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巨人 | 踏歌智行创始人余贵珍:创业如同求解方程式 终极目标是让中国矿山无人化改造变成现实

钱玉娟2021-11-19 18:46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钱玉娟 对于“企业家”这个称谓,余贵珍始终觉得与之有差距,他更愿意称自己是名创业者。

作为北京踏歌智行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余贵珍还有另外一重身份——高校教师。

从学生年代到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教,“我一直围绕无人驾驶车辆控制方面加以研究”,如今的余贵珍,日常除了协调、布置踏歌智行的管理工作,“一天三四个会要开”,他还坚守在那方二尺讲台上。

“每年仍然会为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上80多个课时。”与其他教授不同的是,余贵珍在讲解无人驾驶技术,指导学生进行基础算法研究的过程中,会将踏歌智行深入矿区展开的无人驾驶技术产业化实践案例,恰如其分地与学、研相结合,反哺教学。

在专注矿用车无人驾驶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无人矿山整体工程化解决方案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踏歌智行不只是为中国矿山无人化改造推开了一扇门,这家创立仅5年多的科技企业,也因服务于国家“新基建”和智慧矿山的发展战略,荣登专精特新小巨人榜单。

荣誉加身,回看曾经走过的路,余贵珍将其创业经历比作“求解方程式的过程”。

教授创业

5年前,无人驾驶成为外部市场的一个风口,彼时,余贵珍审视自己的专业所长和研究方向,萌生了创业的想法。

2016年10月,北京踏歌智行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余贵珍一方面带领着学校的年轻老师、博士生以基础算法研究为主,他还外聘了不少资深的产品研发人员。

实际上,早在团队搭建前,余贵珍就对技术应用的场景做了定位,“一开始落在物流园区的无人驾驶场景”。据他回忆,创业伊始的大半年时间里,踏歌智行都是和东风汽车的生产线物流园区合作,主要是提供车架、底盘等无人运输。

等到2017年四五月份时,矿区这一落地场景开始进入到了踏歌智行团队的视野。“园区内做无人运输可能没有痛点,既招得到人,也不会像矿区那样粉尘大。”余贵珍觉得,矿区场景环境恶劣,人力投入不仅大且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这种认知并非关联想象,“光说是不行的”,为了更懂矿以及有充分的数据支撑,余贵珍用了两个多月时间,去到国内20多个露天矿调研,与矿主、矿长以及运输车队司机等人员深入交流后,他形成了一个报告。

首先具化了矿区客户的安全痛点,运输车24小时运行过程中,事故多发,这又是监管部门严控的红线。下到矿里后,余贵珍才发现,几乎看不到年轻人,矿里的司机多是50岁以上,“不可持续”,他了解到,很多司机在矿里工作三年以上,尘肺病、胃下垂或腰间盘突出是常见病。

除了作业环境恶劣,矿区封闭的场景,点对点的固定路线,以及运货不运人等特点,也让余贵珍意识到,无人驾驶技术应用的产出落地会更为可控。

为了证明矿区机器替代人带来的价值更高,余贵珍翻看了不少像澳洲铜金矿无人驾驶地下采矿作业的材料和视频,“那时国外已经运行七八年了。”他将国内外矿区的发展现状加以对比。

“拿数据说话”,让作为创始人的余贵珍,更果断拍板,踏歌智行切换场景定位。不过,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他将时间点拉回到最终拍板前,据其介绍,在“两条腿走路”与“砍掉物流园区项目,专注进入露天矿区”的选择上,团队内部进行了长达数月的讨论。

“我们要做好准备,半年甚至一年没有任何收入。”余贵珍理解内部讨论中的波动,甚至冲突,也就是2017年10月,一个懂矿的产业基金看准了踏歌智行,随后一笔2000万元的融资注入,让踏歌智行有了相对充沛的资金去做研发投入,余贵珍才作出选择,“场景定位从园区转向了矿区”。

上述过程被余贵珍视为创业求解的第一阶段,自那之后的2018年一年时间里,记者注意到,踏歌智行没有任何融资动作,余贵珍忆起当时,“团队将全部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产品研发上”,专注让其跑出了中国第一个矿区无人驾驶的案例。

一起冒险

说到踏歌智行在无人驾驶与矿区结合的场景落地中的收获,“我们创立了很多个中国第一。”余贵珍不胜枚举,第一台宽体车、第一台矿卡、第一个全矿的无人驾驶、第一个5G矿区的无人驾驶……

从零突破,余贵珍与踏歌智行走得并不容易。

对于初始合作伙伴,踏歌智行以标准化的国企类型的矿区企业为标的,但余贵珍以第一台矿卡为例,“一台矿卡需要支出2000万元人民币。”他要说服传统的国企购买这样一台车,供踏歌智行去做实验,验证技术应用的可行性,“困难很大”。

