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诗琪/文 11月28日,高视医疗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IPO申请,摩根士丹利和海通国际为联席保荐人。
又一家眼科公司计划上市,今年可以说是眼科类公司IPO密集爆发的一年。港股市场上,朝聚眼科、兆科眼科、鹰瞳科技等相继登陆。A股市场上,华厦眼科已成功过会,何氏眼科、普瑞眼科也结束了深交所的问询,等待过会后上市。
不过高视医疗的角色相对特殊,在招股书中,它对自己的定位为眼科医疗器械全线解决方案提供商。从具体业务上看,它的模式不同于欧普康视、爱博医疗等眼科器械类公司,它更接近于“中间商”。
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0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高视医疗在经销产品上获得的收入分别为8.35亿元、9.8亿元、7.75亿元及3.49亿元,分别占总销售产品收入的99.3%、98.9%、94.8%及70.9%。
这跟它的基因有关。1998年成立那年,就拿下了海德堡眼底成像系统的独家经销商权益。之后近20年时间里,高视医疗都是以经销商的身份出现,其主要模式是向上游合作伙伴采购眼科医疗器械,转售给其管理的经销商,从中间赚取差价,并不直接面对终端客户或者患者。直到2017年,它通过收购高视雷蒙,才开始生产自研产品。
从财务数据上看,在自研产品上投入资源很大程度源自于“中间商赚差价”的路子不太好走了。高视医疗近几年营收几乎就是在原地踏步,还一度出现了亏损的情况。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0年,高视医疗收入分别约为9.26亿元、11.06亿元和9.62亿,收入并没有本质的提升。
且对应的净利润分别是-3860.6万元、-3803.6万元和9853.8万元,2021年上半年再次转亏-3458.5万元。不过之后,高视医疗公布了调整后的利润数据,报告期各期内均转为盈利。
但与此同时,眼科成了一条黄金赛道,先是跑出被称为“眼茅”的千亿龙头爱尔眼科,再是风险投资开始杀入。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年内就有超20家公司先后获得融资或被收购。包括Mingsight、悦清再生、博视医疗、艾康特、智德检验、维眸生物、极目生物、纽福斯等,知名风投机构红杉中国、淡马锡、礼来亚洲基金、启明创投都成了背后的操盘者。
整个眼科器械市场规模也是在飞速增长,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4年到2019年,我国眼科器械市场规模自111亿元增长至约 267亿元,行业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9.2%,是海外市场增速的6倍多。
高视医疗并没有对外过多公布为何要转换身份,开始卖自有产品,但显而易见的行业表现是,几家头部增速迅猛的公司都是自有产品。
2020年起,高视医疗在自有产品上明显下了重注。先是以350万欧元收购了合作了20多年的代理品牌罗兰80%的股权,把自有产品组合扩大到了高科技眼科诊断系统。2021年,又玩了一把大的,以1.71亿欧元收购了2017年开始独家代理的人工晶体耗材品牌泰靓100%的股权。两年两笔收购花了超过12亿元,以调整后的净利润计算,高视医疗付出了近十年的利润。
这两家公司中,泰靓的收购尤为重要。一方面是交易金额巨大,另一方面是泰靓的主要业务——人工晶体可能是高视医疗押宝的关键。
这点在高视医疗的业务中也有所体现,如果将其销售产品分拆,可以分为眼科治疗设备和眼科耗材两块,其中人工晶体是眼科耗材的核心产品。过去三年眼科治疗设备的销售额占比是在逐步下降的,从2018年的80.9%下降至2021年上半年53.9%。而眼科耗材却是逐年上升,由10.5%上升至2021年上半年的31.2%。
且高视医疗还在招股书中特意提到,眼科耗材收入的上升导致了毛利由2018年的3.78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4.36亿元,预期将继续专注利润率较高的眼科医疗耗材。
但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晶体耗材已经被纳入多个省级带量采购中。就在11月12日,天津市医保局发布通知指出,制定京津冀“3+N”联盟人工晶体类医用耗材带量联动采购和使用工作方案。这次带量采购比去年的9省联合规模更大。在去年的带量采购中,,共有19家企业44种产品中选,人工晶体平均降幅为53.72%,最高降幅达84.21%。
对于高视医疗来说,摆在面前的情况也很清楚了,过去20年的中间商赚差价可能会越来越不好干,靠者中间商优势通过收购转型自研,但押重注的人工晶体已经进入集采体系,能不能给他趟出一条路子来还无法下结论,经观大健康将持续关注这家老牌经销商的转型之路。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