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数字,可包容,为障碍人群探杖问路

宋馥李2022-01-13 22:16

记者 宋馥李 城市象限的创始人茅明睿曾经是一名城市规划师,他近来做了这样一个项目:为视障人士设计制作了一个安装了GPS和雷达波装置的手杖,这个手杖可以像倒车雷达一样,收集盲人出行时的反射数据和位置数据,再将数据投射到地图上,就能知道盲人行走在盲道上时,会在哪些地方遇到障碍。

这是一个数字技术服务障碍人群的实验,其深层内涵指向了城市治理。茅明睿希望,带有雷达扫描和数据回传的盲杖,未来可以扩大生产,例如获得10万根的许可授权,采集10万名视障人士的出行数据。这样就能够准确知道这些视障人士的困境,引导城市的无障碍设施建设,让公共财政的资金精准解决视障人群出行的痛点,同时提升他们自我帮助、自我实现的获得感。

此外,针对无障碍建设的各种规范标准,城市象限团队将它们构建成了一份知识图谱,未来有了这些图谱数据库,可以和地图公司合作,构建一个类似大众点评网的系统,把对所有无障碍设施的评估都收纳进来。在地图上每一个点,将用户的无障碍评价反映出来,例如告诉用户这个地方有没有扶手,那里有没有坡道……

2022年1月11日,由腾讯和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联合主办的科技向善创新周正式拉开帷幕,其第二场专题论坛将主题设定为“信息无障碍:从城市盲道到数字包容”,将数字技术的讨论焦点,对准那些我们生活中常常能见到的障碍人群。

本文开头的案例,就来自茅明睿的分享。此外,北京红丹丹视障文化服务中心的王伟力、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总经理陈妍、OPPO 高级产品经理李思以及腾讯天籁实验室专家研究员肖玮等几位嘉宾,也分别分享了他们在用数字技术探索无障碍服务的经验。

参与分享的嘉宾们都提到:一个城市是否有包容性,无障碍设施的完善度是一个重要的观察视角。

障碍人群也须在线

在过去20年里,人们已经从生存在纯粹的物理空间变成了同时生活在物理与虚拟世界之中,人们的许多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发生了变化。那么,当数字技术快速改变我们生活时,那些有视觉和听觉障碍的人,该怎样适应变化?或者说,我们该如何让他们也拥抱数字技术?

实际上,数字技术虽然短期内让视障、听障以及认知障碍人群面对新的学习门槛,却也为他们带来了一些新的机遇,帮助他们提高信息交互,改善生活境遇。比如:用数字手段优化城市盲道,让听障人群补足听觉信息……越来越多的工作能够远程办公,也使得障碍群体有了更多的就业选择。

实际上,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与每一个人都有关系,世界银行和世卫组织2011年出版的《世界残障报告》显示:人一生中平均有约 11%的时间会处于“残障”状态。大多数人到了老年,都会或多或少遇到视觉、听觉、触觉甚至是认知和行动方面的障碍。从这一点来说,无障碍设施不止服务于那些残障人群,也关系着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在此次专题论坛上,北京红丹丹视障文化服务中心的王伟力首先介绍了他们对视障人士的服务内容。2004年,王伟力开始尝试以“视觉讲述”的方式,为盲人讲述电影;后来又创办心目图书馆,发挥志愿者的力量为盲人读书,通过把书籍变成语音的方式进一步扩展盲人“看”世界的边际。

王伟力说,视障人群的具体需求是什么,怎么用手机,怎么做饭,怎么出行,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应该提供一种常态的视觉讲述服务,把这个世界的信息传递给他们,让他们在触摸中了解世界,让他们有更丰富的心理视觉。在他们的梦里,没有鲜艳的视觉信息,但有清晰的声音、味觉,随着视觉讲述的服务越多越好,他们的梦境就会有视觉信息。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跟我们一样,欣赏这个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

