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会战略定位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

胡群2022-01-21 19:57

胡群/文 多家银行管理层人士向证实,由中国银保监会制定的《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已下发至商业银行。

《指导意见》的工作目标为到2025年,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数字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广泛普及,基于数据资产和数字化技术的金融创新有序实践,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产品和服务开发能力明显增强,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数字化经营管理体系基本建成,数据治理更加健全,科技能力大幅提升,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风险管理水平全面提升。这与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时间点一致。

《指导意见》分为总体要求、战略规划与组织流程建设、业务经营管理数字化、数据能力建设、科技能力建设、风险防范及组织保障和监督管理等七项,共计三十条。其基本原则在于坚持回归本源,把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群众作为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统筹协调,加强全局谋划、战略布局,协同推进组织架构、业务模式、数据治理、科技能力等方面的变革;坚持创新驱动,坚持护理共赢,坚持严守底线等,坚持依法合规,统筹安全与发展,有效防范化解数字化条件下的各类风险等。

“对于监管机构来说,如何在监管力度和尺度中平衡,保障管好风险的同时又要给机构和企业腾出弹性发展、优质竞争的空间,也需要逐步探索。”索信达控股(03680.HK)首席执行官吴辅世认为,更加规范的监督管理有助于金融业务的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从监管机构的角度出发,要保障这个行业的蓬勃创新和有序发展,必须得到国家的支持和监管。

金融新格局

“调研数据显示,银行业在金融科技的应用程度和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进度方面平均得分高于资管业和保险业。”毕马威中国华东及华西区金融科技行业主管合伙人彭成初称,银行业对金融科技和数字化的应用程度分别为3.8和3.5,而资管业分别为2.9和2.7,保险业则均为2.8。

经过多年的数字化转型,银行已不再是一个仅提供单一金融服务的机构,也不完全是仅有物理实体,或者App、小程序。在各种生活场景中,银行业务已将金融服务渗透入日常生活,比如水电煤物业费的缴纳、购物就餐娱乐等消费,以及春晚摇一摇抢红包等一些新的场景, 都能关联到金融账户。

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但中国金融业,尤其是数字化转型较为成功的大中型银行的净利润增速并未放缓,仍然保持着较快增速。

招商银行发布2021年业绩快报显示,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3312.34亿元,同比增加407.52亿元,增幅14.03%;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1199.22亿元,增幅23.20%。兴业银行2021年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26.80亿元,同比增长24.10%;中信银行2021年度归属于该行股东的净利润556.41亿元,比上年增长13.60%;平安银行净利润363.36亿元,同比增长25.6%。

在资产规模方面,截至2021年末,招行资产总额92,726.6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9,112.12亿元,增幅10.90%;兴业银行资产总额86,013.2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96%;中信银行资产总额80,414.1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06%。

地方商业银行中,江苏银行和宁波银行尤为突出。截至报告期末,江苏银行资产总额26183.90亿元,同比增长12.00%;实现营业收入637.71亿元,同比增长22.5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6.94亿元,同比增长30.72%;宁波银实现营业收入527.2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8.2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5.15亿元, 较上年同期增长29.67%;总资产20,152.8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3.88%。

吴辅世表示,国内的金融机构数量庞大,规模各有不同,但是各自对技术投入力度的分化注定会出现“强者恒强”的格局,这是无法避免的事实,也是导致金融机构在数字化转型赛道上拉开距离的决定性力量。

根据银保监会的数据,2020年银行信息科技投入的规模已经达到2078亿元,同比增速超过 25%。另据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20年六大国有大行IT投入增速为34.54%,远超其4.44%的收入增速,行业呈现高景气。

据中国工商银行总行金融科技部总经理马雁透露,大型银行数字化转型进入到了金融业务与技术数据聚变式融合的数字化2.0新阶段。大型银行数字化发展整体上已走过了“数字技术反映现实世界”的“数字化1.0”阶段,完成了从手工到电子化、从电子化到信息化的迁移升级,目前正处于“数字技术改变现实世界”的“数字化2.0”阶段,即以技术、数据双要素为驱动,对银行业务模式与管理模式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重构。在数字化2.0阶段,科技和数据在银行中的战略地位愈发凸显,科技与银行的关系正在从后台支撑走向前台赋能,数据在银行的定位正在从资源转变成资产。

近年来,各家银行高度重视数字化转型工作,手机银行作为面客的主要载体,集中反映了一家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成效,月活跃用户(MAU)更是反映了线上化经营的能力。据第三方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末,MAU过千万的有11家银行,过亿的仅有工、农、建三家国有大行。

目前除了少数科技能力尤其突出的银行机构以外,大部分机构都需要谋求外部合作。《指导意见》要求,加强操作风险以及外包风险管理。有效管控价值链中与第三方合作企业相关的集中度风险和供应链风险,做好业务连续性规划和应急管理,保障关键外部合作方的可替代性。

