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马威彭成初:数据安全是金融科技行业发展的首要痛点

胡群2021-11-12 17:49

胡群/文 “随着金融科技快速发展带来的个人隐私保护、信息茧房效应、算法歧视、数字鸿沟等伦理挑战日益突出,绝大多数(92%)受访企业认为有必要加强金融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建设。”11月8日,毕马威中国华东及华西区金融科技行业主管合伙人彭成初在第四届上海进博会上表示,59%的受访企业认为数据安全是金融科技行业发展的首要痛点。

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生效,与《民法典》、《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电子商务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共同组成一张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网。作为业务链路长而复杂,业务覆盖零售、公司、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等,沉淀了大量的复杂数据资产的机构,商业银行受到《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重要影响,而助力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金融科技公司也格外关注法律对技术及业务的影响。

11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2021年香港金融科技周上的视频演讲中称,中国人民银行一直高度重视金融领域的个人信息保护工作,2005年以来在反洗钱、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征信等领域陆续出台了个人信息保护相关制度。近年来,着力治理金融活动中对个人信息的过度收集现象,以及不同意提供个人信息就无法获取服务的“霸王条款”。同时,督促提供金融服务的各类机构严格按照合法、正当、最小必要原则收集、使用和保管客户信息,规范机构内部为商业目的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充分保障消费者隐私和合法权益。未来,中国人民银行会进一步完善金融领域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制度,并加大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监管力度。

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在《平台金融新时代》一书中表示,凡是与金融机构合作的数据公司,均应按合作的性质进行统一而有区别的金融监管,根据其介入金融业务的深浅程度,匹配相应强度的监管。有些要持有限牌照,有些可实行备案管理,有些则可通过合作的金融机构实行传统式监管,不与金融机构合作的数据公司应按一般科技公司监管。

银行服务业进入数字时代

我国经济进入中低速增长阶段,此前银行业的盈利模式将难以为继。面对经济减速的挑战,银行业需加快数字化转型。

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9%,两年平均增速4.9%,比二季度回落0.6个百分点。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同比增长16.4%和7.3%;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3.9%和3.8%,分别较上半年放缓0.5和0.6个百分点。疫情反复对服务消费、接触性消费造成持续的负面影响,居民收入和消费意愿恢复速度较慢,消费动力不足。地方债发行节奏较慢,多地政府财政债务压力较大,致使基建投资不及预期。在政策不断趋严的背景之下,房地产投资增速高位回落。另一方面,工业生产增速放缓。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两年平均增长6.4%,较上半年放缓0.6个百分点。环保限产、多地拉闸限电等供给约束影响上游原材料行业生产,终端需求疲弱制约下游消费品制造行业恢复。

“我国银行服务业进入过剩时代。GDP增长率已下降到5%左右,但贷款余额增长率仍对应于8%的GDP增长率,保持着12%的增长率。185万亿元的贷款余额,每年20万亿元的新增贷款,需要找到依托。”10月29日,苏宁金融院长黄金老在“2021年四季度资管人沙龙暨苏宁金融六周年论坛”上表示,我国金融业一直在为过剩资金努力寻找新战场。大企业、政府平台、房地产开发,都曾是主力。房地产、政府平台、大企业的负债率已经很高,抵质押物消耗殆尽,难以再加杠杆。个人部门、小微企业,成为加杠杆的重点。最近5年来,宏观杠杆率上升了26个百分点,其中住户部门就贡献了20个百分点(72%),政府部门贡献了8个百分点(45%),企业部门则减少了2个百分点(158%)。

另一方面,中国正加速发展数字经济。

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8.6%,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增长极之一。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有望突破40万亿元。

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中国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加快。Gartner预计,2024年中国企业IT支出规模将达到2912亿美元,年均增速6.04%。其中,银行业IT投入居于各行业前列,预计到2024年将达到431亿美元,年均增速5.29%。

银保监会数据统计,2020年银行机构信息科技资金总投入为2078亿元,同比增长20%。此外,银行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从2%向3%靠近,部分银行科技投入占比甚至超过了4%。

“调研数据显示,银行业在金融科技的应用程度和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进度方面平均得分高于资管业和保险业。”彭成初称,银行业对金融科技和数字化的应用程度分别为3.8和3.5,而资管业分别为2.9和2.7,保险业则均为2.8。近年来,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企业的合作模式从单一的技术合作逐渐向数据、资产、基础设施等层面扩展。83%的企业认为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企业的合作模式“非常紧密”和“较为紧密”,且“已经有成熟的合作案例”。与2020年相比,金融科技公司也在加大科技人才方面的投入力度,2021年受访企业明显加大了在科技人才方面的投入力度,78%的受访企业中科技人员占比超过40%。38%的受访企业拥有30项以上的专利数量,这一比例较2020年高出21个百分点。专利超过100项的受访企业比例由2020年的4%上升到2021年的15%,上升11个百分点。