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总经理陈妍分享了他们的一项研究:怎样让视障用户顺畅上网。例如,对于网络登陆的验证码问题,视障人群对此是“深恶痛绝”的,他们常常被验证码卡在登录环节:诸如“拖动滑块验证”这样的验证步骤,对视障用户来说就是非常高的门槛。很多互联网产品都有类似的情景,无法让视障用户顺畅使用。

后来,陈妍的团队想了这样一个方法——倒数等待,视障用户不再需要任何操作就能完成验证登陆,同时后台辅以工作量证明机制来识别正常用户与恶意用户,使用提高恶意用户作恶成本的方式,解决了验证码所需要的安全登录问题。

数字技术或可跨越障碍

让视障人群拥有平等的互联网体验,其实是一件充满挑战的事情,要跨越那些障碍,会接连遇到一连串的技术难关。

OPPO高级产品经理李思潼分享了面向色弱色盲用户的一个案例:过去几年,OPPO一直在探索是否能让屏幕去检测和补偿使用者对色彩感知的视觉缺陷,根据用户的色盲色弱类型,调节手机屏幕的色彩显示参数。

在启动这项研究后,一连串问题也纷至沓来,许多色弱色盲用户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类型,更无法了解其轻重程度。基于对色彩基础科学的不断研究,OPPO的研发团队在系统中内置了一种专业级视觉特征检测方案——孟塞尔色棋,帮助用户进行自助色觉检测,进而给出个性化的屏幕色彩补偿方案。目前,OPPO的色彩视觉检测技术能够为色觉障碍人群量身定制766种色彩补偿方案,通过“千人千屏”弥补他们眼中缺失的色彩。在他们的实际测试结果中,色觉障碍用户的辨色能力,也从原来的20%左右的准确率提升到了80%。

在听障领域,数字技术也能有更多的施展空间。腾讯天籁实验室专家研究员肖玮分享了他们在过去一年中对听障领域进行技术赋能的一些探索。天籁实验室的前身是腾讯多媒体实验室的音频团队,现在主要服务于腾讯会议、TRTC等产品,提供完备的音频解决方案,让用户能够听得清、听得真。

实际上,日常生活中听力障碍司空见惯。有一项统计表明:人开始发生听力障碍,到真正被确认有严重的听力问题,这个过程的平均时间大概是7年。老年人听力高频损伤概率较高,很多时候听不清是因为部分频率没法感知到;特别是一些特定的语音成份,在噪声干扰下,人们对这种声音的感知能力会下降很多。

腾讯天籁实验室去年对外公布了一个集测听、辅听和远程看护的App。用户可以用手机测试自己的听力状态。基于精准测量,可以针对每个人的听损状态,在特定的频段施加不同的辅听增益,提供个性化的辅听。经过测试,在林氏六音等测试场景,可以提升单音识别率约66%。

在生活中,听障用户最大的痛点是噪声干扰,其言语可准度比正常用户差很多,有噪声干扰就会听不清楚,腾讯天籁实验室尝试着通过“增强语音”的方式做“语音增强”,把用户听到的带噪音的语音段保留之后做噪声抑制,利用其最新的AI语音增强技术,在保留语音的前提下,有效地抑制噪声:不管是音乐干扰声也好,还是人声干扰,甚至是风的噪声,都可以有效抑制,从而让语音更清楚。

在“信息无障碍:从城市盲道到数字包容”这个主题下,线上的各位嘉宾讨论非常热烈,涌现出很多有益的启发。无论是算法、软件的改善,还是来自手机等终端的努力,信息无障碍正在让越来越多的障碍用户更好地融入数字世界。而从信息无障碍到社会无障碍的延伸,也对社会整体的包容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城市的包容性而言,城市是否对老年人友好,对障碍人士友好,都是包容性的具体体现。

在这里,数字技术是否能提升城市的包容性,而不是起到相反的作用,应该是科技向善的一个重要衡量维度。而数字技术带来的信息无障碍,不止可以帮助障碍群体在数字世界通行,亦有可能反哺他们在现实世界中的生活。

城市版主编
城市与政府事务院长
专注地方时政和区域经济,以中观视角观察中国城市。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