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荔波旅游发展集团债务延期:旅游业长期投入大 当地旅游井喷能否解困

蔡越坤2021-11-06 09:19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蔡越坤  今年以来,李大力已经去了五趟贵州荔波县催债,每次都无功而返。

作为北方地区融资租赁机构的一名项目经理,他负责的项目发生逾期后,向融资方催收拖欠债务自然是他的工作。李大力在荔波县的债务人为贵州荔波旅游发展(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荔波旅游发展集团”)。“出还款承诺函,短期申请延期。”李大力坦言,每次荔波旅游发展集团相关负责人对于逾期处理方式大致类似,但是每次到约定时间,对方仍然无法偿付。

今年5月份,荔波旅游发展集团向李大力所在的机构再次提出延期还款申请,并承诺在6月份之前将逾期租金偿还。但截至目前,仍然尚未偿还。

关于债务延期原因,荔波旅游发展集团在申请函中指出,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持续下行,各种筹集偿债资金的措施均因不可抗拒因素推进受阻,资金缺口较大,偿债压力倍增,近期债务风险十分突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多次因资金紧张发生违约。

李大力负责的这个项目要追溯至2015年12月份,彼时,李大力认为,荔波县是旅游特色县城,近年来其旅游发展呈现井喷态势,荔波旅游发展集团是当地重要的城投平台,旗下运营管理了当地不少重点景区。而且,2016年左右,融资环境相对宽松,李大力所在的机构便向荔波旅游发展集团放款5000万。作为融资租赁机构,这属于正常的规模范围。放款期限5年,60个月。每3个月一次还款,每次还款规模从340多万逐渐递减。

然而,从2016年至今,城投监管政策、金融融资环境均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呈收紧趋势。2020年9月份起,剩余最后的2020年9月和12月两期分别发生逾期,逾期金额累计超过440万元。不过,据了解,在融资前,荔波旅游发展集团存于李大力所在机构有200万元保证金。

11月4日,经济观察报记者向荔波旅游集团融资部债务管理部长致电,该负责人以“开会”为由挂断了电话。11月5日,经济观察报记者再次致电该人士,其向记者表示,“债务已经解决了。”当记者再次问起融资租赁机构债务问题时,便匆忙挂断了电话。

根据启信宝查询,荔波旅游集团因为融资租赁纠纷,被3家融资租赁机构申请,已纳入被执行人名单,执行金额超过1亿元。

对此,一位租赁机构人士向记者表示,一般情况融资租赁纠纷是发生逾期后,融资租赁先发起诉讼,还款方仍然未还款,才会被纳入被执行人。

多次逾期,荔波县国有资本担保

荔波县地处贵州南端,是一座以旅游为重点产业的县城。根据荔波县政府官网介绍,当地旅游资源极其富集。全年接待游客2195.8万人次、增长35.9%,旅游总收入184.5亿元、增长30.1%。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国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贵州省全域旅游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荔波旅游发展集团成立于2013年,注册资金1亿元人民币,是荔波县人民政府批准,经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处、荔波县旅游局和荔波旅游发展集团(集团公司前身)研究决定成立的直属国有独资公司,是县政府授权的投资机构和资本运营机构。

此外,该公司旗下有5个成员公司和2个旅游景区,这些组织涉及景区(点)、旅行社、饭店、旅游客运、旅游广告、旅游纪念品等多种业务的经营和开发。

李大力坦言,2015年,其所在的公司也是看重了荔波旅游发展集团的旅游特色资源,才会给放款融资。针对旅游产业,按照当时的风控审批是合理的。

此次逾期项租赁物标的为“景区资产设备”,采取售后回租方式。而售后租回是一种集销售和融资为一体的特殊形式,是企业筹集资金的新型方法,通常指企业将现有的资产出售给其他企业后,又随即租回的融资方式,它是融资租赁行业常见的放款方式之一。

另外,此次逾期项目保证人为荔波县国有资本营运有限公司。尽管如此,目前荔波旅游发展集团也无法偿还剩余债务。

2016年至今,城投融资环境逐渐收紧,尤其弱资质城投再融资渠道减少。

李大力称,自去年开始,荔波旅游发展集团受疫情影响比较大,再加上县级别等弱资质城投整体融资环境收紧,这些均导致荔波旅游发展集团的债务逾期。

此外,前述租赁机构人士向记者表示,县级别城投往往融资能力相对较弱,县里可调用融资的资源也较少,市场环境一般的时候,县级的资金最容易受影响。

该人士补充称,2017年左右,市场相对宽松,县级别城投做了不少融资,现在,城投融资政策收紧,加上地方政府控制债务规模,城投机构融资渠道变少,周转不起来,因此县级别城投发生融资租赁逾期事件较多。

旅游产业长期投入大

而荔波旅游发展集团逾期背后,或与其对旅游产业长期投入大有一定的关联。

对于李大力此次负责的这个逾期项目,荔波旅游发展集团当初融资的目的,也是投入到荔波樟江景区提质扩容项目。

早在2016年2月1日,贵州省政府批复同意荔波县创建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力求把荔波旅游“做美、做优、做强、做亮”,大力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发展生态经济和文化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

