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嘉琳/文 1月19日,广东医保局牵头的11省联盟集采发布采购文件,将重组人生长激素纳入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范围。这是生长激素首次纳入省际联盟集采。控股生长激素领军企业金赛药业的长春高新已经连续3天跌停。过去半年来,随着生长激素集采政策多轮吹风,长春高新股价从2021年5月最高点的516元下跌至184元,跌幅接近2/3,市值蒸发超过1200亿元。
过去两年来,鉴于更大患者基数、更高用药粘性、更高次均治疗费用,超过1000亿元规模的生长激素市场成为生物药投资热点,恒瑞医药、君实生物、贝达药业等头部医药企业纷纷下场研发。
笔者认为,集采拿生长激素开刀了,敲响了医药行业反暴利、反不当医疗、反高额回扣的警钟。
一是反暴利。在2017年度、2018年度、2019年1-6月,生长激素龙头企业金赛药业的水针剂的毛利率分别高达97.22%、96.97%、97.02%,超过贵州茅台,故其母公司长春高新有“医药茅台”之称。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一头连着产业,一头连着民生。医药产业追求超高利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要转嫁给终端患者,从而降低患者求医问药的可负担性,另一方面导致资本无序扩张,从而打乱产业升级节奏。
二是反不当医疗。在医药灰色利益链的驱动下,少数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利用家长的育儿焦虑,混淆矮小身材与生长激素缺乏症,违规扩大用药人群,违规超期、超量使用生长激素药品,甚至造成肿瘤、糖尿病等副作用风险。
三是反高额回扣。2021年5月21日,长春高新在投资者电话会中提到,重组生长激素30%以下在公立医院销售,预计未来民营医疗机构销售占比会进一步提升。长期以来,鉴于民营医疗机构更有限的医疗质控能力,更宽松的医疗控费、医保控费政策,不排除有医药企业利用高额回扣抢占公立医院外市场。回顾过去几轮带量集采,化学药、高值医用耗材中选品种都拼杀出“腰斩价”“地板价”,相关企业的市场费用因此大幅压缩,无疑为生长激素滥用和“带金销售”踩了急刹车。
将生长激素纳入带量集采释放出强烈的政治信号。各类医药企业都需要高度重视我国医改政策的结构性变化:
一是民生保障无商量。即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方针,针对多家媒体曝光的生长激素滥用问题,有关政府部门依然通过带量集采这一政策工具予以整治,甚至不惜以千亿产业缩水、千亿个股暴跌为代价。生长激素滥用事关降低疾病医疗负担,事关降低儿童养育成本,是健康中国战略、人口与生育战略的交汇点,被赋予更高的政策优先级。今后,类似的民生保障领域预计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铁腕政策”。
二是医药反腐无禁区。2022年1月20日,中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探索实施行贿人‘黑名单’制度”,笔者获悉,这一制度也将在医疗、医保领域试点。今后,医药企业在医院端、医保端实施“关系型准入”及其带来的不公平竞争优势,正被带量集采政策一个个封死。带量集采中选品种可直接挂网使用,倒逼医药企业聚焦产品质量与延伸服务竞争,脱离“客户资源”和“好处费”竞争。
三是带量集采无死角。本轮广东联盟集采通过要求区域内所有医疗机构(未来甚至可能覆盖民营医院、诊所)参与带量集采,要求医保目录外的所有指定品种纳入带量集采(包括:年治疗费用8-15万元、不在医保报销范围的生长激素长效针)。未来,医药企业将几乎无法利用公立医院、医保外市场的监管盲区实施制度套利。
笔者建议,广大医药企业需要适应“新常态”:一是全产业链要调整盈利预期,杜绝“占一个坑,躺平收钱”的侥幸心理,紧扣特定人群、特定病种未被满足的健康需求,调整战略方向,深耕主营主业;
二是广东联盟集采创新性地让不同类别生长激素同组竞价,显示微创新并不能带来“医保谈判溢价”“集采保护价”,要从剂型剂量、给药方式等微创新,转向新靶点、新机制、新化合物等真创新、大创新;
三是医保局已经从医疗费用监管延伸到医疗行为监管,勒紧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钱袋子的医保局,相比卫健委有着更强悍的监管能力,医保政策洞察与倡导将是医药企业的基本功,医药企业需要大幅提高营销合规、准入合规水平。
(作者为价值医疗顾问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