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静 12月21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围绕“双减”工作情况时,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表示,经过各方不懈努力,校外培训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学科类培训大幅压减,目前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3.8%,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4.1%。留下的培训机构一部分转为非营利性机构,实行政府指导价,为人民群众提供公益服务;不适合转非的将被进一步注销。
今年7月,两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内容重点围绕减轻学生校内课业负担;减少校外培训负担。在此文件中也对校外培训机构“营改非”、上市融资、以及培训时间时常提出多项限制要求。
教育部教育督导局一级巡视员胡延品透露,为推动“双减”政策落地,教育部将“双减”列为2021年教育督导“一号工程”,在部署各地把“双减”纳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实行常态化督导。从9月份起,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的名义,每两周对“双减”主要指标进度排名后10位的省份进行通报,督促进展慢的省份加大力度,确保工作能够实现阶段性目标。
同时开展专项督办。针对校外培训机构“退费难”和劳动用工风险排查不全问题,教育部对10各省市开展了专项督办。要求10个省市全面排查、完善调度机制、加强督导检查,看住重点机构、管住重点账户。对8个“双减”国家试点进展慢的省市,印发督办通知,督促8省市进一步增强试点责任意识,加快推进“营转非”和培训预收费监管工作,起到试点地区应有的示范带头作用。
此外,教育部官网还设立了“曝光台”,对典型问题公开曝光。设立举报平台,在“微言教育”“中国教育督导”微信公众号和“中国教育发布”客户端开设举报专栏,接受群众实名举报。对8月份的8000条有效举报线索,教育部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的名义,印发督办通知,要求相关省份逐项核查,目前已经办结70%。
胡延品表示,从举报平台数据看,11月份共收到的举报线索4280条,数量大幅下降,印证了“双减”工作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
落实双减政策的同时,教育部也在不断强化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双肩以来学校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有效控制。各地各校普遍制定了比较完善的作业管理办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占比,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课后服务上也基本实现全覆盖。各地各校“一校一案”制订了课后服务实施方案,普遍开展了课后服务。在时间上,基本上实现了“5+2”的全覆盖,保证课后服务的结束时间能够和当地正常的下班时间相衔接,便于家长来接孩子。”
吕玉刚强调,教育观念正在发生积极转变。“双减”工作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校长教师、家长、社会教育观念的转变。下一步要继续推动“双减”落实继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高里走,扎实推进学校减负提质工作再上新水平。
具体而言,一是作业管理再强化。在“压总量、控时间”基本到位的基础上,要注重“调结构、提质量”,进一步完善作业设计指南,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不断提高作业设计水平,切实增强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是课后服务再提升。在“全覆盖、广参与”基本实现的基础上,要更加重视“强保障、上水平”,确保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到位,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统筹利用科普、文化、体育等方面的社会资源,进一步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三是课堂教学再提质。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把教学工作始终作为核心工作去抓,认真完善分学科教学指南,健全教学管理的长效机制,严格执行教学基本规程,强化教师备课和校本教研,精准分析教情学情,加强学业质量监测,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是赋能教师再发力。要把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作为学校减负提质的关键,通过培训、教研、信息化等途径给教师赋能,切实提高教师育德、课堂教学、作业与考试命题设计、实验教学指导、课后服务和家庭教育指导等方面的能力。
五是均衡发展再提速。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认真做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创建工作,树立更加科学的教育理念,实现更加全面的标准化建设,打造更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为到2035年全面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吕玉刚也强调,各地各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多层次、立体化、系列化地做好宣传引导工作,使“双减”工作的理念、政策、成效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进一步形成支持“双减”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