李大力称,其在与荔波旅游发展集团相关负责人接触时了解,荔波旅游发展集团所管辖的景区早在2017、2018年左右就实行了大规模的提升改造,然后投入了好几十亿的资金。前期的大量的资金投入,部分也是通过融资所得。前期的融资近两年陆续到期,还款压力较大。

根据记者在荔波县政府官网查询,2017年2月23日,一篇标题为“在景区提质升级项目开工仪式上的讲话”文章指出,此次集中开工的是总投资达75.4亿元的景区提质升级20个项目,涉及拆迁1117户1033栋房屋35.63万平方米、土地9519亩。每个项目投资规模均达到3亿元以上。

此外,黔南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2021年9月13日发表文章指出,数据显示,近年来荔波旅游发展呈现井喷态势,全县接待游客由2016年的882万人次增加到2019年的219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2016年的78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87亿元,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比重达52%,直接拉动5.68万人就业创业增收,初步实现做大旅游产业的目标。

2021年1-7月全县接待游客1030.27万人次,同比增长67.54%,旅游总收入95.19亿元,同比增长66.18%。

李大力认为,尽管景区提升改造对于荔波县而言还是有很大的好处,景区的吸引力会更强,但是短期景区提升投入较大,弥补不了融资问题,这也就导致公司的付款压力较大。

对于防范化解债务风险,荔波县在2021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中也曾重点强调。

2021年4月7日,荔波县202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21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中提及,凝心聚力防范化解债务风险。一是多措并举化解存量债务。采取增收节支、国企合作、土地盘活、审计审减、资产处置、杜绝增量等方式多管齐下,实现债务结构“短”拉“长”、债务存量“高”化“低”,牢牢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债务风险的底线。2020年召开债务调度会42次。二是有效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积极争取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一般债券、省级应急周转金、纾困资金和综合运用PPP模式,防范债务风险。

对于当下城投的风险问题,鹏元资信表示,在房地产调控加码下,土地市场遇冷,以及疫情影响仍未消除,预期政府收入下降,也使得城投平台的偿付压力上升。城投平台评级下调增多,估值风险增加。未来,资质较好的高负债区域仍将以化债为重点,弱资质地区中低风险平台债券再融资难度加大,需警惕该部分城投风险。

非标涉诉或加速城投标债破刚兑

2018年以来,城投非标违约屡见不鲜。尤其是贵州多地出现信托、融资租赁逾期事件。

对于李大力所在的融资租赁机构而言,目前在贵州、内蒙等地部分县级地区放款已经被风控排除在外了。这与2016年左右的融资环境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回顾融资环境的变化,李大力坦言,从2015年左右,宏观政策有一波是趋向于市场化,全国各地的金融机构优质资产很难拿到,即便市场上的钱很多,东北、内蒙以及云贵川的部分资产是比较好的。但是后来随着市场调节和国家政策收紧,同时由于资本的趋利性,使得市场更趋向于优质地区的资产。因此东北、内蒙、云贵川这些地方融资比较困难。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不是特别好,另外一方面是他们这些地区的信用不是特别好,出现违约风险事件较多。

根据天风证券此前统计,从地区分布来看,2021年以来,非标逾期情况仍多集中在债务压力较大的偏尾部区域当中。2021年1-6月的28起非标逾期违约事件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内蒙古、河南、陕西、天津6个省市。

具体就贵州而言,截至2021年6月份,贵州已有近70只非标产品涉及逾期。2019年7月以前,贵州省内非标逾期情况主要集中在非发债平台中;2019年7月以来,发债平台的非标逾期现象愈发增多;逾期非标产品涉及信托计划、集合理财、期货资管、定融、私募基金等多种类型。

另一方面,城投非标融资并未放松。下半年银保监会印发《银行保险机构进一步做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的指导意见》(银保监发[2021]15号)(以下简称“15号文”)。“15号文”明确要求银行以及保险资金不得通过理财、信托等非标产品违规向政府融资平台提供融资,明确了非标产品投资“禁区”。

有行业人士认为,在“压降融资类信托”的背景下,会因“15号文”受到进一步影响,城投非标融资进一步受阻。

对于城投非标违约加剧,海通证券此前研报表示,城投非标违约屡见不鲜,但涉诉可能会成为城投破刚兑的催化剂。非标违约是城投债务压力大的侧面体现,贵州地区城投非标违约由来已久,甚至债权人对债务人提起诉讼也并不罕见,并非是短期突发性事件,市场也早有预期,反应在债券二级市场上就是估值高、流动性差。但是,诉讼是债权人追偿的市场化途径,非标涉诉或加速城投标债破刚兑。

(李大力为化名,本报实习记者黎洁对此文亦有贡献)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资本市场部资深记者
主要关注债券、信托、银行等领域的市场报道。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