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子女与老人就近居住,该如何落实?

刘远举2021-11-26 15:41

刘远举/文 11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发布。《意见》表示,将研究制定住房等支持政策,完善阶梯电价、水价、气价政策,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履行赡养义务、承担照料责任。

在中国快速进入老龄社会的当下,中国的抚养比也迅速上升。根据中国发展基金会发布报告预测,到2022年左右,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4%,由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社会。到2050年中国将有近5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这种情况下,子女照顾老人就是一个必然需要面对的问题。

鼓励老年人与子女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老人有子女照顾,情感上有更多满足,社会功能的衰退更慢,这些都会极大提升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子女和老人居住在一个屋檐下,本是常态、常理。即便考虑到现代人的独立性更强,共同居住在同一个城市也本应是常态。真正“反常”的因素是城市化带来的人口迁徙。年轻人从农村、小城市,到大城市学习、工作、生活,并把家安在大城市。

那么,这个政策可以有两种方向。一个方向是老人不动,中年人离开大城市,回到家乡,与老人同住。这个方向所需的政策扶持力度较小。中年人带着子女从大城市向小城市迁徙并不困难。这种迁徙,对个体而言,属于自主选择,但从整体上看,不符合家庭的行为规律,也不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人类乃至生物的繁衍生息,都是资源向下一代倾斜的,要求子女家庭为了老人牺牲自己的事业,孙辈的学业回老家,不现实。

另一个方向是老人从老家迁移到子女所在城市。这符合家庭为了子女发展的行为模式,也符合人口聚集的规律。所以,鼓励老人与子女就近居住,应该是鼓励老人搬到城里,搬到大城市。

但是,在大城市生活并不容易,这就涉及到较多的需要政策支持的地方。

首先是医保政策。老人的一大需求就是医疗,可以说医保是老人迁移的前提条件。现在虽然有了跨省医保,但还不够方便、覆盖面也有待提升。

其次是住房政策。在不考虑房价的情况下,与老人同住对户型会有新的要求。最极端的情况,两边四个老人,再加上3个孩子,中间是中年夫妻,一共9个人,这就需要很大的房子。而且,不仅仅是面积上,更对户型上提出了新的要求。老人的活动、多个子女的活动场所,都要求低容积率的住宅,甚至别墅。即便没有那么极端,一对夫妻,两个老人,两个孩子,六口之家的住房需求与三口之家,无论是户型需求、还是面积需求,都是截然不同的。这背后就涉及到土地政策、住房容积率政策、阶梯水电气价格政策的配套。住房政策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是将来的房地产税政策,要考虑将老人居住的需求,作为免税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在居住政策上,长期存在一种迷思,即土地用于居住了,就是被消耗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土地只要不流失、不沙化,是可以回填的,居住土地并不意味着浪费土地。

当然,就近居住未必一定是一起住。就近居住与集约化、规模化养老并不矛盾,与国家福利政策支持,也就是所谓的“国家来养老”也不矛盾。即便国家来养老,住在子女所在城市的养老院对老人来说,也是生活质量的极大改善。这就需要多兴建养老设施,并在顶层设计上使各地财政的养老补贴,能够随老人迁移。 

无论如何,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是一件好事,但其落实还需要在土地供应、住房政策、容积率政策、医保跨省政策、房地产税政策等方面进行支持。在这个过程中,舆论的讨论也非常重要。作为一个出发点好的善政,应该得到公共舆论的积极回应与沟通。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的研究员)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
上海金融与法律的研究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