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8.1%背后的未来增量

张奥平2022-01-17 19:27

 张奥平/文

本文核心观点:

1、中国经济实现8.1%增速,再次领先全球经济增速与新兴市场增速;

2、2021年经济增长“由高到低”的成因:全球“上游通胀”造成中国“下游通缩”;

3、2022年经济增长“由低到高”的内涵:政策发力与市场回暖驱动经济走向复苏;

4、通胀数据呈现出的双回落态势,为2022年宏观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更为有利条件;

5、建立的“出口优势”,如产业链完备、供应链稳定、技术升级等,将在“双循环”战略下为经济发展贡献更为长期的价值;

6、2022年经济亮点: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将实现更为有效的结合。

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强势收官。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初步核算,202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4367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8.3%,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4.0%。

在IMF最新预测中,2021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达到5.9%,其中新兴市场和发达经济体实际GDP增速分别为6.4%和5.2%。中国经济实现8.1%增长,再次领先全球经济增速与新兴市场增速。

在经济总量数据可喜可贺的背后我们更需关注的是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到2035年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则需要在保持经济一定增速的前提下,继续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而从短期来看由于全球疫情持续反复,中国经济正面对多年未见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2022年在“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总基调下,政策发力将适当靠前,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也将更有机地结合。

一、2021年经济增长“由高到低”的成因全球“上游通胀”造成中国“下游通缩”

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实现“由高到低”的走势是内外部因素共同影响所导致从外部来看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实行超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全球供应链、能源等问题使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维持高位,造成全球“上游通胀”的局面。而全球的“上游通胀”问题则造成了中国经济持续性的“下游通缩”难题。

从内部来看为经济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实现更为长期平稳的发展,多项行业政策进行结构调整;以及在双碳目标下的能耗双控、限电限产,使得大量中下游中小企业面临上游成本冲击的发展困境,市场主体预期持续转弱。

而伴随着202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五个正确认识”进行适度的政策纠偏和保供稳价效果的有效显现(如煤炭、螺纹钢等大宗商品价格回落明显);以及美国等发达经济体超宽松货币政策加速缩减退出;国际原油等部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全球供应链紧张局势逐步缓解,中国经济的“下游通缩”以及市场主体的预期转弱将得到有效缓解。

、2022年经济增长“由低到高”的内涵政策发力与市场回暖驱动经济走向复苏

2022年的中国经济将实现“前低后高”的稳中求进之势从内部政策层面来看面对多年未见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七大政策部署。其中宏观政策中的财政政策部分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在货币政策中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这些政策皆表示出经济中“有形之手”将大幅提升扩大内需的效力

 此外通胀数据12月CPI、PPI呈现出的双回落态势,以及剪刀差持续缩小,为2022年宏观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更为有利条件(《中国人民银行法》中给出的中国央行两大目标: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货币宽松的窗口正在逐步打开,政策发力将适当靠前(2022年1月17日,央行开展7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100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MLF操作和逆回购操作的中标利率均下降10个基点,本月进行超额续作MLF并实施降息)。

而伴随着政策发力的适当靠前,供给冲击的有效缓解,以及内需的逐步恢复,中国经济将于二季度前后走出此轮短期周期中的衰退期进入新的一轮复苏期

值得注意的是,从外部来看,虽然2022年,美国等发达经济体超宽松货币政策加速缩减退出,以及伴随着全球疫情的恢复,美国、日本、德国等出口强国出口份额实现回升,外需对中国经济的拉动效果将逐步走弱,但近两年我们建立的“出口优势”如产业链完备供应链稳定技术升级等将难以消失这也将在“双循环”战略下为经济发展贡献更为长期的价值

、2022年经济亮点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将实现更为有效的结合

目前中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在2021年已达到1.2万美元左右,接近世界银行所设定的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世界银行2020年7月确定的高收入国家最新标准为人均GDP12535美元)。中国经济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而经济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主要看驱动经济增长的底层动能能否实现由要素投入驱动(依靠资源或者廉价劳动力)向技术创新驱动(激发市场微观主体创新发展活力)的跨越

在近两年的中国经济发展中,科技创新摆在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在2020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八项重点任务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排在首位;在2021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七大政策部署中,提出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要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

从数据来看代表科技创新的高技术产业投资尤其是其中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是疫后经济发展中持续性的亮点。202111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6.6%;两年平均增长14.2%,比1-10月份加快0.7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2.2%、6.4%。 

此外通过先行指标PMI数据可以看出,高技术制造业未来将保持较快增长。2021年12月,高技术制造业行业PMI为54.0%,高于临界点,行业保持持续扩张态势。高技术制造业新订单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分别为56.1%和51.7%,高于2021年11月2.9和1.1个百分点,表示高技术制造业市场需求持续较快增长,用工量在不断增加,行业发展持续向好。

虽然,伴随着政策面的调整与经济结构的转变,科技创新对经济的贡献度在逐步提升,但是贡献70%左右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难题依然难以破解它们往往缺乏大量的固定资产作为抵押,难以实现债权融资发展,这便挤压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从而挤压了中国经济的创新空间。

2021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要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资本市场的全面注册制改革以及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的北交所设立将促进资本更好发挥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强化资本市场在促进科技、资本和产业循环方面的重要功能;使得更多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实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发展,从而持续深化中国经济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本文作者张奥平系增量院长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增量院长、增量资本创始人,同时兼任工信部中国电子商会科创产业专委会副理事长、人民网人民创投专家咨询委员会特聘专家、中关村数字文化产业智库专家委员、越南建设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长江商学院金融学会特邀讲师等,2021年获南开金融首席经济学家论坛青年经济学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