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志
日前,一条“杭州市聘罗永浩为形象大使”的话题登上了热搜。随后,杭州媒体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发布消息称,杭州市并未聘请其为形象大使。罗永浩名下公司“@交个朋友”也通过官方微博回应称,相关话题系部分媒体在传播此新闻时误读,造成公众误解。
从罗永浩方面的澄清看,担任杭州形象大使,是个不折不扣的乌龙。真实情况是,在杭州市滨江区直播产业展示中心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会长大会分论坛上,他被聘为了“世界会长大会宣传大使”和“数字乡村形象大使”。与杭州有关,但不代表杭州。
值得玩味的是,在担任形象大使的消息出来时,网友的反应充满不解。原因不难理解,罗永浩虽然有流量,但他本身是个争议人物。而且,在“老赖”的负面角色外,他早先在网上发布的那些出格言论,依旧是时不时被网友挖坟的“精日”证据。
这场乌龙很快收场,不过,它带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一座城市在进行形象宣传时,到底该如何选择代言人?
就在前几天,“钢琴王子”李云迪身陷嫖娼丑闻,去年官宣他为城市形象代言人的广州,也于10月22日终止了其城市形象代言人资格。
罗永浩的乌龙,李云迪的丑闻,给两座城市带来的不同程度的舆论困扰,再次说明了选对代言人对于城市营销的重要性。
但遴选城市形象代言人,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像罗永浩这样活跃的争议人物,在乌龙被证实之前,网友们就可以投下反对票;然而李云迪这样曾经的优质偶像,谁会想到他也会有翻车的一天?
对各大城市而言,最安全的操作是循规蹈矩,不需要“蹭”名人流量,不需要在互联网上过多地宣传。只是,这早已不符合当下城市营销的趋势。
事实上,随着社交媒体、短视频等网络平台的流行,流量效应对城市发展的加持,比如在旅游、招商、人才引进等方面,作用在不断提升。我们可以看到,最近几年,网红城市成为热门标签,被贴在一个又一个城市身上,这正是城市营销借力互联网的一种体现。
城市竞争的赛道,向互联网领域延伸,对于头部流量的竞争,当然会愈演愈烈。当初广州市聘任李云迪作为城市代言人,说白了也是看中他的国际曝光度。同理,李佳琦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落户上海,苏炳添受邀担任中山城市形象代言人,都是一种流量争夺。
一座城市要打造独具特色的品牌形象,树立城市的“人设”,无疑需要符合自身气质的形象大使或代言人,来宣传和推介,同时将高高在上的城市具象化、拟人化。
如当年刘翔、姚明等代言上海,传统的城市形象代言,有不少是锚定那些具有大众知名度的文体名人。而今天的互联网上,站在流量塔尖的,不全是传统的文体名人,流量明星甚至从草根崛起的网红们,成为极具曝光度的存在,他们的粉丝数动辄以千万为单位。
在流量时代,一个丁真带给理塘县的热度奇迹,足以让多少城市倾慕?自带流量的艺人、流量明星、网红们,成为城市营销越来越重要的工具。但就像李云迪一事显示的,随着社会道德容忍度越来越低,在名人“暴雷”频发的当下,城市营销如何避免“蹭”流量翻车?
城市营销需要流量,但也要警惕隐藏在流量下的危险。毕竟,不管通过哪种营销手段站在舞台中央,那意味着城市会处在一种全民审视、围观的状态之下,一旦发生丑闻,或者深度绑定的代言人出事,负面影响会被无限放大。
明星人设会翻车,靠形象大使或者代言人的人设打造“城设”,自然也会有翻车风险。所以,屏蔽危险,谨慎选择代言人,将是城市品牌建设必须面对的技术性难题。
(作者系西部城事创始人)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