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坡/文 随着冬季的临近和全球疫情形势的发展,国内的疫情防控压力又大了起来。据国家卫健委网站,11月3日全国新增新冠确诊病例104例,其中本土病例87例,涉11省份。
从新闻中可见,各地都在收紧疫情防控的尺度,紧急排查密接者。乌镇景区停止游客进入,荥阳居民小区实行闭环管理,云南11月3日起暂停跨省旅游及“机票+酒店”业务,甘肃超六成中小学暂停线下教学,大连即日起养老机构暂停家属探视……
从身边也能感受到疫情再度全面袭来的压力,保安量体温、查健康码的态度更加认真了,微信群里又重新出现疫情相关讨论。
出现本土病例的各地,采取的防控措施不尽完全一致。但从全局层面而言,中国坚持的依旧是动态清零策略,也称作零传播策略。简单来说,一个地方出现疫情之后,就要迅速找到源头,排查密接链,通过一定范围一定时间的封锁隔离,结合全民核酸检测,将该区域“打扫干净”之后再恢复常态。
近日,钟南山接受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采访,面对“中国的防疫政策的可持续性到底怎么样”这样一个问题,作出了系统性的解答,可以代表我们社会关于动态清零策略的权威考量。
钟南山表示,现在采用零传播的政策,的确成本比较高,但是如果放开疫情管控,成本就更高。他还说,零容忍的防疫总政策,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既然动态清零依然是相对成本最低的,依然是我们要继续坚持的,那么在这个大前提下,如何做得效率更高、附带损害更低,便是需要认真探讨的。
首先需要面对的是人们内心的疲惫。与新冠病毒作战近两年之后,群体疲惫心态的出现是正常的,人不是机器人。只不过,病毒是没有感情的,我们需要让防控体系发挥警钟作用,不断唤醒公众的危机感。具体来说,各地在做防控宣传的时候,可以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动作。
更重要的是,各地在执行动态清零方针的时候,要高度注意精准化与人性化。新冠病毒已经是我们的“老对手”,哪怕有的地方是第一次打“遭遇战”,也不应该是仓促上阵。防控措施要预案和演练,防疫物资和生活物资也要未雨绸缪。
近日,商务部印发《关于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提到“鼓励家庭储存一定数量生活必需品”。这个消息还引起了一阵猜测和误读,有关媒体澄清,这主要是针对疫情防控,部分小区临时封控,可能造成生活不便。
其实,该《通知》主要针对的不是家庭,而是各地有关部门。比如《通知》要求:充分利用大型连锁商贸企业网络优势,保障在重要时段和紧急情况下商贸供应网络正常运营;及时发布商品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稳定社会预期;在疫情防控采取封闭管理措施情况下,要迅速公布保供网点货源、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满足居民在突发事件情况下生活必需品采购需求等。
在国家层面,关于疫情防控的应急与常规要求早已三令五申地下发过,关键在于有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不少疫情地区出现了相关职能部门官员因防疫履职不力被免职的情况,其实反映了疫情防控体系在末端仍不健全。
但是我们也要承认,每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管理水平、人员素质并不一样,这是客观事实,有时候小地方不得不上一些“土法子”。但什么是因地制宜,什么是“一刀切”的懒政,需要进行辨别与区分。如果有的地方确实有困难,外部要及时给予关注与援助。
我们都在同一条船上,坚持零传播就是为了维护我们在抗疫上的主动权,共同做出妥协与让步。在这个过程中,充分沟通、及时反馈非常必要。要相信,在“生命至上”这一点上,我们是有高度共识的。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