场景新格局

“场景不是传统金融与生俱来的DNA”。中国银行发布的《金融场景生态建设行业发展白皮书》显示,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场景应运而生,客户乐于将自身需求充分融入各类生活场景中,一站式获取场景化、综合化的服务体验,同时期待服务提供方能够基于其个人特征提供差异化、 定制化的服务方案,而融到场景中的金融产品才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但是金融场景建设对于行业深度和广度均有较高要求,同时突破多个场景难度较 大。

“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目标是提升银行的竞争力,服务于银行整体的战略定位和业务发展策略。数字化赋能的三大方向是更快响应客户需求的能力、特色生态和场景建设能力、数据连接能力。”彭成初在上海进博会后接受采访时表示,与传统信息化转型不同,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需要业务和技术双方深度参与,需要配套的顶层设计。解决业务技术融合一方面需要通过更“敏捷”的组织模式和配套机制使业务和技术部门目标一致,高效协同;另外一方面需要持续将解决业务问题,实现业务价值作为数字化的核心目标,特别是在转型前期应更重视业务类“速赢”项目的落地和效果追踪。

长期以来,银行业虽然掌握海量数据信息,却短于场景,在生态与数据连接领域也并不擅长。银行业如何将金融服务下沉到相关非金融服务中?

“金融业唯有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新趋势,将数字元素注入金融服务全流程,将数字思维贯穿业务运营全链条,才能强化金融创新的科技武装,全面提升我国金融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时,要始终践行安全发展观,运用数字化手段不断增强风险识别监测、分析预警能力,切实防范算法、数据、网络安全风险,共建数字安全生态,为金融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10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上的讲话中表示,金融科技创新离不开互惠共享、开放包容的环境,金融业要在持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交流与合作,构建开放创新产业生态。

当前银行业正竭力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尝试构建不同场景。如浦发银行“全景银行”建设已经落地多个应用场景,初步取得较好成效:一是推出浦惠到家APP。为C端用户提供购物、缴费等生活服务,为B端用户提供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以及市场企划、产销一体化、数据支撑等非金融服务。二是推进产业数字金融。为企业提供“产业+科技+金融”一体化服务,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融合。三是推进“千家万户”工程。建立API推广中心,推出API组件1170多个。

对于浦发银行而言,一家机构的服务边界有限,很难聚焦个人、企业、政府、金融机构等用户的全生命周期需求,构建生态场景平台。2018年,浦发银行发行成立“科技合作共同体”,其由银行、科技公司、科研机构、投资机构等多方共同组成的“开放共享、共建共赢”的生态平台,选拔具有商业成长价值的高质量科技企业,全方位交流合作、研究赋能、投资孵化。2020年9月,浦发银行联合太平洋保险(集团)、国泰君安证券、中信建投证券、江苏银行、宁波银行、徽商银行、上海农商银行、苏州银行、国元证券、苏宁银行、华安证券等11家金融机构共同成立“开放金融联盟”,进一步聚合银证保多种金融业态,以数据和人工智能为驱动,为全用户提供综合化、全方位、泛金融服务。

“科技合作共同体”体建立三年来,浦发银行已与30家机构展开合作,通过科技与金融场景的深度融合,不断优化浦发银行集团的科技生态整体布局,夯实浦发银行数字化建设的基石,努力打造了丰富的场景生态,重塑线上线下协同、用户体验极致、产品创新灵活、运营管理高效、风险控制智能的数字化银行,共建互利共赢的金融生态圈。

挑战:合规和人才

“金融科技公司的数据合规是监管的重点。”吴晓灵、丁安华等著的《平台金融新时代》一书在导读中呼吁,应尽快建立我国的金融科技监管和数据治理体系,并建议进一步创新金融科技的监管方法,一是建立分级牌照体系,实施一致性与差异化相结合的监管方式。二是针对不当行为实施反垄断监管。三是加强公司治理、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四是建设全国性的“监管大数据平台”。五是完善“监管沙盒”机制,解决监管滞后性。

“金融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监管方面的平衡,如果只有发展没有监管就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彭成初表示,31%的受访企业将数据安全作为金融科技行业首要发展挑战,29%的受访企业将数据质量选为首要发展难点,仅次于数据安全。

在行业监管之外,毕马威在调研中发现,金融科技行业还面临着人才短缺困境。

86%的受访企业认为“难以找到金融+科技复合背景的人才”是目前人才方面所面临的首要挑战。缺乏某一特定技术领域(如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的人才以及优秀人才对薪资要求过高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位。

“人才挑战的前三位与2020年的调查结果一致,说明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周期较长,难以快速与市场需求匹配这一特征。”彭成初称,当前金融科技人才工资比较贵,现在很多金融科技公司碰到的共同问题是如何平衡人才和成本。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金融市场主任
主要关注银行、信托、fintech领域市场动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