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再现重症、急症就医难:疫情封控需更人性化

梁嘉琳2021-12-23 17:20

梁嘉琳/文 12月中旬起,西安市聚集性疫情暴发。据报道,当地部分患者(不是新冠确诊患者)无法及时接受血液透析(血透)治疗,个别患者出现严重身体不适。长时间中断透析甚至可能出现心衰、心脏骤停症状,并诱发猝死。在患者组织、各家媒体的呼吁下,笔者获悉,当地有关部门已为部分患者提供医疗支持。

早在2020年初,武汉打响疫情保卫战第一枪时,部分急症患者就因为“封城”无法得到及时治疗,后来创建“新冠肺炎血透临床应急预案(试行)”予以应对。随着局部聚集性疫情在各地此起彼伏,随着“内防扩散”“动态清零”成为应对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种的不得已选择,随着西安在12月23日起对小区(村)、单位实行封闭式管理,如何兼顾部分患者的基本健康权与全体居民的公共卫生安全,成为摆在城市决策者桌上不容偏差的天平。

笔者认为,武汉、西安等区域中心城市出现“战时”状态下患者“看病难”问题,主要不归因于季节性因素(冬季疫情高发期)、总量性因素(医疗卫生资源总体不足),即便自然环境变化、加大医院建设投入,情况也不一定改善。

基于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结构性问题,我们需要为临产期、慢性肾病/恶性肿瘤治疗期和康复期、脑卒中/心肌梗死等急性发病期的就医者编制疫情防控的专项预案,并遵循信息流、决策流、服务流“三流合一”原则,实施从筛查到诊断到治疗到康复的全病程闭环管理、全需求健康保障。为此建议:

首先,在信息流层面,要深入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当地卫健委要借鉴“发热门诊地图”经验,将疫情初期、上升期、平稳期不同阶段对应不同的公共卫生应急等级,再对应到不同的对外提供服务的“医疗导航图”,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站客户端等不同媒体渠道广泛告知,便于公众选择获得可靠、便捷的医疗卫生机构。决不能让基层的“15分钟诊疗圈”在疫情期间完全停摆。

同时,在健康码赋码、核酸检测结果、疫苗接种记录的基础上更为精细划分,对新冠肺炎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以外的疑似人群(包括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时空伴随者等人群)公布各自适用的就医方案;其中,高风险人群由当地疾控机构统一管理,指派专车接送,全程闭环管理;其他患者自行就医的渠道不应被“土政策”堵死。

其次,在服务流层面,要落实健康公平性原则。新冠肺炎患者与其他疾病患者、其他应急就医者都依法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医疗保障。据媒体报道,西安市血透服务存在资源错配:一方面,多所公立医院已暂停向社会公众开放门诊服务,即便是开放给少部分定期就医患者,门诊楼透析室只能开展普通透析,无适用于重症期患者的隔离病房;另一方面,一些民营血透中心拥有富余床位,却不具备在疫情防控期间接待患者的资质,不仅被疾控中心排斥,而且就医可能得不到医保报销。因此,2022年,实施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提升工程时,各地要注重对公立、民营医院一碗水端平,推进床位共享、医护共享、患者共享,形成能力共建、业务协同的专科医联体,让民营医院面对各类突发疫情同样“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最后,在决策流层面,要权衡疫情防控、民生保障、产业发展三大政策目标。固然,疫情防控是当下西安等地压倒一切的任务,但并非当地政府的唯一政策目标。

在民生保障方面,从政治伦理、司法伦理视角看,重症慢病的复诊需求、急症的急诊需求同样人命关天,同样值得决策者的重视与守护。在产业方面,以血透产业链为例,尿毒症患者血透治疗具有刚需且高频的特征,未来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700亿元,国产血透设备替代进口设备将成为主流,民营独立血透中心盈利水平低于其他专科,不能因防疫导致社会办医“关门大吉”或先进设备“晒太阳”。

因此,地方政府对公共卫生应急措施的健康影响评估应兼顾新冠患者、非新冠患者,纪检监察部门的督查巡视应同等查处“疫情防控不力”“经济社会恢复不力”,从而让指挥棒引向更为科学、更可持续的防疫决策。

(作者为价值医疗顾问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卫平对此文有指导)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
价值医疗、健康治理研究者,价值医疗顾问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健康国策2050”学术平台总编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客座导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