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叶心冉 身处上海嘉定区江桥镇、现已规划为北虹桥片区中的企业,与这片土地的结缘,也许在一开始并没有过多情节。但当中的故事,随着时间推进,正一页一页记录着这片土地以及成长于其中的企业的变迁与发展。
彼此见证
从2006年到2021年,上海康德莱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康德莱医械”,01501.HK),就是这片土壤里生长出的“果实”。
2006年,康德莱医械在嘉定区江桥镇成立。此后,康德莱医械与“大虹桥”的成长轨迹不断交错着。也是在2006年,上海市确定在虹桥机场西侧建设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意将虹桥新航站楼、京沪高速轨道交通、长三角高速城际线以及城市公交系统有机结合起来。
2006年到2010年,是康德莱医械发展的初创期。2009年,公司实现盈亏平衡。同一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依托交通枢纽打造虹桥商务区。2010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了虹桥商务区作为“面向长三角、服务全国的高端商务中心”的功能定位。
2018年,康德莱医械步入发展的快车道,营收较2016年翻了一番。2019年11月8日,康德莱医械正式在香港主办挂牌上市,成为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事件。也是在这一年,康德莱医械所在的嘉定区江桥镇,被正式纳入到“大虹桥”之中。2021年,“大虹桥”迎来了更为重磅的托底政策,《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到2035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将全面建成。
康德莱医械副总经理王彩亮向记者介绍,虽然“大虹桥”不是行政区划的概念,但通过多次的升级和扩充,它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加之虹桥交通枢纽身处其中,辐射效应也愈加强大。“这是一个连接世界各地的枢纽型位置,这个地方会有利于公司树立国际化的品牌形象。”王彩亮说。
落户北虹桥的重塑集团,同样在这片土地上实现了腾飞式发展。
2015年,来到北虹桥的重塑集团,是一个仅有10人的创业团队,到如今已逐渐成长为团队规模近600人的全球化燃料电池技术提供商。其中一些标志性的创新成果,便是在这片土地上诞生的。
重塑集团方面介绍表示,自落户北虹桥至今,重塑集团逐步建立起集燃料电池系统、核心零部件、工程应用开发服务三位一体的研发体系,掌握了燃料电池系统设计、仿真、控制、集成以及安全性等核心技术能力。公司与同济大学、北理工等院校机构以及国内外一线整车公司组建了产学研联盟,在政府的支持下,攻关长寿命商用车燃料电池系统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离心空压机等重大项目。
重塑集团方面强调指出,上海是中国氢能产业发展的先行者,嘉定区则在此过程中起着领头和推动作用,不仅率先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配套,还为区域内相关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提供很大支持。
提供创新的养分
土壤提供的滋养愈加充分,王彩亮特别感受到的是,在这片区域内,平台型企业越来越受到关注。2019年末,由康德莱医械作为运营主体的“虹桥国际创新医疗器械产业园”正式授牌。
为何康德莱医械能够成为运营主体?这来自于在十多年发展过程中,康德莱医械逐渐摸索出了适合自身以及惠及行业的平台型发展模式:创新医疗器械孵化转化模式。
截至目前,康德莱医械已经孵化了12家子公司。前不久的11月份,康德莱医械旗下的子公司研制的新型球扩式主动脉瓣膜(TAVR)产品,被成功应用于一位88岁单纯性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的瓣膜置换手术。据悉,这是全球首例的临床植入。
康德莱医械打造的平台集合了多方位的资源,从研发支持到产品注册再到制造体系以及市场资源的配套,意在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一些原创性的产品,在一开始可能只是临床医生的一个想法、一个创意,我们主要是把他们的这些想法通过制造能力转化出来。”王彩亮说。“我们摸索出了一套双轮驱动的模式。”王彩亮介绍,康德莱医械打造多个开放性平台,供初创型公司共享,包括临床试验服务(CRO)、公共检测中心、公共灭菌中心等。
这是其一,其二的驱动是投资基金。王彩亮介绍,公司成立了两大投资基金,专注于创新医疗器械初创型企业的投资。“通过产业加资本两种资源的结合,利用双轮驱动效应推动平台往前走。”王彩亮说。
