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赵刈)
经济观察报 社论 华纬科技董事长金雷至今记得三年多前的那个早晨。一家全球头部汽车零部件企业发来了邮件通知:他们自主研发的一款弹簧通过了其产品测试。
这个通知承载着为此付出的长时间研发努力。华纬科技是中国最大的民营工业弹簧制造企业。早在2000年,华纬科技就制造出了功能与进口产品完全相同的国产刹车弹簧,改写了中国汽车刹车弹簧必须进口的历史。而十余年后的这封邮件,意味着在这个工业制造零部件领域,中国企业实现了从模仿到创造的一跃。
正是在金雷收到邮件的那一年之后,“卡脖子”这个词进入了更多普通中国人的视野。这多少有些让人意外——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个庞大的经济体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制造门类,在以营收排名的全球500大公司榜单上,中国公司的名单越来越长,特别是在互联网应用领域,中国公司在同类企业中市值已经排到前十。我们跃跃欲试,相信超越美国只是时间问题。
只是到那一刻,我们才蓦然发现,在中国经济和企业的图谱上,我们好像忽视了什么——在以规模论英雄的语境里,它们常常被人淡忘;它们很容易被看做无名之辈,但却在特定领域拥有超强实力。它们是产业链上的“关键先生”,在供应链条上占据绝对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或者可以这样说,它们能够释放多大的能量,决定着未来的中国经济拥有怎样的图景。
按照官方的描述,它们是具有 “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企业。这一概念最早见诸官方是在2011年,十年之后的2021年7月末,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被首次提至中央政治局会议;2021年9月,北京交易所宣布设立,其核心是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服务。
从最高决策层定调到资本市场布局的全方位配套,可以预期,属于这一类企业的最好时代正在到来。
更值得在注意的是,它们中的优秀者被称为“小巨人”。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经认定了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它们是这样一种存在——从事细分市场十年以上的企业超过74%,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在97%以上,平均研发经费占营收比重超过7%,平均拥有有效专利超过50项。
我们一直很好奇,隐身于这些“小巨人”之后的创业创新者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和诞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企业家、和“92派”或者WTO一代有着怎样的区别?如果说,在他们之前,企业家的成功多是借势于改革开放的制度红利——他们不断突破旧的体制机制约束,也推动确立了新的制度体系,并成为受益者。那些“小巨人”的掌舵者正在面对一个不同的世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拥有了建构于法律之上的相对完备的规则体系,尽管改革仍是进行时,但对于企业家们来说,无论是实现从0到1还是从1到100的跨越,创新正在成为掌控未来的唯一密钥。
嘉腾机器人创始人陈洪波对我们说,没有人能靠一件产品打天下,企业家如果不持续创新,很快就面临一个问题:五年后你卖什么,你能提供什么价值?而这个问题的答案,用易点云创始人纪鹏程的话说,硬技术才是核心壁垒。
创新需要一往无前的勇气。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吴甘沙引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话回答我们:“那海岸,我们是再也回不去了,我们唯有向前。”
这个过程需要开创精神。在医疗领域深耕的天智航董事长张送根感同身受。在中国绝大多数医疗器械处于仿制阶段时,他们开创性地制定了中国首个医疗机器人的产品标准。张送根的感慨是,创新绝对不是一个企业的创新,它是一个相关集体的创新,是整个环境的创新。
当“小巨人”承载了一个国家的宏大愿景,我们想说的是,在产业链的核心关键技术上获得突破没有任何的侥幸,这是一场“持久战”。没有人敢说,在这条路上会有多少失败。在这些“小巨人”真正成长为筋骨强壮的巨人之前,他们还要经历太多的考验。
支撑开创精神和勇气的是笃定的内心。也许还会有很多企业家会像张送根那样度过“没有任何掌声,没有任何鼓励”的漫长岁月。这位年届60的企业家向我们展示的仍然是一个赶路者的形象。
更何况,当这些“小巨人”身处聚光灯下,当资金和各种资源开始向它们倾斜,它们也一定会面对更多的诱惑。我们必须看到,在那些“隐形冠军”的奖杯底座上,刻录着几代人日复一日的专注和坚持。正是这种长期主义,帮助他们穿越风口和周期,实现基业长青。
我们望向那一张张充满渴望的面孔和坚定的目光,我们不知道在漫长的赛道上,哪些人会抵达那道标志着成功的红线,但我们相信,那些始终没有放弃的企业和企业家,将共同铸就中国经济未来的底座。基于这个理由,经济观察报2021年的年终特刊选择他们作为年度主角。我们能为他们做的不多,但至少,在这个时代的路口,我们可以作为他们的见证者,为所有坚守与创新加油。
祝愿所有的奋斗者梦想成真。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