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者揭晓,他们的贡献不止于科研

宋笛2021-11-03 12:13

记者 宋笛 11 月 3 日,2020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91岁的新中国飞机设计大师顾诵芬院士和86岁的国际著名核能科学家王大中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顾诵芬生于1930年2月,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员,新中国飞机设计大师,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顾诵芬建立了新中国飞机空气动力学设计体系,开创了我国自主研制歼击机的先河,持续开展航空战略研究,为我国航空科技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直接组织、领导和参与了低、中、高三代飞机中的多种飞机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对歼8系列飞机贡献重大,被誉为“歼8之父”。

一位从事飞机设计的人士对表示,顾诵芬院士有两大贡献,第一个是歼8系列飞机;第二个则是人才队伍,中国的航空第一代是以徐舜寿为核心 第二代则是以顾诵芬为核心。

《解放军报》此前曾经提及通过歼-8的研制,我国航空工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为后续机型的研发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数据。这期间,航空工业集团某研究所相继设立的总体、气动、强度等多个专业及试验室,构筑成我国飞机自主研发体系的基础。

无独有偶,王大中院士的贡献也并不止于专业科研领域。

王大中,1935年出生于河北省昌黎县,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的核能科学家、教育家。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82年获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20世纪60年代参与创建清华大学核能研究基地及屏蔽实验反应堆的研究与建设。80年代,主持领导建成世界首座一体化壳式核供热堆-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在我国开创了核能供热新领域。近20年来,积极倡导并主持领导高温气冷堆的研究与发展,于2000年建成世界首座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

在上述专业成就外,王大中还担任过清华大学核能所研究室主任、所长,核研院院长、总工程师,并在1994年-2003年任清华大学校长。这期间,清华提出并实施“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总体办学思路,制定并落实“三个九年,分三步走”的总体发展战略,确立了面向21世纪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战略科学家,王大中还历任国家863高科技计划能源领域首届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核安全局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核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科创新闻部主任兼高级记者
主要关注于科技类、创业类产业政策、创投领域以及交通物流领域。擅长深度报道和人物特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