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牌的能源转型逻辑

高歌2021-11-13 21:31

 记者 高歌 履新壳牌集团执行副总裁、壳牌中国集团主席三个月,黄志昌的使命感变得强烈。壳牌是全球大型跨国油气生产商之一。在担任这一职务之前,黄志昌在壳牌已经有27年的工作经历,曾经在多个业务板块切换,涉及航油、润滑油、沥青与硫磺,也曾从事新业务开发、加油站业务以及贸易等方面的工作。

全球共商碳中和的语境下,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更加紧迫,公众对此的期许也在发生变化,很多事情不再是“说说而已”,而是要“来真的”了。过程中,能源企业站在能源转型的最前沿,责无旁贷。

但要怎样去做?11月12日下午,黄志昌在接受等记者采访时说,这也是他近三个月来反反复复在思索的问题,需要定目标,这些目标要从思路与摸索中被确定。

在采访过程中,一个被反复强调的概念是“生态圈”的构建。这也是他对壳牌在今年2月提出的“赋能进步”战略的理解与注脚。这一战略涉及壳牌短期、中期、远期减排目标,涵盖范畴一至三:以2016年的碳排放强度为基准,计划到2023年降低6%—8%;2035年要降低45%;2050年直接降低100%。

10月底,壳牌在发布三季度业绩报告时又对上述目标做出补充,针对壳牌自身的范畴一和范畴二的排放,以2016年为基准年,到2030年绝对减排目标为50%。

“赋能进步”的后半句是“共创净零未来”,黄志昌说,实现这个目标,光是一个人有热情是不够的,企业需要在有盈利的环境下继续往前走,要摸出一个经营模式。这不单单是一个人、一个企业的事情,需要全社会一起同步走,供应、需求和基础建设都需要全方位的改变。

要跟社会同步,就需要找到合适的盈利的模式,也一定要把范畴三的排放考虑在内,这或许是跟社会同步的方式,是让全产业链或是消费者为绿色溢价买单的途径,也是一家企业着眼长远的打算。据统计,壳牌的碳排放总量在2018年已经达到17亿吨的峰值,其中范畴三的排放占比超过90%。

黄志昌说,要达到企业自身和供应链碳中和,一定要从客户出发,要知道客户到底需要什么,不单是今天需要什么,还包括未来的需求。在同步应对这些需求的时候,共同达到减排的目标,将生态圈构建起来。

但这个生态圈会很复杂,不仅跨行业,还要跨区域,壳牌需要在其中找定位。面对这一问题,黄志昌说,构建生态圈的确复杂不易,但这是全行业面向未来的趋势,壳牌的定位是要在生态圈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能源、产品、服务以及解决方案的供应商,更重要的是是低碳、领先的供应商。过程中需要摒弃“直线思维”,未来一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利互惠,双赢甚至多赢”。

每个行业不同的脱碳手段不一,但黄志昌认为,大体的思路是一致的:提升能源效率;用低碳的方式提供能源(新能源/目前经过低碳化处理的化石能源);对于减无可减的情景,可以考虑CCUS或是碳汇进行抵消。

从资金分配上看,目前壳牌每年在在传统上游业务(石油、天然气)投资约80亿美元;未来增长型业务(市场营销和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投资50-60亿美元;在转型支撑业务投资80-90亿美元,其中天然气一体化约40亿美元;化工和化工产品业务40-50亿美元。

品牌价值、客户基础和技术手段,这在黄志昌看来是诸多变化中稳定不变的三个重要因素,也是参与构建生态圈并完成业务转型的基础。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财税与环保新闻部记者
长期关注能源、工业相关话题,线索请联系:gaoge@eeo.com.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