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汪青 2021年,我国迈入“碳中和”元年和“十四五”开局之年。各行各业在以落实”双碳”目标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的背景下,作为经济稳定器的保险业也不例外。
在业内人士看来,保险业可以运用风险管理和资金运用的功能,开发绿色保险产品和碳交易相关的保险产品,支持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助力社会低碳转型。
今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加强再制造产品认证与推广应用。发展绿色保险,发挥保险费率调节机制作用,推动再制造产业的更好发展。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原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在10月21日举办的保险+在制造助力“双碳”战略新路径热点对话上表示,服务社会经济低碳转型,金融业必须有所作为,且大有可为。“双碳”目标提出以来,绿色金融配套政策密集出台,多层次、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体系正在形成。
对于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周延礼认为,可以通过绿色保险产品创新护航社会绿色转型,基于保险业具有在全社会范围内管理风险、分散风险的特点,这使得保险业在商业经营中表现出鲜明的社会属性。特别是在污染治理、生态保护、资源利用、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常常能够发挥出与政府管理公共产品异曲同工的效果。
尽管绿色保险在整个社会低碳转型过程中发挥着市场化风险管理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其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推动绿色保险发展,可以通过借鉴国际经验,从环境污染责任险开始制定灵活的投保机制。同时,完善制度规则,为绿色保险产品创新提供制度保障。此外,加强科技赋能和信息共享,为产品创新提供数据支撑。”周延礼认为,当前,绿色保险创新离不开数据的支撑,特别是减碳领域对保险业来说是新领域,亟需建立全面可靠的绿色数据与有效可信的风险评估量化方法。
而从保险服务实体经济层面来看,今年6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在保险业聚焦双碳目标助推绿色发展蓝皮书中提出,保险业要全力助推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发展,要不断地丰富产品供给强化保险保障,要在服务能源结构调整、赋能建筑行业绿色转型、支持绿色低碳技术推广等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实际上,保险业已为我国绿色能源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数据显示,从2018年到2020年,保险业为我国提供了45万亿元保额的绿色保险保障,发生了533亿元赔款。
在“十四五”在碳中和的顶层设计下,光伏进入发展新阶段。数据显示,该行业将迎来300GW-400GW总装机规模的增长,从占比来看,分布式光伏将至少有100GW以上的新增规模。
在政策的推动下,各省分布式应用场景日趋成熟,吸引资方市场纷纷加速到分布式光伏行业的生态布局,涉及还款模型中的发电量稳定性测算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光伏电站全生命周期保险的保障服务,获得市场极大重视,保险业预计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从保险角度看,光伏行业相关风险最直接的就是自然灾害,其中包括光照不足导致的发电量损失;在运维方面,火灾、爆炸包括工作人员的操作不当导致的利润损失也是保险公司面临的最直接的承保风险;此外还有建筑安装、质量风险、政策风险等等。
“对于大地保险来说,我们的光伏保险方案是覆盖整个光伏产品的运营周期,其中最常规的建筑安装风险包括雇主责任险、设计责任等等,另外在运营期内可能产生的财产损失保险,包括营业中断、光伏组件的产品质量等等,此外还有太阳能发电的指数保险、发电量不足的补偿保险等”。中国大地保险总公司财产险部副总经理谢猛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据估算,按照目前的装机容量全国范围内光伏的存量保费规模是7个亿,如果在“十四五”期间按照每年新增30GW的增速来算,每年的增量保费就有8个亿,在整个行业的发展前景保险是有极大的发展机遇。在2030年碳达峰之际光伏领域市场保险规模会达到100亿,如何做大和抢占市场机遇也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目前大地保险将分布式光伏特别是家庭光伏相关保险业务做了整体部署。在保费产出上,从去年到现在累计突破户数超过3万户,每月新增保户有两千户,承保保费大概是800万。这个数据不是很庞大,但是对于公司的产品服务积累了宝贵经验。”谢猛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谢猛透露,目前公司在探索相关业务的赔付率大概是42%,大概预算在保险期限结束相关的赔付率还是比较高的,而赔付率高并不意味着风险高。主要原因在于前期探索过程中经验不足或者数据定价不足等。另外一个关键因素则是分布式光伏以往发展过程中保费底层风险不足,需要通过发电量损失相关保险对冲底层风险,只有在保费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保险的大树法则才能看出具体规律。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