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赵亮)
文钊/文 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天,在我们眼中却又如此非凡。尽管前一天,网络上下还都沉浸在EDG夺冠的讨论中,此刻,“记者”两个字已经成为焦点。
2021年11月8日,第22个记者节。当我们郑重其事地对自己说“节日快乐”的时候,就放下了平日里所有的羞怯与犹豫,向这个职业热切地表白:我们没有停下脚步,我们始终在路上。
是的,我们是记者。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新闻界。当病毒隔离国家与国家,隔离陆地、城市与乡村,当预言家宣称世界已经因疫情而永远改变;当碎片化的传播和信息茧房让整个社会充塞更多的问号;当技术的演进让所有人窥见元宇宙的炫目光华,一些人怀着复杂的心情宣称这是一个“后真相的时代”。这时候,这样的疑问扑面而来:记者,这样一个名字到底意味着什么?
几乎想象得到,疑问背后那些不肯挪开的期待目光和从未止息的责难声音。当我们说,我们是记者的时候,我们在乎人们以怎样的眼光和语调谈论这个职业,我们在乎他们的每一次赞许、肯定、失望和批评。我们提醒自己的方式,就是在心底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这样一些词汇:责任、勇气、真诚、信赖。是的,我们不厌其烦地告诫自己,客观准确地报道事实,是媒体责任的底线;追问真实的勇气,是媒体的立身之本;在现场,是我们行动的基本原则。
当我们说我们是记者的时候,我们满怀敬畏之心。我们知道必须以专业赢得信赖。一旦失去公众认可和信赖,我们便一无所有。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可能步履蹒跚,却始终不敢停下脚步。我们常常感到惶恐,为大胆写下的文字,做出的判断或者预言。我们生怕自己距离现场太远,又或者没有充分地还原事实。即使我们已经努力地贴近事实以及事实的全部。或许正因为如此,很多时候,我们会这样说,这个职业不能没有一点理想主义,但却必须牢牢地根植于现实的土壤。
这是一群看似矛盾的人。我们对自己有太多期许,很多时候还是会沮丧地承认,我们做到的很可能不能满足公众的需要。不过下一秒钟,这些人又鼓足勇气,接手下一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我们没有放弃也不能放弃,是因为知道有那么多人仍然对真相抱有最大的期望——期望意味着相信,尽管公平与正义可能迟到。
不冲动、不虚伪、不媚俗、不破坏,这是我们从一开始就坚定地为这个职业打下的标签。从纸媒走到数字媒体时代,我们始终相信理性、建设性。从一开始,我们就近乎执拗地守护着价值观的尺度。我们相信,在此基础上的独立思考与认知,是整个社会成熟的基石。
当预言家们笃定地说未来已来,当世界面对更多的不确定性,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媒体的责任不会改变。这个责任,是作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瞭望者,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商业文明。我们坚信,一旦主动从公共生活中退场,就不能称其为媒体。
这是我们的选择。我们是记者,就必须主动地承担这样的责任——忠实冷静地讲述正在发生的中国故事,也睁大眼睛观察这个纷繁变化的世界。我们始终牢记的是,人是万物的尺度,也是商业的尺度。在所有宏大叙事之外,我们应该听得见普通人的声音,看得到他们的表情。那些生动的面孔和朴素的表达,是国家愿景的真实映照。这是我们的共同记忆。
没有一种职业会有这样的幸运,让我们以这样的方式与如此精彩丰富的人与世界对话。当我们说,我们是记者的时候,我们是在说,我们在,我们记录,我们记着。
2021年记者报道掠影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