面对这样一笔巨额支出,企业方面作出带有一定风险的决定并不容易,余贵珍这一路也经历了许多曲折。直到向包钢集团领导层推介后,踏歌智行才终于迎来商业化的机遇。

包钢集团的白云鄂博铁矿闻名世界,可矿上常有大车事故发生的风险问题,让该企业“希望有人来帮助解决无人化的问题。”痛点需求,加之企业的创新想法,包钢集团斥资购入一台矿卡,让踏歌智行去试一试。

“看能不能跑起来。”余贵珍透露,彼时包钢集团以为需要半年甚至一年的“试错”时间,并没有想到踏歌智行仅用时一个多月,就完成了对试验矿车的单车无人化改造,“矿车不但跑了起来,还能拉货。”

超乎客户想象,矿区的效率与安全性都有提升,这都得益于踏歌智行团队深入矿中,夜以继日对场景难题的攻坚。基于这次合作尝试,既让踏歌智行的矿区无人驾驶技术应用终于落了地,包钢白云鄂博铁矿的无人化改造,也一举成为了中国露天矿无人运输的标杆,广为媒体报道。

回忆当时,余贵珍记得,很多谋求无人化变革的矿企,会到包钢白云鄂博铁矿观摩,而身在矿区的他,至少一个星期要接待几波前来视察的矿企高层,“这一市场多是大型客户,他们一定是眼见为实,这样才会相信可以在自己的矿区落地推广。”

基于样板项目的口碑效应,越来越多的矿区开始立项,让踏歌智行成为中国矿区无人化的赋能者。不过,矿区智能化改革的星星之火点燃,还是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在2020年3月发布的《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政策红利下,不只是大型国资背景的矿企,还有陕西、贵州等地方的矿区企业们因势而动,纷纷围绕矿区智能化改革相关意见展开设计、规划。

如此一来,余贵珍并不避讳谈及,踏歌智行所在的赛道也变得拥挤起来。尽管树立过标杆,他口中从未将踏歌智行与领头羊或排头兵划等号。“我们就是浪潮中的一分子”,他认为产业协作大于竞争冲突,特别是在单车智能化之后,如何能让矿卡编组运行,甚至到全矿运行,不仅是无人驾驶到无人运输需求的升级,背后所依赖的方面,“光靠无人驾驶搞不定”,逐步要企业上升至平台逻辑。

像中国第一个5G露天矿无人技术的落地,就是踏歌智行联合华为一起实现的。“多车协同、车厂配合、多点调度”,余贵珍认为,未来中国矿区无人化升级建设,不只要求相关团队在研发上加大投入,在交互、通讯等各个维度都会提出新要求。

资本宠儿

在没有人尝试数字化改造的矿区,余贵珍带着团队扎了进去。踏歌智行创立5年多,目前已经拥有了国内最大的无人驾驶运营车队。据介绍,“一台矿卡的轮子直径在三米”,很多人觉得如此“重器”和余贵珍的教授身份不匹配。

正因如此,创业早期“找钱”,也是余贵珍要解决的一道难题。

“大部分投资人并不了解矿区的无人驾驶。”尽管公共道路上的无人驾驶车辆在增多,但矿区市场究竟有多大,鲜少有投资人能想象得到,在余贵珍看来,“不进矿真不知道。”

不但缺乏关注踏歌智行所在赛道的投资人,资方视角下,还对非“矿圈”出身的余贵珍提出了质疑,“我在矿区方面的资源少,他们觉得这个领域不适合教授创业。”余贵珍表示理解,毕竟踏歌智行在当时并没有拿得出来的产品,“大家看不到”;加之当时已经有不少教授创业失败的投资案例发生,“他们更加觉得教授固执,一直是做科研的思维,跟产品和管理思维不一样。”

要从专业研究的领域跨进产业化领域,中间的难度不言而喻。余贵珍曾被投资人建议,“你是不是请个职业经理人来负责管理工作。”他告诉记者,自己从来没有放弃过要找个合适的经理人,来领舵踏歌智行的想法,可这同样不是一件易事。

“不合适的话,很可能会带来更大的矛盾,不确定性风险会更大。”余贵珍觉得,人选可遇不可求,至少立足当前,踏歌智行的整体发展还没出现大的偏差,“我们一直在正确的道路上,朝着目标前进。”

采访过程中,余贵珍说他从未停止学习,在看了大量有关企业人员管理、研发的类型书籍后,他还为了更好地满足矿区客户的业务需求,补充浏览了不少To B类型的营销书籍,“提高自己,尽量不要成为企业的后腿。”