在搭建本身业务增长飞轮的时候,成长于北虹桥土壤中的康德莱医械,也在同时受益北虹桥提供的助力。“在土地资源的配置上,北虹桥给予了像我们这样的平台型企业一定的支持。”王彩亮说。2019年,嘉定区江桥镇将康德莱医械公司旁20余亩的用地转让于公司。王彩亮透露,公司在这块用地上规划了两大研发功能楼,建筑面积达52000平方米,功能楼将主要承担研发、生产、办公等职能。目前项目正在开工建设,预计明年下半年可以投入使用。
再者,是北虹桥有意打造“生物医药”这张新名片所释放出的明确信号。比如嘉定区今年9月出台的《关于加快北虹桥商务区产业集聚的若干意见》中提到,要加快推进医疗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其中表示,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给予最高200万元的奖励;培育技术服务平台,按合同金额的10%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 今年《嘉定区促进高性能医疗设备及精准医疗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实施细则》也已正式发布。
王彩亮表示,公司一些创新医疗器械产品获得注册证之后,都会获得相应的补贴,“北虹桥在逐步打造适合生物医药发展的良好生态。”
另外,在人才吸引、人才保障方面,亦有政策福利切实为企业解决了困难。重塑集团方面表示,尤其是在创新创业人才奖励、购房补贴、租房补贴、海外工程师引进补贴以及落户等各方面,政策上给予了诸多支持,帮助重塑集团引进更多高层次人才。
王彩亮则举例讲述,之前公司的员工住宿问题确实比较突出。后来,根据嘉定区相关政策的指引,公司获批能够将符合条件的工业厂房改造成合法合规的人才公寓,极大解决了研发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就近住房问题。
更大范围的开放
除了面向长三角一体化的开放,国际范围内的开放,也是“大虹桥”剑指的方向。
首先,在长三角一体化方面,政策对资源的不断盘活为企业发展提供源头活水,比如医疗器械方面的政策松绑。2019年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允许长三角区域内的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人委托长三角区域内的生产企业生产产品。2021年6月1日起,注册人制度已在全国范围全面实施。
而在此之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规定注册人须自己设厂生产产品,如要委托生产,双方必须同时具备该医疗器械注册证和生产许可证。王彩亮认为这样能够把地方性的综合优势发挥出来,对于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非常大的利好。
重塑集团同样感受到长三角一体化对于公司业务的助力。重塑集团方面指出,北虹桥是长三角通往上海腹地的必经之路,优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承载地。这有助于重塑集团在区域内协同多方产业伙伴,以公路运输业态为切入,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运营,服务区域内电商、生鲜,大众物流、公共交通等各类商业化场景。
依托“大虹桥”这一平台,企业的目标也正在向更大范围的开放迈进。
重塑集团方面表示,未来集团将依托虹桥商务区打造的国际开放枢纽、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和国际化中央商务区,进一步加速公司的全球业务布局。此前,重塑集团研发生产中心项目落地北虹桥。作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三个一批”集中签约的40个重大项目之一,该研发生产中心项目投资6亿元,占地面积36亩。据介绍,该研发中心未来将集燃料电池电堆研发生产、动力系统集成设计、整车集成和试制调试为一体,成为我国“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燃料电池分中心”的依托研发基地。
康德莱医械方面,其运营的虹桥国际创新医疗器械产业园,目前已集聚7家介/植入类医疗器械生产型企业,以及数家上下游企业,产品研发管线涵盖心内、外周、神经、骨科、泌尿五大领域。康德莱医械方面表示,公司将充分发挥资源集聚效应,全力打造国际领先的创新医疗器械孵化与转化平台。
前不久,北虹桥提出了“开放北虹桥,创新领航地”的全新战略目标,指向建设创新经济集聚区、建设中央商务配套区以及建设高品质国际化社区三大方面。北虹桥正在与成长于其中的企业一道共谱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