为进一步加强银行保险机构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监管,促进银行保险机构提升信息技外包风险管控能力,推动银行保险机构稳健开展数字化转型工作,1月21日,中国银保监会官网发布消息称,已于近日印发了《银行保险机构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监管办法》。

数字化人才普遍稀缺

“大力引进和培养数字化人才。”《指导意见》显示,鼓励选聘具有科技背景的专业人才进入董事会或高级管理层。注重引进和培养金融、科技、数据复合型人才,重点关注数据治理、架构设计、模型算法、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专业领域。积极引入数字化运营人才,提高金融生态经营能力,强化对领军人才和核心专家的激励措施。

根据银保监会的数据,2020年银行科技人才占比大部分在3%~10%,而互联网巨头几乎超过了50%,银行的金融科技人才占比仍然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百信银行首席战略官陈龙强表示,当前银行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比较突出是人才问题,科技背景的高管以及数字金融的复合型人才普遍比较缺乏,所以数字化转型必须是一把手工程,建议优先解决战略、组织和人才等问题,强化高端人才的激励措施,否则很容易成为空谈。

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发布的《中国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与发展问卷调查(2021)》分析报告显示,2021年调研机构金融科技人员占比进一步提高,在大力引进信息技术人员的同时,对于业务场景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力度还不够。根据课题组调研,2021年45.85%的受访机构金融科技人员占比在10%以上,与2020年相比进一步提高,说明金融机构对于金融科技人才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在统计金融科技人才占比信息时,78.24%的调研机构使用全口径统计方法,既包括信息技术人员,也包括业务条线的金融科技应用人员。调研发现:受访机构业务场景技术人员普遍稀缺,60.69%的受访机构业务场景技术人员占比在5%以下。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普遍存在金融科技专业人才缺口,且以应届生校园招聘为主的招聘方式使得入职人员在金融科技技能经验方面能力不足。此次调研中,96.8%的调研机构2021年金融科技专业人才存在缺口。从招聘渠道来看,调研机构招聘金融科技专业人员主要通过应届生校园招聘,占全部调研机构的77.45%。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来说,无论是银行总行、还是省级分行,亦或是市级分行,金融科技人才招聘的主要渠道都是应届生校园招聘,但是分行机构对应届生校园招聘的依赖程度更高。金融机构在招聘金融科技专业人员过程中,面临诸多难点问题,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入职人员在金融科技技能经验方面能力不足,占全部受访机构的54.75%。

索信达发布的白皮书显示,大型商业银行正在逐渐重视人才结构的优化,从“抢人”到配置合适的人、调整合适的职能岗位。但有不少中小机构受到了人才不足的掣肘,一方面是同业中大型机构高薪招聘、异业(尤其是互联网)对于科技人才具有高吸引力,另一方面是怎么留住人及降低人才流动性。

金融数字化转型迎来强监管

“数据已成为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发表在《金融电子化》2021年10月刊上文章显示,从“千人千面”的创新产品设计到“一人一策”的金融服务模式,从“去芜存菁”的业务流程优化到“除险保安”的风险安全防控,金融创新发展始终离不开数据的有力支撑。金融机构要高度重视数据工作,充分释放数据潜能,点燃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数据引擎”。

《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强战略风险管理、创新业务的合规性管理、数字化环境下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操作风险以及外包风险管理和防范模型和算法风险、强化网络安全防护、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

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肖飒认为,银行业与保险业的数字化转型通常离不开App的搭建与数字创新业务的开展,如何做好数据合规是风险防范的关键。在近年数据保护领域的法律法规或更新或生效之后,工信部、网信办等部门加强了对App使用用户个人数据的监管宽度与力度,罚款的金额与频率上升数十倍之多,其中,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违规使用个人信息、强制频繁过度索取权限的问题尤为突出。而相较于一般App,金融类App涉及的个人信息更为敏感、用户基数更为庞大,金融强监管的大环境下,银行业与保险业的数字化转型存在更高的隐私保护之风险,容易触及法律的红线问题。

金融AI的每一步,大数据红利在左,数据隐私安全在右。近年人工智能快速从感知智能迈向认知智能,并已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赋能资管、客服、营销、运营、风控等诸多领域。数据要素广泛分布于银行、互联网公司、政府部门等众多机构中,它们都有隐私和安全的需求,要释放数据潜能并不容易。自2021年以来,隐私计算在金融领域应用开始深入。

尤为关键的是,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也将被纳入监管。《指导意见》显示,银保监会及各级派出机构要加强对辖内银行保险机构数字化转型工作的指导和监管。将数字化转型情况纳入银行保险机构信息科技监管评级评分。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切实落实战略规划、组织流程、能力建设和风险防范等方面的要求,确保本意见确定的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取得实效。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金融市场主任
主要关注银行、信托、fintech领域市场动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