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院长吴士存: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港需要以非常之举促进联动创新

老盈盈2021-11-05 20:51

记者 老盈盈 11月5日,中国南海创始院长、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副院长吴士存在“2021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经济高峰论坛”上表示,海南自贸港与粤港澳大湾区既有相互统一的一面,同时在发展水平、全国发展全局中的功能定位及中央赋予的任务和使命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别。

吴士存认为,以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技术创新辐射带动泛珠三角及周边地区共同发展,是中央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要求。同时,中央“12号”文件也要求海南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化区域及琼州海峡合作。“区”“港”联动发展具备“天时”“人和”,但目前两地协同发展区仍然面临地理距离、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因此,两地需要以非常之举促进形成联动创新的局面。

对于如何创新联动,吴士存建议,首先以“琼州海峡通道工程”为抓手,缩短“区”“港”地理空间距离,促进两地要素高效、自由、便利流动。其次推进海口、湛江、北海三城产业港口互联互通、临港经济联动,培育海南-粤西-桂东新经济增长极。第三,对接RCEP、CPTPP,倡议“环南海经济合作圈”,把海南打造成为国际国内双循环重要交汇点,为“区”“港”联动创新发展提供着力点。

以下为吴士存发言内容——

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港是中央在“全国一盘棋”的思路之下,基于“构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考虑,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有区别、有侧重的系统性“3+2+1”(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海南自由贸易港)重大战略部署中的两个重要安排。

因此,海南自贸港与粤港澳大湾区既有相互统一的一面,同时在发展水平、全国发展全局中的功能定位及中央赋予的任务和使命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别。

第一,在经济规模和产业层次上,海南自贸港与粤港澳大湾区存在较大差距。截至2020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常住人口约7000万,经济总量达11.5万亿人民币(广东珠三角经济总量近9万亿元人民币、香港约2.7万亿港元、澳门约1944亿澳门元),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已经初具规模且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占有重要位置。海南2020年常住人口历史上首次突破1000万人(10,081,232人),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5532.39亿元,以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从规模、人才和科研基础到产业链构建都还处于起步阶段。

第二,两者在全国发展全局中的功能定位不同。中央赋予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等任务,与海南所承担的“三区一中心”的功能和定位截然不同。

第三,“港”“区”各自肩负的任务和使命差异显著。海南自贸港的任务是以“先行先试”的特区精神为我国深化改革开放进行探索和创新,粤港澳大湾区担负着以“世界级别的超大规模城市群和科技创新中心”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的重要使命。

与此同时,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背景下,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也是中央对 “区”“港”建设的要求,两地共同构建联动优势的空间远大于彼此间的竞争。

首先,两地优势互补、经验互鉴的潜力巨大。粤港澳大湾区在营商环境建设、人才政策设计、产业政策创新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是海南自贸港建设制度集成创新的基础。同理,海南所具有的一些独一无二的政策和制度创新成果也可以率先在粤港澳大湾区传播、试行、推广。

其次,在产业结构方面,海南自贸港产业结构围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特色高效热带农业和制造业进行优化升级,与粤港澳大湾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金融服务业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产业体系之间是“少量竞争、多数互补”的关系。

譬如,在发展服务业方面,海南自贸港侧重于以保税仓储、国际物流配送、转口贸易、大宗商品贸易、进口商品展销、流通加工等为主的航运服务产业链,以及教育、会展和海洋等服务业。粤港澳大湾区则聚焦于以金融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在发展先进工业上,海南自贸港重点培育航空航天、深海科技、南繁育种及区块链、数字贸易、物联网等高新技术产业,粤港澳大湾区则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及电子、电器制造等先进制造业为主。

最后,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科研及资本等关键生产要素的聚集优势恰好是海南自贸港现阶段面临的“短板”,这为两地通过互联互通从而创造出资源与要素“1+1>2”的放大效应留下了空间。

以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技术创新辐射带动泛珠三角及周边地区共同发展,是中央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要求。同时,中央“12号”文件也要求海南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化区域及琼州海峡合作。“区”“港”联动发展具备“天时”“人和”。但目前两地协同发展区仍然面临地理距离、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因此,两地需要以非常之举促进形成联动创新的局面。

第一,以“琼州海峡通道工程”为抓手,缩短“区”“港”地理空间距离,促进两地要素高效、自由、便利流动。

从世界范围内看,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是生产要素自由便利流通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首要条件。丹麦与瑞典之间的厄勒海峡通道、美国旧金山—奥克兰大桥、英吉利海峡隧道等大型跨海通道工程,都是促进各国打造海湾或海峡经济圈的典型案例。

为促进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通道更加便捷、优质、高效和低成本化,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交通部联合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好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提出,长三角地区将以上海为中心构建高密度、大幅度降低交通时间成本的区域内城际铁路网络,以及以上海、杭州、合肥、南京等中心城市为主的1小时通勤圈。

