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群/文 “对于平安银行来说,一个重要的发力点就是聚焦中小微企业。”在12月22日的“2021中国物联网金融发展大会”上,平安集团总经理、联席CEO、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明确表示,通过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平安银行可以掌握中小微企业真实的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并且基于这些数据重构模型,使得银行运营成本大幅度降低,有效缓解了供应链情况下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利用卫星通信和物联网技术构筑天地一体的星云物联网平台已接入终端设备数量突破1100万台,落地20多个新型业务场景,支持实体经济融资发生额3000亿元。
12月29日,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负责人毛红军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截至2021年11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9.45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1000万元及以下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8.73万亿元,同比增速24.13%,比各项贷款增速高12.79个百分点。
12月27日,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以视频形式召开。会议指出,2021年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进一步提升。增加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继续落实并适当延期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数据显示,2021年11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8.9万亿元,同比增长26.4%。会议要求,2022年精准加大重点领域金融支持力度。实施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接续转换工作。持续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
近年在监管政策的指引下,银行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在具体信贷支持的过程中,银行发现,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症结之一在于此类企业多数是三无企业,即“无信用、无账本、无抵押”,在传统抵质押逻辑下,较难获得金融资源。此外,受产业链条长、跨区域业务众多、异地授信交叉、尽职调查困难、应收账款小额高频等因素影响,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这种情况该如何寻求突破?
改进传统授信模式
12月29日,渣打发布12月中国中小企业信心指数(SMEI)显示,12月SMEI由11月的52.5升至53.4,主要得益于中小企业经营现状指数较上月大幅提高1.7个百分点至54.5。预期指数和信用指数亦小幅改善。其中,12月中小企业信用环境指数由11月的51.5略升至52.0,主要得益于制造业中小企业信贷环境改善。信用指数各子指数中,“获取银行信贷”指数较上月回升1.7个百分点至57.0。现金盈余指数较上月上升1.0个百分点至53.2,表明中小企业现金流状况有所好转。然而,中小企业银行贷款成本进一步上升,较11月下降2.1个百分点至46.4。
今年三季度末,我国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为25.81万亿元,同比增长23.1%。近三年,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已连续增长实现30%以上的速度。据毛红军透露,5家大型银行前11个月增速达到37.24%,已提前完成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30%的增速目标。
“尽管近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迅速,业务覆盖广度和深度明显提升,但与实体经济需求仍有差距。”12月16日,中国银行党委委员、执行董事、副行长王纬在2021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表示,从银行的角度看,当前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一是“敢贷、愿贷、会贷、能贷”的机制有待完善。在传统模式授信下,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业务面临着信息获取难、服务成本高、规模不经济等问题,发放小微企业贷款内生动力不足。二是信用体系建设任重道远。当前各类信用数据分布在工商、税务等及第三方数据供应商中,银行准确、全面、及时获得数据的难度很大。三是银行风控模式与普惠金融要求难以匹配。当前银行的授信模式中,传统抵押贷款模式仍占有相当的比例,对中小企业发展潜力、技术能力、知识产权等“软信息”评估不足。
目前中小微企业融资主要渠道仍是银行贷款。此外,中小企业的贷款通常被用作流动性的资金周转,具有规模相对小且贷款期限较短的特点,此类贷款通常难以满足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长周期资金需求。
平安银行认为,中小微企业难以向银行提供有效的不动产或动产抵押,而银行难以长期及时获取企业生产、经营的准确信息,造成产融双方巨大的信息不对称,间接加剧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
随着国家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的调控监管政策出台越来越密集,商业银行开展中小微企业融资业务的必要性日益显现,但是,作为独立的市场经营主体,且经营行为受到国家严格监管的特殊法人机构,商业银行既要顺应监管要求,又要考虑自身发展中小微企业融资业务的成本、收益及业务模式问题。如何顺势而为,对于商业银行来讲,也是现实且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物联网则为银行数据生态的建设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平安银行公司业务总监、交易银行事业部总裁、创新委员会秘书长李跃用货车司机贷款业务举了个例子。全国有约3000万卡车司机,过去由于车辆难管控、没有抵押物、信号传输受行驶路线影响导致行为难测等因素,以往银行对这一群体不敢贷、不愿贷,但平安银行通过星云物联网平台和新型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即可为该场景下的司机客群提供贷款支持。
布局卫星物联网的背后
“很多人还是会问为什么平安银行要搞到这个赛道上去?我们还是有很多自己的理解。”李跃称,平安银行在供应链业务投入的科技人力超过1500人,科技人力和业务人力基本上超过3:1。
平安银行认为,真实的经营数据可以加深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了解,进而提供更具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因此数据生态场景的建设同样重要。而卫星发射和卫星终端的布局,即是在构建庞大的物联网络,为用户数据的收集、流通、分析、输出提供媒介。
近几年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给银行数据生态的打造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一方面,创新银行服务模式,让企业与银行的交互更便捷,并能够为银行输出各类高频的企业授权数据,帮助银行更好地了解用户。另一方面,以技术、产品的支持,同时满足了数字经济时代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需求,从而优化了企业用户的服务体验。
作为国内较早提出并践行供应链金融的银行,平安银行早在1999年就开始探索贸易融资和供应链金融服务,2013年开始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大胆突破传统抵质押模式,对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客户进行授信。伴随物联网的蓬勃兴起,2019年平安银行率先实施“星云物联计划”,融合物联网、AI、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搭建“星云物联网平台”,联合商用卫星公司于2020年12月发射金融领域第一颗物联网卫星“平安1号”,并基于此来升级和完善新型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
而在2021中国物联网金融发展大会的现场,平安银行还发布了自主研发的卫星终端产品TABE-01,宣告将推动卫星终端迈向“消费级”,即将单个成本压制在千元以内。“我们有一个很朴素的出发点,就是终端必须便宜实用,必须要做到消费级,否则就不能实现大规模推广和大批量应用。”除了便宜,TABE-01还具备低能耗、易操作的特性。
借助卫星技术和终端的布局,在没有电信运营商信号覆盖的偏远地区,平安银行可以将物联网设备采集到的数据通过卫星通信技术传输至银行后台,随后银行人员便能通过手机操作快速查看这些偏远地区的实物资产和生产经营情况。依托“物联网+卫星”技术,供应链上下游的真实经营数据得以更及时、更有效的回传,银行在掌握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数据后,便能通过智能化模型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合适的金融服务。这也是企业数据资产价值变现的真正体现和有效运用。
“整个金融行业在拥抱科技方面的动作是非常多的。”李跃称,各家银行都在技术的道路上共同前进,比如AI技术、边缘计算、5G等等,怎么才能结合整个社会产业的趋势做点事情?
在大会的现场,平安银行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携手中国信息通信、塔比星信息技术(深圳)有限公司启动“星云开放联盟计划”。除了三个成立主体,京东集团、百度、东方迈德等企业作为金融服务商、IoT及其他技术服务商等两大合作伙伴将在当中共同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金融服务解决方案,拓展更多应用场景,打造产业金融生态圈,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们认为平安银行可以和大家一起,通过物联网的手段帮助金融机构或者互联网企业,共同构建一个基于数据提供信贷支持、一个比较新的商业模式。未来我们能够提供的东西更多,物联网是基础,金融是赋能,我们共同抓住现在专精特新经济转型的机遇,实现商业模式的迭代和变现。”李跃说道。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