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加息是虎年之狼吗

欧阳晓红2022-01-14 14:35

欧阳晓红/文 如果把2022年最大的全球宏观风险视为“狼”,掐指算来,它们可能是美联储加息、疫情反复及疫苗效果,极端气候风险等。

姑且将“美联储加息”视作一匹头狼,这在我们对诸多首席经济学家的问卷调查中得到印证,几乎逾五成观点认为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最大因素是美联储宽松政策退出。

而这关乎“瘾君子戒毒”的故事:为了对抗危机,美联储就像是一个不断打货币兴奋剂的瘾君子。资产负债表在过去几年从不到4万亿一下子扩至8.8万亿美元,并出现了通胀等不良反应。有人说,它因此要给民众做个要“戒毒”的样子。但是,一旦出现金融危机或经济萧条,兴奋剂还是得继续打。

这不,如果说2021年12月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货币政策会议纪要“鹰味”十足的话,囿于之后发布的美国12月通胀数据7%——弱于7.1%之市场预期,市场又有观点称:基于通胀不具备可持续性等原因,美联储紧缩政策或不及预期。

金融市场总是忐忑不安。美国12月通胀数据公布当日,截至收盘,股指全线上扬;次日(当地时间1月13日),美联储布副主席提名人雷纳德称,FOMC将在开始加息“一段时间之后”缩表等。市场闻声失色,截至收盘,美国三大股指悉数大跌。

这天的A股三大股指更是齐跌超1%,三大股指仅于前一交易日短暂反弹。似乎开年冷启动的A股仍在探底。这背后映射的是什么?

国内突然紧张的疫情无疑会影响预期。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之下,我们还面临房地产下行、疫情引起的经济成本上升、消费复苏乏力、就业等诸多挑战。美国货币政策收紧也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这些可能都是左右投资者摆布资产的“利空”因素,孰轻孰重,尚难定论。

当然,经济也不乏结构性亮点。如专家指出,疫后我国呈现出出口景气度较高、高技术投资高增、数字化转型加快、绿色投资作用凸显等局面,这些都将对经济形成重要的支撑。

与此同时,中国公布的去年12月经济数据也昭示通胀缓和。其话外音是:饱受“滞”困扰的中国经济,“胀”的压力或将有所减轻。这意味着,稳增长下,宏观政策可加强逆周期调节力度,托底经济。而自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目前市场未见宽松政策的全面放开;尽管政策上有所放松,但空间有限。

也有人担忧12月份的通胀数据只是暂时回落;美联储政策转向会对中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高通胀预期下,我们的货币政策无法过度宽松。

事实上,由于中美经济、宏观政策所处的周期不同,中方稳增长,防“滞”——需要通过扩大需求与消费来解决;美国控通胀——拟加息缩表防“胀”。而周期错位亦是决定大类资产配置的核心因素。两大经济体,一个步入下行阶段,一个处于繁荣后期。

就新兴经济体而言,美联储货币政策紧缩恐导致资本外流,汇率贬值、股价下跌;疫情仍在蔓延背景下,经济复苏难度或加剧。从中国角度看,市场主体则会结合形势变化动态调整资产负债币种结构,银行代客结售汇和涉外收付款顺差可能收窄,跨境资金流入可能放缓,避险情绪也能波及国内股市。

当然,也有乐观者认为,由于目前中美利息绝对水平保护性较强,以及可通过人民币汇率适度贬值释放国内货币政策空间等原因,2022年美联储加息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掣肘比较有限。

不只是现在,过去亦如此,中国货币政策保持了“以我为主”的独立性,人民币资产或仍将受到国际市场投资者的青睐。

那么,所谓“狼”来了莫非是虚惊一场?还记得美联储2017年3月份的那次加息吗?当时它被标注为国际金融市场超级36小时的风险事件之一,殊料,美股、美债、金价、油价应声上涨;事后市场戏称——原来,这次的美联储加息是只白天鹅!

但问题在于,已步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今天,已非昔比。中美两大经济体的GDP增速更是从未如此接近过;国内外宏观形势也从未这般复杂多变,且裹挟类似供应链冲击、环保等硬约束条件,腾挪空间未必很大。过去30年间,中国在1989及1990的经济增速表现最弱,分别是4.2%、3.9%。目前会破此记录吗?另外,我们作为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均高于美国;但接下来的这一年当中,会出现某个季度的经济增速低于后者吗?

审时度势,若通胀压力暂时缓解,宏观政策需要再发力吗?已有官员建议,“三重压力”下,需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

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经济下行阶段,宏观政策能否真的放松,并激发市场活力才可能是稳增长之根本。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
长期关注宏观经济、金融货币市场、保险资管、财富管理等领域。十多年财经媒体从业经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