但就目前而言,海南自贸港与粤港澳大湾区的通行综合成本因受到琼州海峡“天堑”、铁路运输网络建设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制约而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

海南进出岛物流成本高于内地15-20%左右,表面看起来只有20公里的琼州海峡,耗时却相当于汽车公里正常行驶六七百公里以上,通行效率也远远滞后于铁路、陆路。琼州海峡南北平均宽为29.5-33.5公里。据调查测算,在正常天气、通航等条件下,货车过海平均耗时为3.5-4小时。其中,货车安检缴费10-20分钟,车辆装船1.5小时,船舶离港20分钟,海上航行1小时,船舶靠港20分钟,车辆下船0.5小时。加之,琼州海峡每年因台风、大雾等自然因素而导致的停航,海南物流运输的综合时间成本远远高于全国多数省市地区。同时,琼州海峡常年多风,每年平均风力6级以上的天数约为170天,其中风力8级以上的为15.5天,7月至9月期间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此外,每年12月至次年2月大雾天气频发。

因此,“区”“港”两地如果能加快推动琼州海峡公海两用“跨海通道工程”列入国家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重大规划,尽快启动建设线路和方案的论证以及相关技术难题的攻关研究,探索可行的投资和运营模式,对于全球要素和资源经过海南自由贸易港进入粤港澳大湾区,推动区域内要素流动,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推进海口、湛江、北海三城产业港口互联互通、临港经济联动,培育海南-粤西-桂东新经济增长极。

“带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是中央赋予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任务之一。广东西部的湛江、茂名、阳江、云浮,广西东部的北海、防城港、钦州、玉林,与海南在地理上隔海相望,总人口超过2000万;2020年经济总量19405亿元,只有大湾区(11.5万亿元)的六分之一、长三角地区(24.5万亿元)的约十二分之一,具备较大的增长潜力和丰富的土地空间资源。

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港可以“南”“北”呼应,通过“跨海通道工程”建设,发挥在“西部陆海新通道”中的枢纽位置优势,将自贸港政策优势效应和粤港澳大湾区的“辐射”效应集成“外溢”到周边地区,加大海南、广西东部和广东西部城市之间的旅游、农业、加工制造等产业合作,打造“琼州海峡经济带—雷州半岛—北部湾城市群”新经济增长极。

第三,对接RCEP、CPTPP,倡议“环南海经济合作圈”,把海南打造成为国际国内双循环重要交汇点,为“区”“港”联动创新发展提供着力点。

海南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交汇点是中央赋予的使命,也拥有探索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扩大对外开放“试验田”的特殊政策优势支持。同时,海南还是我国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重要开放门户。

海南可以发挥地处面向东南亚最前沿的优势,在粤港澳大湾区及全国其他区域对接RCEP、CPTPP、中国-东盟共建“一带一路”等方面,发挥资金、贸易、投资、基础设施等领域互联互通“枢纽”的作用。

RCEP规则生效后,区域内90%以上的货物贸易将最终实现零关税;中国服务贸易开放在入世承诺约100个部门的基础上,新增开放22个部门,提高37个部门的承诺水平,对金融服务、电信服务作出了更全面和高水平的承诺;中国还达成了有史以来首张对制造业、农业、林业、渔业、采矿业等5个非服务业领域投资自由化承诺负面清单;CPTPP在零关税、投资规则、数据跨境流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都实施比RCEP更高的标准。这些领域都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先行先试”的重要领域。

因此,海南是粤港澳大湾区及我国内陆与RCEP、CPTPP市场及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地区在人员、货物、投资、服务等领域的重要联结点。

海南可以通过加强综合交通枢纽、通道和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密空中航线,建设更加便捷高效的“空中经济走廊”,不断完善海南至东盟国家的3小时飞行圈,通过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区域内要素高效率流通创造条件;也可以加强通关自由便利程度,率先探索减少货物贸易检验检疫标准的认可、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等不必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措施,提高域内货物贸易便利化水平,降低贸易成本,促进形成区域一体化市场。

同时,现代海洋经济是粤港澳大湾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海南也可以积极倡议、推动“泛南海经济合作圈”成为本地区经济合作的制度性安排,通过主动参与泛南海地区在海洋产业、临港经济、海上互联互通、海洋科技、海洋旅游、海洋环保、海洋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促进货物、资金、技术和人才在区域内的便捷流动,带动粤港澳大湾区-东南亚地区间的现代海洋经济一体化。

例如,海南和粤港澳大湾区可与南海周边国家协作,精心设计环南海邮轮旅游、海岛文化游等“一程多站”式旅游线路,通过开展共同营销、分享游客等方式加强旅游领域的合作。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广州采访部主任
关注华南金融机构、资本市场及区域内重大新闻事件报道。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