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没有裁员潮

陈白2021-12-09 15:36

陈白/文 风口浪尖的互联网行业,似乎开始迎来裁员潮。

最新近的一则消息是,有媒体报道快手将裁员30%,国际业务裁员30%已经开始,其他业务线裁员情况大致相当。不久前有媒体报道,从12月1日开始爱奇艺进行一轮大规模裁员。不仅如此,在此之前,字节跳动、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第一梯队也传出了裁员消息。

以往这个时候更多的是关于大厂年终奖创新高的消息,但今年,裁员的消息接踵而来,加之各个“大厂”刚刚披露的财报都不算好看,一时间,互联网行业也要凉了的声音出现。

即将过去的2021,确实是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历史上极为不平凡的一年。许多人还记得,2020年底,一篇名为《互联网巨头正在抢夺菜贩们的生计》文章广为流传,文章直指互联网公司当时正在密集落子的社区电商业务。

到今天来看,那应该也是互联网产业掀起的最后一轮风口。随着日历翻至2021年,针对“资本无序扩张”的问题,一系列雷霆举措不断落地。相对应的是,狂飙突进、野蛮生长多年的互联网产业也逐渐进入冷静期。

但我们需要看到,反垄断监管政策的落地,某种程度上来说只是互联网产业一系列失序发展导致的结果而非原因。问题的种子早已经埋下——当我们经历了以到处堆放的废弃共享单车处置难题为代表的共享经济泡沫之后,如何在更大的视野里重新理解互联网创新的边界,是更需要考虑的问题。

此外,市场的因素同样重要。正如“双十一”的成交量不可能永远以天文数字上升,在经历了将近20年的指数级增长之后,中国互联网产业的流量和模式红利事实上已经见顶。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网民规模为9.8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0.4%,也就是说,继续高速增长的空间已经抵达天花板。

互联网公司的裁员,就需要放在这样的语境下理解。

从业务层面来看,以打造生态为目标和商业模式的互联网平台,其基因里就要求企业掌握数字时代的所有入口。这也就意味着需要极大规模的投入和覆盖——其中很多投入基本就是同质化的恶性竞争。这对外造成的是社会资源的浪费,在公司内部,就体现为人员的冗余。

从公司内部的管理模式上来看,赛马模式一定程度上被广泛推行。这种机制直接意味着,一旦项目完结就一定会有一方出局。如果仔细回看历年年终的商业新闻,会发现,互联网公司裁员几乎每年都在发生。

此外还有一个不可否认的因素,当中国的互联网公司逐渐从“小而美”的创新者转变成为举足轻重的巨头,与之伴生的是同样困扰着其他大型公司的问题:大公司病。对于大公司病,一个残酷但可能有效的方式就是裁员。

但不可否认,互联网公司也确实经历着“史上最难”的年末。外部环境的变化正在加速倒逼互联网公司的转型,能否真正割舍此前一直路径依赖的流量红利、真正把企业的经营和模式转向需要长期投入的科技研发创新上,对中国互联网公司来说,将会是极为巨大的考验——这需要的不仅仅是企业家的魄力和决心,更是整个公司的机制和管理能力的长期压力测试。

对这种艰难的估计,也体现在了市场预期上。有机构统计了过去一年的以阿里、腾讯、京东、百度等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市值变化,发现他们无一例外地出现了下跌。

也正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互联网公司正在经历的并非裁员潮,而是通往转型的道路。但对于求职者来说,这也是互联网光环的祛魅时刻——当潮水退去,哪有什么大厂光环,职场真正的底牌还是个人综合素质,这是核心竞争力。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
经济观察报商业评论主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