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坡/文 因为赵德馨教授执意要为知识创造者挽回公道,知网又一次成为众矢之的,“天下苦知网久矣”的呼声再次响彻网络。这一次,结局会不一样吗?
2021年12月8日“知网擅录九旬教授论文”冲上微博热搜。截至12月12日,“知网年收入12亿”“知网回应侵权事件”等有关知网侵权事件连上5次热搜,知网如何向原创者支付稿费、论文授权流程是否合法、是否存在垄断等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12月10日,知网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关于“赵德馨教授起诉中国知网获赔”相关问题的说明》。
知网的回应被认为是避重就轻。所谓“认真分析著作权授权链各环节的工作不足和瑕疵漏洞,虚心听取法律界专家、学者和出版机构的意见与建议,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与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单位一道正视问题、解决问题”,远不能洗刷其由来已久的“知识垄断网”的恶名。
来去匆匆的舆论浪花只有准确命中靶心,才能避免沦为徒劳的哀嚎。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孙晋表示,中国知网是否涉嫌垄断,需反垄断执法机构或司法机关进行深入调查核实后作出专业判定,反垄断执法部门要对该社会热点事件给予回应。希望有关部门尽快启动对知网的调查。
公众尤其是学术界对知网的不满,直观来看,是因这家公司未表现出与其自身能力相匹配的社会责任感。很多人指出,知网在成立发展之初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和高校、科研机构的襄助,不应该在坐大之后“吃相难看”。但指望一家曾因肆意涨价与多家高校闹掰的公司主动洗心革面,吐出嘴里的肥肉,无异于与虎谋皮。
从深层分析,公众对知网的吐槽声浪,更反映了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痛点——中国缺乏开放、便捷、亲民的国民级知识平台。
当你想要正儿八经地研究一些问题,而不满足于百度百科或者泥沙俱下的自媒体文章提供的廉价答案时,很容易撞到“知识之墙”。答案就在一些论文里,这些论文就在知网之类的数据库里,但你就是没有办法获得它们,除非你完全不差钱。就拿知网来说,一般来说,常规文献的下载费用是0.5元/页,硕士论文是15元/本,博士论文是25元/本。这对业余研究者来说,完全是难以承受的高价。即便对职业写作者来讲,以中国目前的稿酬水平,多查几篇论文可能就把稿费搭进去了。
以知网为代表的数据库,相当于整个内容产业的蓄水池和上游供应商,但是它们的运作模式却极度不利于知识生产与传播。当人们发现为知网的繁荣添砖加瓦的教授学者们都没有得到起码的尊重时,更有理由怀疑知网眼中只有利益而没有知识。
曾有全国政协代表提案,希望知网纳入政府采购,用户免费使用。这笔账不难算,知网每年不过是几亿元级别的生意,它对知识生产、科技创新的阻碍却远远不止于此。中国公众已经表现出对严肃知识的渴望,这份求知的热情不该受到任何利益群体的阻碍。这几天,一则呼吁“中国国家图书馆把中华古籍数据库给免费开放了”的消息在微博上转发过万,一派欢欣鼓舞。求知不再是小众的事。
当我们呼吁知网要表现出道德良心的时候,不要忘了,知网的傲慢源于我们没有更好的选择。打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从打破“知识垄断网”开始。人们吐槽的是知网,呼唤的是“人人可用”的基础设施型知识平台。这个要求并不高,我们要让全社会的财富为全社会共享,并让知识创造者获得应有的物质与精神回报。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