一直在无人驾驶和高级辅助驾驶领域布局投资的盈科投资,在今年的投资目标缩小到了矿山无人驾驶领域,经过对比筛选,盈科投资创始人于光大在一众头部企业中发现了踏歌智行。经人引荐后,于光大便开始预约与余贵珍的会面沟通。

由于余贵珍会参与到矿山无人驾驶的研发与设计一线,趁他短暂回京,于光大抓住机会,及时进京与之面谈,“一个多月,才终于见上面。”一番交流,于光大发现,余贵珍人很谦虚儒雅,“话不多,却直来直去。”

直截了当的余贵珍,从发问到表态,于光大也清楚,“他希望真正懂无人驾驶、懂矿区产业,并有一定行业基础的投资机构参与投资。”而在产业中有所深耕的盈科投资,最终在今年8月末领投了踏歌智行的B3轮亿元级战略融资。

公开资料显示,踏歌智行在10个月内累计完成了近4亿元的B轮融资,创下了我国矿山无人驾驶领域在今年年内融资和累积融资最高金额纪录。

从最初主动寻求资本进入时的备受质疑、如履薄冰,如今的踏歌智行,如同矿山无人驾驶领域的资本宠儿。在于光大看来,矿山封闭场景形成的复杂系统工程,虽对车路协同、车机协同等技术的考量更为严格、苛刻,但踏歌智行从无人驾驶逐步摸索进入无人运输的过程中,应对矿区的痛点和刚性需求,在团队、落地车型、应用环境、技术开发等多方面适应、变化。

护城河

对于踏歌智行所切中的市场,余贵珍总结到,这是一个“能落地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市场,他认为团队给客户带来的价值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相较有人驾驶,矿区实施无人驾驶方案后,其运输效率可提升20%以上,即便是同样的产出数据下,无人驾驶方案综合带来的矿区毛利率能实现15%-20%的增长。

当然,踏歌智行所面对的露天矿业市场,还是一个“需要耐心的市场”。余贵珍告诉记者,中国的这一产业市场仿佛一个复杂的系统,作为目前国内露天矿全矿无人驾驶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和运营商,踏歌智行身在其中仍需持续打磨。

任何一家商业化企业,收获更多客户,占据更高市场份额,是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但在余贵珍的创业理念里,一个公司健康的发展节奏绝对不是一味扩张,像踏歌智行所在的TO B市场,如若不能满足客户需求,很可能有损信任。

从踏歌智行的成长史不难看出,其正是得益于将客户做好做精,建立样板、形成口碑,从而吸引着更多未来客户。谈及团队树起的护城河和行业壁垒,余贵珍认为,排在首位的自然是产品打磨,“在所有流程中,这是团队耗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方面。”

如今国内公开招标的无人驾驶矿卡订单,踏歌智行中标覆盖率达80%。就在记者发稿前夕,踏歌智行还与北方股份合作服务国家能源集团,这一“锡林河24台无人驾驶新矿卡项目”一经跑通,将成为全球无人驾驶矿卡应用规模最大的单一矿区之一,而这也意味着我国“智能矿山”建设正走向世界前列。

“创业还是一个不确定性的东西。”余贵珍坦陈自己也有焦虑的一刻,正如企业员工规模超200人的当下,避免“做不好也看不远”,他有别于管理初期的状态,精力也更聚焦“把人和事做匹配,在管理模式上去转变。”

更为具化的表现是,余贵珍经常用长远的眼光分析,将公司事务做优先级排序,“哪些是我必须做的,哪些可以授权给别人。”他觉得适度焦虑是有必要的,“始终让你保持警觉,睁开眼睛审视自己”。

除了对自身是创业者有清晰的认知,余贵珍还建议产业参与者们能理性看待中国矿业市场,“这个行业市场足够大”,而踏歌智行走过5年后,不过是刚刚开始。

身在国内采矿工业产业之中,余贵珍观察发现,整个生态链中不只踏歌智行这样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上下游中还包括零配件的供应商、钻机挖机、皮带运输等企业伙伴,他希望团队能将这一链条打通,通过产品为上游客户创造价值,通过方案服务提升下游客户的效能。

当然,价值创造并不是踏歌智行一家企业的任务,未来还需要生态链企业组建联盟,在余贵珍的蓝图构想中,围绕中国矿区无人化改造,包括踏歌智行在内的产业联盟可以一起,投身国内采矿工业,推动中国矿业数字化转型进程。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TMT新闻部记者
长期关注并报道TMT领域的重大事件,时刻保持新闻敏感,发现前沿趋势。擅长企业模式、人物专访及行业深度报道。
重要新闻线索可联系qianyujuan@eeo.com.cn
微信号:EstherQ13827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