛的话,这涉及到四个方面的主体。一个方面是裁判员,就是评级机构本身,要对这些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职情况进行评估;第二个方面是作为运动员的企业,企业之间相互竞争,每个企业可能都有社会责任表现。第三个方面是教练,企业可能会咨询一些专业服务公司为其提供专业咨询,使其更好地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最后一个方面是作为消费者的观众,他们需要一个公正透明的社责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的评级和排名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它主要涉及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和观众四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而其运行基础是游戏规则的透明、公正和可问责。

企业社会责任如果和责任联系在一起,会涉及到三个维度,即负责、问责和避责。第一个维度是评级机构对企业问责,推动企业重视社会责任。第二个维度是企业要对责任负责,通过对环境、社区、公益的各种行动和投入,来反映负责的态度。但是,如果我们的机制设计不合理,或者游戏规则出现问题的话,那么企业可能就会避责。因此,三者之间的关系共同决定了企业社会责任朝哪个方向去发展,而在其中评价和排名作为“指挥棒”指哪打哪,所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企业社会责任涉及外生压力与内源动力,但从其发展趋势来看,它越来越趋向于从自愿走向强制,从加分项走向合规项(扣分项)。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多地从自愿自发走向合规要求,乃至成为法律法规。因此,一些人戏称企业社会责任的CSR应该是强制社会责任(CompulsorySocial Responsibility)。比如,发达经济体的政府和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的供应链提出的要求,就往往同企业社会责任挂钩,而这些要求在过去往往是自愿性质的。

因此,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和排名,从过去的可有可无,逐渐转变为对企业存续合法性的评判,对企业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的影响也日益重要。这意味着如果作为裁判的评价机构出了问题,那么运动员就面临怎么办的问题。与此同时,裁判的误判与错判,裁判依据的价值理念和游戏规则如果是有偏的,裁判是强调观赏性还是竞技性,都可能会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方向。

面对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和排名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一些机构开始期望对海量数据进行汇聚和萃取。之所以评级和排名之间差别较大,同评级机构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理解不同,涵盖的责任范围不同,选取的指标和衡量的依据不同,信息来源不同,以及指标加总的权重不同,等等。因此,CSRHub就认为,大数据可以解决企业社会责任评级问题。CSRHub汇聚了各种来源的评级数据,将其进行标准化,并合成为一个指数,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总体评价。但是,如果这些原始数据存在较大的“噪音”,那么寄希望于通过大数据来解决问题,可能也是勉为其难的。

多方协力优化企业社会责任评级和排名 

企业社会责任的评级和排名,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进行了很多的努力。面对不完美的企业社会责任评级和排名,谁应该做什么?我们认为,政府、企业和评级机构本身都需要进行反思,共同推进评级和排名的完善。

首先,在评级市场失灵时,政府需要伸出监管之手。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重要,对于社责的评级和评估,正在逐渐演变为公共产品或公共信息。政府部门需要伸出监督之手,来对评级市场的失灵进行监管和纠偏。这类似于政府清理“评比表彰达标”活动,对不合规和不可信的评级机构进行监管。政府不应鼓励评级市场垄断,而应创造评级市场的良性竞争格局,推动“优胜劣汰”。

其次,评级和排名自身如何改善?改善的动力和压力何在?评级机构本身也需要和其评价的企业一样需要履行社会责任,坚持可持续发展、对社会负责、优胜劣汰等理念。与此同时,评级机构要对评级方法论进行研究和反思,提升评级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此外,评级机构要兼顾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创新予以肯定,推动多元化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

对于企业来说,应帮助评级机构更好地认识企业所做的社会责任工作,从而使评估结果与实际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企业应发布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要独立于企业财报或年报,提供更多的信息用于企业社会责任评级。作为中国的企业,也需要对接国际标准,对接全球的企业社会责任评级和排名。比如参照全球公认的标准,进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使评级的依据更加可靠。

最后,作为消费者,在面对各种各样的评级和排名时,也要擦亮眼睛,认识到它们是不完美的,综合考察这些评级和排名能带来什么样的信息,推动企业社会责任评级和排名持续优化。反过来说,通过评级和排名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可以发挥正面的积极作用,尽可能降低负面的消极作用。

企业践行社会责任,是让每个人都去实现美好生活。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评级和排名,也应该以这样一种理念作为使命。

以上是我对企业社会责任评级和排名的一些粗浅认识,非常期待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这样一个研究和工作之中,也期待我们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讨论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议题。谢谢。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